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如何写好一篇文章

摘要: 文章千古事,写好文章很重要。对于在机关工作的同志们来讲,写好文章就更重要了。在机关工作,需要知道机关是干什么的?我上网查了查,查不出来规范的界定,机关在古代的中国是一种碰一个地方就触发其他动作的东西, ...
文稿修改演播室


  • 第三境界,简洁凝练。就是要求我们在写文章时,用较少的文字说明较多的内容,用较短的篇幅讲清较复杂的事理,论题集中,不蔓不枝,篇无闲句,句无闲字,干净利落,就像金刚石,体积小,密度大,硬度高。莎士比亚说:简练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恩格斯指出: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成口号的东西没有长的,向雷锋同志学习,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等,还有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维尔提出了写作6要素,其中就有两条是关于简短的,一是字用得越少越好,能用一个字表达,不用两个字;其二是能删除的字,一定要删除。长段落、长句子会把读者搞糊涂。一个段落最好只表达一个单元的思想。简洁、清晰的思路是写作的关键。
  • 中国自古有“惜墨如金”的古训,追求简洁凝练是历代文章名家的传统,鲁迅主张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 有人视简洁凝练为一种风格,其实更是一种功力。倘若没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能力,就很难做到提纲挈领,高度概括,一语破的。鲁迅晚年的杂文,大都千字左右一篇,短的仅几百字,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回味无穷,正是源自他文学家兼思想家的底气。我们大家喜欢看的一些短评,也往往是千字文,小品文、评论等等都因其简短有力而得到认可,齐鲁晚报二版一些观点,我们沂蒙晚报也推出这样的短评版,效果很好,读起来让人觉得过瘾。
  • 文章的价值主要取决于思想,不在于字数。巨著并非皆长篇。《论语》只有12700多字,《孟子》只有35000多字,而《老子》不过5000言。到如今人们还是围绕论语进行讲解,于丹因为解说论语,出版论语心得,讲学还上了福布斯财富榜。这些东西成为传世经典,是因其思想而非因其篇幅。传世名文多短篇。既要能做长篇巨匠,更要能做短篇圣手。当今信息化时代对短文的期待更迫切,无论是大事情还是大道理,都应写得短些、实些、精些,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最精彩内容。当然,那些题材重大、内容丰富的文章,该长还得长。但是,即使是非长不可的著述也要力避冗章、冗句、冗字。应切记歌德的忠告:“不要把时间、人力和劳动浪费在空洞、多余的语言上。”
  • 在新闻写作上,我们提倡用减法。一篇稿子写完了,我们可以读上一遍、两遍,甚至十遍,看有没有多余的字、多余的活、多余的段落,都要统统去掉。古人写诗提倡用减法,我们写稿同样需要用减法,尽量亲毫不客气地把可有可无,可说可不说的语句去掉,不放过一个标点,不放过一个“的”,一个“着”、“了”、“过”。新闻就是这样,拒绝哆嗦。新闻最起码的要求就简洁、准确、精练。其它文体也是这样,包括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没有一种文体崇尚罗嗦。优秀的作品无不如此,大家都熟悉的春秋时期的左丘明的《曹刿论战》一文,开头一句就很有讲究:十年春,齐师伐我。短短7人字,两个标点符号就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都交待清楚了。
  • 第四境界,质朴自然。这已经是写文章的较高境界了。不矫柔造作,不故弄玄虚,不故意掉书袋,不故意让人看不懂,不认得。“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文从字顺,平淡清醇就可以了。一些我们经常用的经典语言,如“满招损,谦受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都是质朴自然的,也正因为其质朴自然才会被大家认可、记住,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讲过的一些用字的精典,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鲁迅在《故乡》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毛泽东在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中说:我们已经找到跳出历史兴亡周期律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看起来都是几句平常话,哲理却极为深刻。
  • 但是清朴自然并非拒绝雕饰,而是雕饰之后又不露痕迹,是饱经历练而臻于炉火纯青,这就需要功力了,所以我们不能骄傲,不能因为写了一篇稿件,上了报,觉得自己是作家了,再发上一二百篇,就洋洋自然,称自己为作家。
  • 苏东坡总结写作的经验和规律,指出:“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美国诗人惠特曼也以质朴为高境界,他说:“艺术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卓越和文字光彩的焕发,全在于质朴。没有什么比质朴更好的了。”王国维断言:“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质朴自然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小孩子写作文,初学者,往往堆砌华丽词藻,写得生动,有文采,这是个初始阶段。
