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谢有顺:散文是在人间的写作

摘要:   多年前,我应《美文》杂志之约,在该刊开设了一年谈散文的评论专栏,带有研究的意味。可是,在写作此专栏文章的过程中,我却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大约散文真不是可供研究和评说的文体。散文,多半都是自由散漫的文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当代的散文历史可以证实,我的上述判断并不是空穴来风。至少,现在进入我视野的最好的当代散文家,绝大多数都不是专业意义上的,反而是客串和业余的身份,使他们写出了令人难忘的散文篇章。比如,汪曾祺、王小波、贾平凹、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余华、阿来、余秋雨、于坚等人,他们的文学身份更多的是小说家、诗人、理论家,而不是专业意义上的散文家。这些难道仅仅是出于偶然吗?也许,它不过进一步证实了我的设想:如何使散文更好地成为“业余的文学”,才是散文的正大一途。
  确实,许多的时候,最好的散文都是“业余”的,“无用”的,它仅仅是为了呈现作者的一片闲心而已。而一个散文家,如果没有一点闲心和闲笔,要写好散文,恐怕是很难的;许多人之所以闲不下来,我想,并不是艺术技巧的问题,实在是他还没具备写好散文的心境罢了。

  梁实秋在《论散文》里说:“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散文理应是自由主义的文体。正是在自由的意义上,林语堂提倡“不说别人的话”,胡适张扬“在不疑处有疑”,周作人自称“叛徒与隐士”,而郁达夫则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个人”的发现,堪称是自由的精神基座。只是,这种自由感,平常心,近人情,非专业,闲笔和闲心,显现一个人的性格……等散文写作当有的品质,在当下那些颇负盛名的散文家笔下,往往踪迹难寻;相反,在一些正统散文界难以归类的作家笔下,却能读到一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散文正从专业化的阴影下走出来,它越来越成为一种说话方式,一种个人观察世界、理解生命的视角。许多的文字,与其说是写出来的,还不如说是活出来的,活在当下,活在俗世生活中,活在一个有声音和色彩的世界里,让心灵有所感受,也让人在天地间有所行动,这或许是散文根本而永恒的话语使命。
  因此,散文所承担的,往往是对自我世界的塑造,它就不能像小说家那样,以虚构和想象为能事,相反,它需要向我们出示更多的真实和确信。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在伦理上确认了一个散文家所说的和他的内心有着某种一致性,我们才能开始一种有信任感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正是为了证实一个在俗世里活跃的心灵有着怎样的趣味、行动、困惑、理想和未来。就此而言,我非常重视散文的物质外壳,即重视一个散文家的感官和这个世界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一些浮泛、失败的散文,不仅在心灵上造假,更是在感觉上失真。要救治这种虚假写作,在我看来,首先是要重申感官(眼睛、鼻子、耳朵、舌头)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
  正是从这个角度说,我对那些名重一时的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兴趣很小,因为这些散文里的慨叹看似阔大,实则空洞,相反,我在沈宏非的《饮食男女》(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于坚的《相遇了几分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刘亮程的《驴车上的龟兹》(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雷平阳的《云南黄昏的秩序》(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谢宗玉的《遍地药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胡廷武的《九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熊育群的《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黑陶的《夜晚灼烫》(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等作品中,却读到了许多新的散文经验——他们在世界面前,首先是一个看见者,一个感觉丰富的人。
  这就是我要强调的,在作品中,作家必须向我们呈现一个活跃的感官世界。好的散文,往往能使我们感受到,作家的眼睛是睁着的,鼻子是灵敏的,耳朵是竖起来的,舌头也是生动的,所以,我们能在他们的作品,看到花的开放,田野的颜色,听到鸟的鸣叫,人心的呢喃,甚至能够闻到气息,尝到味道。现在的小说为何单调,我想,很大的原因是作家对物质世界、感官世界越来越没有兴趣,他们忙于讲故事,却忽略了世界的另一种丰富性——没有了声音,色彩,气味的世界,不正是心灵世界日渐贫乏的象征么?其实,散文界的困境也是如此。
  现代社会正在使我们的感官变得变得麻木。尤其是在城市里,我们所看见、听见的,吃的、住的、玩的,几乎都千篇一律,那些精微的、地方性的、小视角的、生机勃勃的经验和记忆,正在被一种粗暴的消费文化所分割和抹平,没有人在乎你那点私人的感受,时代的喧嚣足以粉碎一切,甚至连你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这些最本质的东西,都可能是被时代的暴力作用过的,它早已不属于你个人:你到一个地方旅行,可能是置身于一种复制的人造景观的空间假象中;你接到很多短信,朋友们向你表示节日的问候,可这样的节日(时间的象征符号)和你的生活、历史、信仰毫无关系。我们正在成为失去记忆的一帮人,而在失去记忆之前,我们先失去的可能是感觉;正如我们的心麻木以前,我们的感官系统其实早已麻木了。我想起几年前的一次乡下之行,傍晚的时候,看到暮霭把万物一点点地吞噬,才猛然发现,自己有好多年没有看到真正原始的黄昏和凌晨了。城市的灯光工程消灭了黄昏的感觉,而夜生活的习惯又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与凌晨失之交臂,这就是我们的现代生活,一种没有黄昏和凌晨的生活,一种不需要动用感觉也能知道怎样生活的公共生活。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8-9 12:07
  • 4
    粉丝
  • 1507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