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浅谈人物访谈的新闻写作技巧

摘要: 几年来,编辑工作之余陆续作了一些深度的人物访谈,归整起来竟也集腋成裘:《走进江嫣的工笔世界》、《磅礴大气铸丹青访山水画家杨家亮》、《二次创业铸辉煌》、《具有开拓魄力的年轻企业家》、《学者型、实干型、高 ...
文稿修改演播室


   2、动谈话的学问
   访谈过程中见水平的地方是新闻记者的问话。话不要多而在精,不能浅要深入。记得曾看到了这样一个事例,一名非常著名的指挥家接受某报社的两位记者的采访。采访开始后,记者问:“您是哪里人?”“今年多大年纪?”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记者采访的这位指挥家被这些“幼稚”可笑的问题弄得哭笑不得“你们对我一点都不了解,怎么来采访呢?”所以在访谈中新闻记者的谈话一定要注意体现水平。而不能像上面所说的例子那样问一些无关痛痒的话。著名人物访谈专家张星老师将此类问题称之为“弱智问话”。谈话的学问同时还体现在对访谈过程的节奏调整上。访淡中被访者因心情激动而使采访节奏进行得过快时要使之变慢。同样,当被访者因紧张拘谨或使采访节奏过慢时新闻记者同时还要使用各种语言使被采访者能迅速地介入进来。
   一篇生动的人物专访,使之生动起来的另一个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文章的内容尽量引向自己相对熟悉领域,从而使访谈更加生动活泼起来。
   3、 我的记录规则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惯常使用的采访手法是:在采访中会将采访对象的谈话用录音机全部录下来,然后全文发表,在每一篇报道前,她都有个前言,谈她对采访对象的看法,并交代此次采访的来龙去脉。她的这种风格后来被很多人效仿,甚至被引进西方一些大学新闻系的课堂,冠之以“法拉奇式”文体。对于这种采访方法的运用,有些人也许会认为是个笨法子,可多年来我却一直坚持使用。面对任何一个被采访者,都是全程录音,回来后全程录入。当然在撰写时我不同于法拉奇,而是从中择取、提炼并升华其素材。为什么一直以来始终坚持用此笨方法呢?应当说几年来从中我曾获益不少,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的“细节”。因为在人物的访谈中,许多时候在现场笔录、听取时会漏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如果回来不全部整理的话,即便是录音后,也会因为带着之前在现场时的印象,轻易地将本来很重要的细节错失了。所以完整地采访录音,尽管材料有时显得杂乱不堪,但在撰写时你就会发现许多的细节,或者是一个场景,或者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瞬间,就跃然在纸上,你所要做的只是信手拈来而已。
   三、撰写文稿:撰写稿件即是在重塑采访对象的过程……
   1、说不完的细节
   人物专稿的撰写除了要遵循新闻写作的一般原则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这是区别于一般新闻写作的最大特点。那么,如何保证我们写作的人物专稿具有更高的文学品质呢?我个人认为,注重细节的写作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作家余华认为,“……细节是真实可感的,读者凭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可以与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作出类比,从而构建出一个想象的世界。大而空的描写却使读者难以感受真实的场景,而细节写作则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正所谓,“细节,文之眼也。”作家汪中求甚至直言,“细节决定成败”。
   A、场景是一种侧面的解释
   细节描写的范畴体现在诸多方面,人物的外貌、举止、言谈、爱好、发生的事件都可以构成细节描写的重要因素。而我要说的却是采访对象当时所处的“环境”,把它作为细节描写放在文稿中时,正像美国新闻学家梅兹勒曾说:“要特别注意人物周围的环境,被采访者办公室有多大?书架上有什么书?从书架上取了什么书,摆在桌上的书哪一页被打开?有哪段被圈点了?桌子上摆什么?是摆得井然有序呢还是乱七八糟?废纸筐里有什么东西?这些常常与人物的爱好兴趣、文化素养、性格等联系在一起,有时会成为引出某一重要事实材料的媒介和线索。”而这些有时很可能恰到好处地把人物的个性和内心世界反映出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8-13 18:03
  • 4
    粉丝
  • 813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