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而含藏文更美 中方县第一中学 杨自西 据说唐解元《川上图》画的是一人牵驴过桥,桥下水流湍急,驴不肯上桥,人则在桥上用力牵拉的情景。画面简单,形象逼真。此画挂卖时,被行家看中,先花百两银子定购,约好次日来取画。谁知画店老板高兴之余,又把此画细细看了看,猛然发现此驴少了一根缰绳没画,于是急忙添画了一笔。次日买主来取画,看到添画了一笔,找老板退货。问及原因,买主答道:“我买此画,正喜它没有缰绳,你给添上,我还要它干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画画需要含而不露。 画画如此,作文也是一样。著名作家刘白羽在《论特写》一文中说,文章要“使读者读完时,能够余音如缕,引起回忆,唤起深思,重新思索全篇,自然地得出结论。”这就是说,文章要露而含藏,意在不言中。 我们在读《红楼梦》时,可以深刻地体会这种露而含藏、虽露亦藏的艺术表现手法。仅以林黛玉的“笑”便可略见一斑。当她病入膏肓,疼她、爱她、实际上是逼死她的贾母来安慰她时,林黛玉无言以答,却报以“微微一笑,则把眼睛又闭上了”;当紫娟劝慰,说宝玉大病,不会和宝钗成婚时,她也只露出“微微一笑,也不答言”;当宝玉和宝钗成婚的喜乐声传来时,她又微笑着做完了最后一件事——“焚稿断痴情”。她的笑是那么反常、复杂和矛盾,可见这笑交织着她内心深处的一切。正是这露而含藏的“笑”,极大地丰富了林黛玉的性格,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林黛玉对“一切都明白了”的绝望和视死如归的复杂心情。 细节的含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林黛玉在临终时高叫“宝玉,宝玉,你好……”,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是“好”什么?没有说,也难以说尽,让读者去体会其中的情与理,自然比直接由作者写出来更令人回味。 杨朔在《荔枝蜜》的结尾是这样写的:“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变成“小蜜蜂”是什么意思?没有说明,只是让读者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味。从而大大拓展了文章的阅读联想空间。 要注意的是,露而含藏是一种为文的艺术,而不是故意的做作。如果因此,而“含藏”得只有自己知道,他人读了如坠五里云雾,则又适得其反。所以,含藏,还需有“度”。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