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模板,必须在学习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既要不断改革,更要不断创新。一要强调自主性,真正的改革创新必须是自主创造的,是战胜并超越自我。如果改革创新所导致的结果是丧失自我,便不是改革创新,而是自我毁灭。二要强调首创性,真正的改革创新必然具有“第一次”的特征,虽然要借鉴学习别人的东西,但其结果绝不能与任何已有成果雷同。因此,照搬照抄即使行得通,也不是改革创新,而是生搬硬套、拙劣模仿。三强调先进性,真正的改革创新应符合世界文明潮流、体现时代脉搏,能够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开创未来,而不是历史倒退。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改革创新的传统,我国不仅产生了“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大运河等伟大创造,更是以诸子百家思想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化宝库。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道路之争,本身就是中国历史发展道路选择中的改革创新。学习他国的成功经验和制度模式对很多国家来说是一条捷径。但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简单的移植政治构架、经济体制、法律制度等宏观的制度大多是不适宜的。所以必须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自主实践基础上对外来的经验进行取舍和适当的修正。制度先进与否,归根到底必须以它实际上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来衡量。实践是检验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唯一标准。 改革过程控制:讲政治、讲科学、讲艺术,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实施机制、完善动态纠偏反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要说今天的中国面临什么问题和挑战,只要以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也许一目了然。但是,怎么改革才是重中之重。这包括,到达胜利彼岸的过程中,如何既发挥基层首创“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权威的改革组织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如何化解阻力、凝聚共识、积聚正能量,如何把握好新与旧、破与立、废与建、稳与乱、动与静、快与慢等的均衡和力度,如何处理好战略和战术、政策和策略、节奏和分寸、手段和技巧、有为与无为等关系。这既需要激情,更需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和指导。 改革过程控制,既要讲政治,也要讲制度顶层改革设计的科学技术细节,还要讲艺术。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渐进式改革战略,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采用一刀切的形式,不作急功近利的承诺。利益矛盾的协调不是靠道德说教,根本手段是要靠社会整合和制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同时完成、一蹴而就,多领域同时爆发的改革会强化选择与后果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使理性的设计变得困难。因此,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规划,有序推进。要强调动态调整,实事求是解决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改革施行过程中不断调整最初的设想。在看不准的情况下,宁可采取相对温和缓慢的改革步伐,尽可能地减少改革带来的阻力和震荡,同时也给不断调整改革结果提供时间、空间。 改革过程控制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良法、实施机制和动态纠偏反馈机制。加快法律制度建设是改革的突破口,良法是改革的基础,要建立与中国发展和治理相适宜的法律制度体系。实施机制是改革的关键,法律如果不加以实施,无异于纸老虎,不足为惧。没有罚则的制度是无效的,没有激励的制度是低效的。建立动态反馈纠偏机制,重点要防止歪嘴和尚念经。治大国若烹小鲜,真正有序的改革也许是静悄悄的。 (作者为北京大学立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近著《中国制度》)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