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擒得法文跌宕 中方县第一中学 杨自西 前一讲说到欲扬先抑是一种以进为退的写作技巧,那么,欲擒故纵则是一种摇曳多姿的章法艺术。纵擒得法,必能使文章跌宕起伏,熠熠生辉。 要纵擒得法,关键是张开“纵网”。只有“纵”得好,方能“擒”得妙。 究竟如何“纵”呢? 一、设置错觉。把读者的错觉放在“纵”中,故意以假乱真,然后收口一“擒”。错觉设置得越大,情节的起落越大。情节上的大起大落,就使得纵擒捭阖,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效果。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替鲍西娅设置了许多错觉:顺从夏洛克,拒绝巴萨尼奥的要求,宣布照约处罚等。正是这些错觉,一步一步地让不可一世的夏洛克俯首就擒。《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的几“纵”,则使昂然而来的蒋干产生错觉,最终中了反间计而被擒。让人觉得出乎意料,而又符合情理,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二、先纵后擒。先纵后擒就是慢慢地把话题岔开,引而不发。正当读者失望之际,出其不意,着力一“擒”,从而使文章腾挪跌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吴伯萧的《猎户》,开头就说“访问打虎英雄董昆”,但作者故意调整笔锋回忆“家乡的尚二叔”,此一“纵”。等到回忆结束,本可写董昆了,不料场长建议,绕道去望望“百中”老人,此二“纵”。好不容易到了红石崖,总该见到董昆了吧,谁知他又“到县城领火药去了”。此三“纵”。读到这里,读者以为见不到董昆了,但出乎意料,在林牧场木栅门前把董昆“擒”住了。试想,如果作者不用“先擒后纵”的写法,一开始就“擒”住董昆,那艺术效果将怎样呢? 三、纵纵擒擒。有的文章不是单纯的先纵后擒,而是纵中有擒。在“纵”中展开内容,在“纵”中设置情节,“纵”到一定程度或戛然而止,或拓开一笔,由此再“纵”,几个回合后收口,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峰回路转。其味尽在这“纵纵擒擒”之中。如,有位同学写《招领启事》,先写学校贴出“寻找做好事者姓名”的启事,接着写各班成立“查寻小组”负责四处查访。叙写查访过程中,分几个回合写失主未找到一个,校内外拾取姓名者倒是与日俱增,这样“纵纵擒擒”,写出了波澜,最后又拓展一笔,写政教处又发出一份通知,说通过各方努力,已经找到了失主,那就是“雷锋”。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