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改革”成为强调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问题的一系列论述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战略新思路,对中国改革目标模式设定、变迁路径选择和改革过程控制等顶层设计问题的系统性、规律性和有效性的思考不断清晰和深入。理解总书记的讲话内涵,有利于把握未来中国改革发展趋势,凝聚共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改革目标模式设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重树中国制度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这一目标模式是我们必须为之奋斗而达到的远景,是一种宏观和抽象的意愿表达,回答了我们要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中国的问题。改革目标模式设定能够凝聚人心,明确方向,激起人们为之奋斗的热情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的本质和任务作了具体阐述。“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开创发展新局面,就必须实现改革新突破。我们将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体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中华民族是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早自秦汉就进入盛世, 疆域版图辽阔,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巨大,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近代中国由于思想和制度远远落后于世界制度文明的潮流,由盛转衰。中国人民经过90多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终于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制度更是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其巨大的效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中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进一步完善中国制度,重树中国制度文明,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基石。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启示我们,在全球化演进过程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问题,都须放到共同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去审视。推进改革,我们要以国际视角和思维方式,着眼世界基本态势和时代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与世界大势的互动中,从世界大国不同道路和制度模式的竞争中,研究中国改革战略,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实现中国梦,要让全体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必须建立“包容性”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稳步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变迁路径选择:以全球视角和历史远见把汲取人类成功经验和走中国道路有机融合,走中国改革创新之路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向前发展。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理性引导改革潮流,探索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是政治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世界历史上堪称最伟大的中国改革,是人类历史上涉及人数最多、经济改革当量最大、全球影响最强的巨大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如何顺利达到胜利的彼岸,其中所蕴含的逻辑与规律亟待更深入的认识。制度的形成带着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历史的深刻烙印,特别是在有深厚文化传承的国家,制度演变更是如此。诺斯在199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演讲时指出:“离开了非正式规则的土壤,将成功的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正式政治经济规则搬到第三世界和东欧,就不再是取得良好的经济实绩的充分条件。”世界上绝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制度形态,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少现代化发展模式,每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其正式制度形态都与不同国家历史传统、发展水平、文化环境、价值信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有机结合,铸造出人类发展的典范。如果新的正式制度改革失去与本土条件融合的基础,就会破坏原来的社会有机体的正常生命。今天从伊拉克到利比亚、再到埃及的现实让我们更加警醒。中国漫长动荡史带给社会对国情的理解和对稳定的珍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浪漫的愿望不等于现实,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是对改革的干扰。卡尔·马克思经常引用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