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秘而不宣的事,只对你一个人说。 秘书三味 规范的说法,秘书是领导的助手。 通俗的说法,秘书是领导的随从和影子,有时候还是领导的指挥棒和代言人。 谁跟谁当秘书,谁就打上了谁的烙印,可能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秘书的滋味是装错了碟子,酸甜苦辣的感觉搅一起了,又是个味儿,又都不是个味儿。 有人戏说,秘书可能无功,但肯定有过,秘书不是人当的,当好了也不是人。 跟在领导身边,秘书也是个“腕儿”,纯爷们。一旦离开领导,秘书就成了个“婉儿”,有点像小媳妇。 历史上就有秘书,秘书身上就有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当官的感兴趣。公侯伯子男,一到七品官,那么令人神往,又那么令人生厌。很多人怕官,很多人又想当官。人们不想与当官的打交道,却又不得不与当官的打交道。 自从尧舜禅让,到大禹之后,我们这个社会就是官管的社会。不管你喜不喜欢官儿,那官儿就成了你的影子,简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你的衣食住行、荣华富贵、福禄寿禧,无不打上官管的烙印。你想退隐山林吗?那山林是归林官管的!你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吗?可人们笑称和尚不也是分个什么科级、处级的嘛!所以,有社会,就有社会的管理者。 自打有了这些管理者开始,社会就不平静。官位虽然只分三六九等,但官品却有天壤之别。清官能使百姓衣食丰足、歌舞升平,贪官却能整出个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无论哪朝哪代,无论书香门第还是凡夫俗子,无论茶余还是饭后,人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当官的评头论足。人们固然想知道好官为什么那么好,更想知道坏官为什么那么坏。人们甚至不知道到底是好官多还是坏官多。有人把街头巷尾流传的儿歌俚语提为佐证,自认为看穿了做官的花花肠子。到底当官的是个啥样,人们真想走进官府看一看,识一识这些管理者的真面目。 有鉴于此,不少电影、小说披挂上阵,不断演绎“仕途现形记”,仿佛抖搂出仕途老底,让人们确信无疑。岂不知,这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人常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不知道是不是包括秘书这一行。我可是当了一辈子秘书的人,到老也没熬成个什么状元。刚参加工作不久,我就稀里糊涂地被派了个领导秘书的活,也不知是干得好还是干得不好,一干就是二三十年。 当初我看领导人是鹤发童颜,现如今领导人看我是童颜鹤发。年轻的时候,是领导坐着我站着,领导说着我听着,领导指示我办着,领导批评我兜着,领导高兴我笑着,领导发愁我苦着,领导工作我看着,领导闲着我忙着。现在岁数大了,虽然还是个秘书类人物,但领导就不把咱当秘书看了,很多情况下,领导就显出一副和老秘(老秘书,简称“老M”)平起平坐的样子。坐小车,领导让我和他肩并肩。我给领导递支烟,领导赶忙给我对上火。领导布置任务,往往先和我商量商量。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领导也不好意思让我办了。 我服务过的领导,包括县处级、地厅级和省部级,更大的官我也见过一些。现在,下面的人来给领导汇报工作,还是先找我这个老秘,但从态度和口气上看,好像也把我当做一位领导了。按照他们的想法,几十年人海沧桑,在领导秘书这个层面上,我也算是个有阅历的人了,就算是一段历史吧,也值得尊重一二。 但是,我的脑子很清楚,我只是一个老秘书,永远是领导坐台上、我坐台下,领导说我听,领导做我看,领导交代我办。我是领导的影子。 把自己的一辈子和当官的紧紧联系在一起,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我们家人老几辈没当过什么官。我们这代人的经历,简单地说,就叫做“与共和国一道成长”。从小学读到大学,本打算当个什么“家”之类,结果却当了个“秘书工作者”。秘书随首长,首长管什么,秘书就随什么。首长管过七十二行,我也就随了七十二行。首长还管过不同级别的干部,我也就随着见识了不少这些级别的官员。本来,我无意于领略这些社会生活,但实际上我们就在这种社会生活中生活着。我并不想刻意记住这些人和事,但某些人和事的确叫人难以忘怀。本来不想再和文字打交道,可是老了老了,就只剩下几千个常用字与自己做伴儿。此所谓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终难免俗。既然人们对官宦中的事那么感兴趣,而且社会上的版本、流派又日渐增多,那还不如听一听我这个老秘书的所见所闻,虽为一家之言,但毕竟持之有故。 这些秘而不宣的事,只对你一个人说。 秘书三味 规范的说法,秘书是领导的助手。 通俗的说法,秘书是领导的随从和影子,有时候还是领导的指挥棒和代言人。 谁跟谁当秘书,谁就打上了谁的烙印,可能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秘书的滋味是装错了碟子,酸甜苦辣的感觉搅一起了,又是个味儿,又都不是个味儿。 有人戏说,秘书可能无功,但肯定有过,秘书不是人当的,当好了也不是人。 跟在领导身边,秘书也是个“腕儿”,纯爷们。一旦离开领导,秘书就成了个“婉儿”,有点像小媳妇。 历史上就有秘书,秘书身上就有历史。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