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市委党校和组织部安排的文秘人员培训班,拿出了足够的时间,教学内容也很丰富,相信大家通过学习肯定会大有收获。我做过文秘工作,这是促使我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对文秘人员而言,提高素质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今天想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我觉得,第一,提高素质才能较好地做人,才能做一个有品位的人。第二,提高素质才能胜任工作。第三,提高素质才能抓住机遇,得到更好发展。“厚积薄发”这句话,值得思考。第四,提高素质才能战胜困难、挫折。勿庸讳言,我们每个人,无论从事何种岗位,困难、挫折、问题将终生伴随。中国人常把遇到挫折看作是洒身上一把盐。释迦牟尼有句话,大意是:如果你是一碗水,洒上一把盐,就咸了;如果你是一条河,一把盐奈你何?关键是你的素质能不能承担挫折、困难、打击。第五,提高素质才能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前进。关于素质的组成就不再说了。作为文秘人员,如何提高素质?我认为,文秘人员提高素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思、作、行”的过程。 学 “学”,就是学习。文秘工作涉及的面很广,因此,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学习的内容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国情、省情、市情、县情、镇情、单位情,专业知识、业务知识、文秘知识、写作知识等。怎么学?我还是主张边工作边学习,在工作中学。学习中,要注意这么几点:1、学习有古今之分,中外之别。“古今之分”。古代的东西是一定要学的,不仅要粗粗掌握历史脉络,还应注意研究一些大的事件、大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其中有些东西,包括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不同历史年代不同古人一路走来带给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对中国古代的东西都有较深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分析现实,把握未来,继承传统,发扬创新。现在是大变革时代,应该出世界名著,出大文人,可现在没出现,和有些同志探讨这个问题时,他们讲,并不是现在没有搞写作的人,而是搞写作的人学养还不行,“五四”时期的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不仅国学渊博,同时对西方东西也了解得深。当代人有些急功近利,对国学研究透的不是很多,中西贯通的恐怕更少。文秘人员既然从事了这项工作,还是要认真研究古代的文化。当然,生活在当代,工作中主要接触当代的东西,不熟悉当代,光去钻故纸堆,人就成书呆子了,也不行。现今的知识更新如此之快,不抓紧学,就是瞎子、聋子、傻子。在古今之间,我觉得文秘人员还是要知古重今,要知道古代的东西,更要注重学习当代的东西。如准确把握中央、省、市有关工作部署,了解基层、单位情况,明晰群众的呼声。“中外之别”。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工作在中国,所以要重视学习中国的东西。同时,中国又不是封闭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同世界发生着广泛的联系。西方国家的确许多方面走在我们前面,许多方面都领先,有些领域是遥遥领先。学习外国的东西,很有必要。当然,学外不是媚外,而为中用。有若干方面西方已经走过,对他们而言已经成为历史,而我们却刚刚开始做。做过了,回头一看一想,就知道当年对在哪、错在哪,为什么西方如此重视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就是因为发觉以前做错了,受到惩罚了。而我们现在正在做,一门心思向前冲,顾不得回头看。大家多看看西方这方面的书,多研究一下西方对有些领域的分析,对我们的工作是大有裨益的。否则,人家作为教训心痛不已,我们还拿着当经验,拼命追求,就不只是可笑了。2、学习有急缓之分,博专之别。要学的东西很多,总得有个先后,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长远学,哪些急需学,应该有所区分。过去说急用先学,这话不错。做文秘工作,遇有临时任务时,如要你起草一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件,当然应该先围绕新农村建设快去学习,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紧急突击,边看,边学,边分析,边消化,先去适应工作。有一些东西可以缓学,要有个计划,最起码要有个一年、三年、五年的计划。把准备学习哪些东西,怎么去学,以及学习的重要书目都可以列出来,一步一步地按计划学。否则,一天到头忙来忙去,学习容易被挤跑。“博专之别”。“博”,即广。我们现在进行四位一体建设,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是我们新时期的任务。这四个建设涉及的内容很广,他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这些东西都要学。作为文秘人员,应该把知识面广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会捉襟见肘,就不能从容应对写作,就会象《红楼梦》上说的“尴尬人偏遇尴尬事”。但是,这么广的面要想门门通也不可能,所以,在某个方面要“专”,要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成为某方面的行家里手。个人有门专业,就象革命有根据地。有根据地可进可退;没有根据地就是流寇,进,基础不牢;退,无地可退。人活在世上没有自己的专业,成不了某个方面的行家里手,就没有根据地。所以作为文秘人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工作、自己所学的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一样或几样,专进去,深进去,作为自己的专业。在“博”的方面,对一些东西可粗粗一读,提起头知道尾,用的时候能找着在哪本书上,在哪期刊物、文件上,或是哪一份报纸上即可。专业的知识,就得系统地看原著,全面地把握,要背的东西就是要背过,一步一步地深下去,就象剥茧抽丝,学得越深,钻得越透,才有发言权。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读的书多了,上的台阶自然就高了。3、学习有虚实之分,知行之别。“虚实之分”。“虚”,指的是理论方面。务虚会,就是指理论研讨会。实际上,理论的东西并不虚。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理论功底厚了,才能厚积薄发。“实”,指的是客观实际。比如在乡镇工作的同志,对乡镇的重要数据当然得清清楚楚,对镇情、村情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大事件当然得仔细把握。没有这些实际的东西,文章就显得空,就显得茫然无知。“虚”和“实”结合好,写东西才会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既有指导性,又有可操作性。“知行之别”。“知”与“行”的关系,哲学上指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毛泽东曾说过,对事物要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