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马一浮与国学

摘要: 马一浮与国学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浙江大学的人文传统 浙江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你们学校我是第一次来,但你们学校的一部分——杭州大学——是我非常熟悉的学校。杭大的一些教授,像姜亮夫教授,敦煌学家;语言 ...
文稿修改演播室


   马一浮国学讲座的第一讲,就是从“揩定国学名义”开始,他提出,时下关于“国学”是固有学术的提法,还是太觉“广汎笼统,使人闻之,不知所指为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今先楷定国学名义,举此一名,该摄诸学,唯‘六艺’足以当之。”“六艺”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孔子之教。就是马一浮先生认为,国学就应该是“六艺之学”,这是他给出的新的不同于已往的国学定义。“六艺”就是“六经”,是中国学问的最初的源头,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态。他提出的国学的这个新定义,长期没有人闻问——这里我得稍微表彰一下自己——直到2006年,我写《论国学》,才把马一浮先生的国学定义重新提斯出来。从那以后,七八年的时间,我不断写文章,演讲,倡导,鼓吹,不遗余力。虽然不见有谁写文章跟我讨论,但是我知道,大多数人不赞成我的看法,觉得刘梦溪竟然认为国学就是“六经”,这不是把“国学”等同于“儒学”吗?其实“六艺”不光是儒学的源头,道家的源头可以直接追溯到《易经》,“六经”是和文史哲各科都不相重复的我国学术的一门最高的学问。
 
   马一浮提出这样一个国学定义,它的了不起之处在哪里呢?它可以跟教育结合起来。你讲“国学是中国的固有学术”,那是关于学术史流变的学问,专业人员研究起来尚且不无困难,你怎么可能叫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其他学科都来关注这样一个“国学”呢?一般民众更不用说了。既然叫“国学”,就不能跟一般民众不发生关联。如果定义“国学”是“六艺之学”,就是“六经”,跟全体民众都会有关系。马先生的两位朋友——刚才讲到的熊十力和梁漱溟——熊先生就讲过,“六经”是中国人立国和做人的基本依据。你要了解“基本依据”这四个字,实际上是说中国人的精神源头和根底在“六经”。所以如果把“国学”定义为“六经”的话,它就可以进入现代的教育。
 
 国学和“六经”的价值论理
“六经”的文词很难读,怎么进入呢?但是我告诉大家,《论语》和《孟子》可以看做是“六经”的简约的、通俗的读本,因为孔子和孟子讲的思想,就是“六经”的思想。孔孟阐述的义理,就是“六经”的基本义理。我把“六经”的基本义理概括为“敬”、“诚”、“信”。刚才杜先生讲到“诚”“信”,但是我把“敬”放在了最前面。这个“敬”是什么?就是人的“自性庄严”。你看马先生在《复性书院演讲录》里面,主要讲的是一个“敬”字。“敬”是个体生命的庄严,是人性的至尊至重,是每以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我甚至认为“敬”已经进入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这种“自性的庄严”,是不是一般人不能实现呢?马先生当然实现了。我刚刚讲的陈寅恪,一生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当然是“自性的庄严”的变现。马先生对这个“敬”字的解释,有一极重要的特见,他说《论语》里讲“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志”是什么,马先生说“志”就是“敬”。因此这个“敬”是不可以夺的,已经构成个体生命的精神信仰,当然不可以“夺”了。
 
   学者、知识人士有“自性的庄严”,一般人士、没有文化的人有没有“自性的庄严”?当然有。我们看《红楼梦》,当贾赦要娶鸳鸯做妾的时候,鸳鸯坚决不允,做了很多极端的举动,包括破口大骂,甚至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所彰显的就是鸳鸯这个年轻女性的“自性的庄严”。最近我在一篇对话文章里,叫《重建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就讲了这个问题。人的“自性的庄严”,是人的良知,匹夫匹妇都可以做到,男女老少都可以做到,有文化没文化都可以做到。我们当下所缺的,就是这种人的“自性的庄严”。当代文化价值理念的建构,亟需添补的,就中国传统这一块,我讲的以“敬”来带领的这些价值,应该是最重要的。
 
   而以“六经”为内容的国学,就可以通过教育的环节,和全体国民联系起来。所以我主张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一二年级开设国学课。当然文化价值的建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现代文明的观念、途径、方式、礼仪,也需要填补建构。传统不能割断,世界也不能脱离,既要“各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谢谢。(全场鼓掌)
 
(原载2013年5月3日《人民政协报》,根据2013年4月22日现场演讲录音整理)
12345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8-5 13:12
  • 4
    粉丝
  • 1179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