  • 第五境界,创新出彩。一篇好文章,重要的标准是思想创新,“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无疑,这种创新出彩,是合乎民众的期盼与时代的召唤,是对社会事物认识的深化,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破解,是科学新命题的提出,是对真善美的发现与褒扬,对假恶丑的识别与鞭挞,是针砭时弊,扬弃超越。决不是扭曲事实,妄想臆说,诡辩忽悠。有创建新意之文,为文明长河贡献了真理的颗粒,被人乐道而传播。特别优秀者则被奉为经典,流芳百世。
  • 文章自古贵创新,创新是高境界,也是必要要求。著名作家郑板桥尤喜简洁凝练与创新出彩,由衷地赞美:“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 创新出彩,可表现在各个方面,如词句、观点、方法、表述、题材、风格、学派、理论体系,等等。“动人****不须多”。一篇文章创新出彩、形成亮点之处,可能就一两个警句,几十个字;一部著作,做出贡献、被人称道引用的,可能就一两个独到的观点。有了它,就能使文章亮起来,让人开卷获益,爱不释手。如《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近年来,主流媒体和学者的文论中,也出现一些新亮点,为人们喜闻乐道。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还有小到咱临沂创造出的临沂是我家,文明靠大家,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等等。创新出彩宛如闪光的“宝塔尖”,而塔尖则需要坚实的塔基、塔身来支撑。
  • 新闻的创新出彩尤其重要。多讲一些新闻创新的话题。
  • 新闻创新首先体现在思维方式创新。同是采访一件事或一个人,有的人写得妙趣横生,让人爱不释手,有人却写得平淡无味,给人的感觉是老气横秋。究其原因除采写者文字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差异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件新闻事实就像一块鹅卵石,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维角度。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个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哪个角度看起来最美,最具有新闻价值,我们就从哪个角度去思考,去下笔。在座的各位天天搞的材料,许多东西换个思维方式都可以出新闻,出好新闻。眼下全市上下都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滨河大道、沂蒙路整装一新,你写一篇关于临沂创城力度大、城市面貌新的新闻稿件可以发表,但未必是一篇好稿,如果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写一下临沂今年文明城市创建重点放在“背街小巷”的稿件,或者写一篇临沂城市建设不搞锦上添花,就有新意,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民生思想,就会成为一篇好稿件。
  • 其次新闻创新要善于以小见大选角度。我们写稿件存在一个缺点,往往是角度选得大。角度选大了,开口也就大了,写稿时就必然会先来一段全面概括,然后把方方面面的材料按类填充,想着面面俱到,以致于写的时候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如某某部门转变机关作风求真务实、某某建设局办实事得民心等标题,就存有角度选取过大的毛病,简单一个办实事得民心,里面包涵了太多具体内容和具体工作,若都写进去,就成了面目可憎的工作总结。遍览中央、省内诸如《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一些主流媒体上的稿件,很难见到“某地重视某项工作,强化措施,取得显著效果”这种类型的开头。往往是一个鲜活的事实,一个新鲜的角度,进而一步步把整个新闻事实带出来。前段我们在大众日报发了一篇稿件:《把最好的位置留给群众》写的是临沂在城市拆迁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兼顾农民利益。开头就是一个新鲜的新闻事实。 11月5日,临沂市最大的旧城旧村改造项目南坊片区举行部分居民回迁入住仪式,这标志着南坊片区大规模回迁拉开序幕,预计整个片区年内将回迁安置人口2万余人。大官庄村村民杨金宝和528户村民一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楼前绿地成片,河流绕楼而过。杨金宝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不叫村了,叫社区,咱农民也成居民了。”

  •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8-19 09:23
    • 4
      粉丝
    • 1650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