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傅秘书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今天,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公文写作方面的有关问题,感到非常荣幸。首先,真诚感谢中心管委会为我提供这次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感谢各位领导、同仁和其他挂职干部对我的关心、鼓励和帮助! 自今年4月中旬到中心挂职锻炼以来,通过和大家一块学习实践,我亲身感受到:市行政中心不愧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付志方在全省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讲的“三高”,即软硬件建设起点高、标准高、项目入驻率高,具有国际一流水平;不愧为市委书记崔江水讲的是“全市政民互动的第一窗口,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首要载体,展示党委、政府形象的最大平台”;中心的领导班子不愧为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的班子;中心的干部职工不愧为一支年轻有为、充满活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队伍,特别是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干部作风建设年”两项活动,大家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公文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来中心挂职的同行不愧为各单位的精兵强将、行家里手,各方面素质都很高。能在这样好的环境学习锻炼真是“三生有幸”,值得倍加珍惜。 这次承蒙傅积先副秘书长的热情邀请和多次要求,让我讲一讲公文写作,说实在话,接受这个任务,心里有点忐忑不安。一方面,公文写作虽然很重要,但它不同于文学创作,讲起来难免枯躁乏味;另一方面,在座诸位高手林立,经验丰富,本人水平有限,确实有班门弄斧之感。再加上过来写得多、讲的少,幕后参谋多、走到前台少,这次准备比较仓促,我怕讲砸了,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但既然傅秘书长点了题,总还得答卷。下面,从交流、探讨的目的出发,把我掌握的一些信息和市委办公厅的一些实践,以及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向大家作个汇报,供各位研究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闲言道罢,书归正传。今天我主要讲五个问题:一是公文的概念和种类;二是公文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公文的特点和要求;四是领导讲话的写法和要求;五是调研工作的定位和创新。 一、公文的概念和种类 什么是公文?公文,就是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是处理公务活动的一种应用文体。具体讲,它是党和国家机关在领导党的事业和治理国家方面,表达意志、传递策令的文字工具和手段。 在现行党和国家的公文处理法规中,都对公文的内涵和外延作出了科学的界定。其中,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5月3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党的机关公文是“党的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的工具”。 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公文的文种,有一部分是党和国家通过公文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的,我们通常称这一部分文种为“主要文种”或者“正式文种”,在公文学术界也称之为“法定文种”。 以党的机关为例,《条例》第七条规定,党的机关公文种类主要有14个,即:“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公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再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例,《办法》第九条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13个,除“决定”、“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9个文种与党的机关的主要文种相同外,其余4个是:“命令(令)”、“公告”、“通告”与“议案”;党的机关规定的主要文种中行政机关没有规定的有5个:“决议”、“指示”、“公报”、“条例”与“规定”。党政机关通过公文法规加以确定的公文主要文种中,名称相同的有9个,各不相同的也是9个,双方合起来是18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党政公文中的主要、正式与法定文种。 与法定(主要、正式)文种相对应的是非法定(非主要、非正式)的文种,是人们在长期的公文写作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例如我们常用的“计划”、“总结”、“考察(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告人民书”、“公开信”、“声明”、“宣言”、“章程”、“规则”、“细则”、“守则”、“开幕词”、“闭幕词”、“大会工作报告”、“典型材料”、“大事记”、“演讲词”、“条约”、“协议”、“专用书信”、“简报”、“信息快报”、“方案”、“安排”、“纲要”、“规划”、“设想”、“布告”、“批示”、“制度”等等,大约30多种。由于这些文种不是党和国家公文法规中加以确认的,所以形成了与法定文种相对应的一大块。 二、公文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现阶段的公文体系,包括党务公文、行政公文、立法公文、司法公文、外交公文、军事公文等若干个子系统。在这个完整的公文体系中,党务公文和行政公文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从大的方面讲,党政公文是以文辅政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公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以说,公文是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我国,公文随着文字的产生始于黄帝时代(《后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我国的国家公文产生于夏代,甲骨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公文和最早的原始国家公文。商周时代的钟鼎文主要用来记载统治者的制度法令和文德武功,多数属于公文的范畴。我国最早的文章总集是孔子编撰的《尚书》,所收录的文章多数也是公文。其中的“誓”是军队出征的誓词,如“汤誓”,就是商汤讨伐夏桀前发布的军事动员令。秦代宰相李斯等人为了提高公文的办事效率和可靠程度,还制定了现在仍在沿用的“抬头”、“用印”等制度,这标志着公文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公文”这一名称的最早使用,至迟在东汉末年。最早出现“公文”一词的书是晋代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后经历千年的发展,公文逐渐成为处理国家事务的重要工具。公文作为具有特定要求的公务文书的统一名称,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通用的。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就是通过公文的形式上书最高决策层,或陈述社情民意,或针砭时势得失,形成许多闪耀着思想火花、至今读起来仍禁不住击节叫好的鸿篇巨制,成为后世学者争相摹仿的范例。如战国时期李斯的《谏逐客书》,就是在秦王朝建立之前,秦国客卿李斯向秦王呈送的一份意见书。它用大量事实,反复论证,终于说服秦王收回了驱逐客卿的成命。西汉政论家贾谊写给汉文帝的《论积贮疏》,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入选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还有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诸葛亮的《出师表》、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氏檄》(名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千古名臣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电视剧<<贞观长歌>>)等,都是脍炙人口、流芳青史的好公文,对当时的施政取向、政策制定、政治动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外也是如此,如美国的《独立宣言》,直接奠定了美国立国的基础,美国现行的“三权鼎立、互相制衡”的民主模式,就是一纸《独立宣言》给予基本的描述和界定,并在宪法体制下不断完善。 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公文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之所以成为历朝历代、古今中外的政治统治者不可或缺的工具,就在于它具有辅政功能。就现在而言,我们的党和政府如何管理党务政务,如何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需要借助于一个有效的载体,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而公文就是这种载体和方式。上级机关领导和指挥下级机关,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示和汇报工作,平行机关互相商谈协调工作,公文是最快捷、最安全、成本最低、也是最不容易变形走样的方式。虽然党和政府机关实施领导职能,有多种方式和手段,如召开会议、调查研究、现场办公、直接指挥等等,但最普遍、最简便、最有效、最常用、最规范的是发布公文。所以说,公文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实施领导的重要手段,指导工作的重要载体。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