许多一线的同志,提交(投寄)论文、申请课题或者申报成果,都喜欢“找人”,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得到关注。这种心理也无可厚非。其实你并没有必要花很大力气去“找人”,练好内功最重要。人们经常说:“是金子就一定能闪光”,但问题是你如何做到使其闪光,让别人(读者、编辑、专家和领导等)发现你的创意和智慧。以下几点事情希望作者自己能够做好,不能指望编辑或者专家来协助你做。 1.文稿应该采用电脑打字稿和A4纸型(另有规定除外),页边空白采用电脑缺省设置或者阅读起来较为舒适的感觉。每页的行数建议控制在36行左右(“格式”中“段落”设置成单倍行距,同时在“页面设置”中调整“文档网络”的每页行数;或者直接采用1.5倍行距,此时的每页行数在30行左右),正文采用5号宋体字(正文采用4号字和其他的字体,如楷体、仿宋等都是不太适宜的)。 2.文章的标题应该采用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一般应该在2 号以上并依据标题字数多少加以调节,如果有主副标题,也可以将主标题和副标题的字体字号有适当差异。作者署名的字体建议采用4号或者小4号楷体。有些文稿的题目和作者署名都采用与正文一样的字体字号,这样就势必将作品最重要的信息给淹没了。另外,一般来说,文稿中的标题和作者署名都应该在页面占居中的位置。 3.文稿中的段落每一自然段都应该空两格(这当然是小学生作文的常识了,但是经常看到不少文稿每段的空格随意得很)。每一段开始如果需要采用段落标序,最好不要采用电脑中的自动套用格式(因为这样很不利于自己或者别人修改)。文章各级标题的序号建议采用[一、/(一)/1./(1)/和①]五级,中间可以跳过某一级标题,但是不应倒置。如果是撰写篇幅较长的课题报告,可以增加章和节的分级层次。在五级标题之下,还可以采用几种符号,如◆●■★▲◇○□☆△等。一般建议一级标题居中,其他几级标题左顶格或者左空两格。各级标题的字体字号都应该有所区别,并且保持全文的一致性。 4.请注意标点符号的准确性。这里还主要不是指标点符号在段落和句子中如何恰当的使用,而是特别针对标点符号使用的随意性。例如:(1)在电脑打字时没有区分中文状态和英文状态下的句号和逗号格式,尤其是逗号中英文状态混用的情况比较常见。(2)在段落标号和不同标题序号中不规范的使用标点符号,最常见错误的是将一级标题标序后用圆点或者逗号(应该使用顿号),在二级标题标序后添加顿号或者圆点,在三级标题标序后用顿号(应该使用圆点)。 5.文章中的图和表一般应该分开标注,不要简单地混称为“图表”。每一个图和表应该都应该配有标题,同时分别连续标示序号。在一页文稿中,图和表应该出现在首次提及的段落的后面,尽量不要跨页排,必要时可以出现在后一页。图和表的标题的字体字号应该同正文略有区别并且加粗标示。图的标题应该在图的下方标示,表的标题应该在标点上方标示,图和表同正文之间应该空出一行。图和表应该采用单倍行距来制作,同时其宽度不应超出正文的页边距。 以上五个方面也许看起来很细,但是其实并不是很难做到。现在大家不是在讲如何吆喝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吗?写作细节上的改进,就是为你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论文“吆喝”,这样的吆喝成本不高,容易做到,何乐不为呢?看到许多的作者希望编辑或者专家能够帮助自己来修改文章,但是实际上,你可以为自己做很多的事情,像上面提到的几点,如果要编辑来帮助你做出改进,那么,可以说你的文稿被录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说文稿要参加成果评审,那么沧海遗珠可能就轮到你头上了。其实不要花很多力气,只要通过改进文稿编排为自己的论文“吆喝”,从而让别人更愿意审读你的文稿,更愿意编辑你的文稿。 [编后记:近年来我曾经应浙江教育信息报社之邀,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论文写作研修班讲过一次学,后来又在一些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和中小学宣讲过如何做课题研究和写好教育论文,在《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上也写过短文或者做过访谈。现在,应《教师周刊》“阅读”版编辑池沙洲同志之约,重新扩写了这篇《和教师谈做研究与写论文》。实际上,本文也可以供学习教育专业的本科同学、研究生同学和教育硕士学员参考。本文将来还会有适当的增补,如“如何提高课题申报的成功率?”“如何确定论文的框架”“提升论文的理论层次”等。本文稿除了供《教师周刊》选用正式发表外,还将提供给浙江大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理论与设计网络学习平台”主页、宁波市江东区教研室主页和杭州市饮马井巷小学主页交流。本文写作若有疏漏,恭请读者指教(qlsheng57@126.com)。] 主要参考文献: [1]桂建生.教育科研论文撰写指导[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2](英)奥康纳等.怎样写作科学论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苏)普里霍杰科.研究工作入门[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4]谭炳 。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5](美)罗伯特.A.戴.如何撰写和发表科学论文[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6.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