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和写对于任何人绝对是一个旧话题。旧题新作而且要做好的确很不容易。我在这里再强调两点,一是要从短文即千字文入手。千字文篇幅短小,但五脏六腑一应俱全,无论进行读写操练都可以收到费时少而见效快的效果。二是要讲求一个“多”字。无论读写,都是多多益善,提高读写能力必须从量变到质变。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多读多写这个道理。2005年6月,我想鼓励综合处全体同志团结拼搏,特意创作一副对联并请省人大常委会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俞国行同志书写,对联内容是这样的:“过目百家才称宿学。破题千首笔带春风。”同样强调的是要多读多写。 总结经验对于提升写作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有不少同志虽然能够写文章,但讲不出所以然,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恐怕与平时不善于总结是有关系的。经验是实践的产物,反过来对于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善于总结得失,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党一条重要的执政经验。党要执政,国家要发展,都离不开总结经验。而我们从事机关文稿写作同样如此。对于文稿写作经验,一是要及时总结。如果你学习过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你就会很容易发现历代诗人词人都非常善于一边创作实践一边总结经验。中华书局出版的《历代诗话》(清代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续编》(近代丁福保辑)共收录历代诗话56种,而由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搜集整理的《词话丛编》则规模更加宏大。无论是诗话还是词话,都记录了古代诗人词人对于创作经验体会的归纳小结,片言只语,灵光再现,他们既写诗又评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所以,我们在机关从事文稿写作,不仅要会写,而且还要会论,本文由老秘网推荐,要把写与论有机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注重边写作边总结,也就是要及时总结。二是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在写作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处理得好,一般自己心里会比较有底,事后确实这些方面得到领导的认可和群众的好评,证明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把握是正确的,这就是成功的经验,对此要认真总结。相反,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认真总结,深入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原因,提出今后改进的方法和对策,力求避免同样的问题、低级错误再度发生。当然,总结成功经验比较容易,而要记取失败的教训则比较难。扬长避短、好了伤疤忘了痛,这几乎是人的天性。但对于机关文字者来说,一定要正确对待文稿起草中的得失,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三是要注意选择总结经验的合适载体。经验的载体,可以是笔记本,可以是小文章,也可以是专著。很显然,把自己的写作经验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随时随地都可以写,想到什么写什么,古人写诗话词话往往都是三言两语,精彩独到之处,画龙点睛之笔,往往能够准确地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给人无穷无尽的思考和启发。如果要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相对来说则要费时费事得多。阐述好实践经验,离不开具体案例,这种文章写得好对于初学者帮助很大,一般都比较好看。譬如说,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了《乔木文丛》(包括胡乔木谈中00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四种),我购买了《胡乔木谈中00史》、《胡乔木谈语言文字》等两种。胡乔木同志生前被誉为“中共一枝笔”,在我所购买的这两本书里有很多篇目是讲文稿起草的,属于事后回忆录,都带有总结性质,非常好看。另外,我党理论家龚育之同志《党史札记》、《党史札记二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先后于2002年1月、2004年11月出版发行,出版社的同志送给我一套。这两本书里面也有很多篇目涉及我党历史上一些重要文稿的起草,也是属于事后回忆录,也都带有总结性质,也非常好看。如果经验类文章写得多了,而且达到了公开发表的水平,对于广大机关文字工作者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以适时结集出书。当然,在目前的形势下,一切都要走向市场,而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时不一致,所以出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去做的事情。一切都得从个人实际出发,干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人生从此必然无限精彩。作者: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何新国 新著《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