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区委书记的精辟见解,简洁明了,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技术含量也不低,可谓金玉良言,让这位老秘受用了很长时间。此后他写的专项材料,逐渐上了路子,质量有了提高,对上了领导的口径,报纸、电台也认可。这一点简直太重要了,对上号就被采用,对不上号就是废纸一堆。 据我们平时观察,一般说来,领导干部大概以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开会或准备开会,即便是下基层调研,也还要花一部分时间在基层听汇报、作指示,说到底还是要开会。既开会就要讲话,要讲话一般都要讲话稿,而写稿子就是秘书天经地义的事。所以,“爬格子”是秘书的一项基本职能,而要想写好材料,就必须和领导想到一起,口径一致。 不过,要想摸清领导的口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的领导只重视交代任务,不习惯交代意图,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想到的秘书也能想到,自己知道的秘书也一定知道,因此交代任务很简单。遇到这种情况,秘书就很“作蜡”,不知究竟怎样才能写出领导想说的东西,只好根据一个时期以来的上级精神,结合平时掌握到的实际情况,整理出一个讲话提纲来。这当然是件不轻松的活,因为首长的秘书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把自己拔高到首长那样的高度,对于工作思路等等,都很难拿捏得准确,写出的材料能有多大把握实在难说。碰得巧,领导满意了,幸运过关。碰不巧,领导不高兴,打回来重写,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再不行,可能只有把领导的高度降低到秘书的程度了,那可是大家最不愿看到的事。 有的领导同志正好相反,不仅给你交任务,而且给你出思路,告诉你他想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甚至把大小标题、主要观点和基本素材都说得明明白白。这样整理起来,秘书可能就轻松得多。但是,大凡这样的领导人,要求都是比较高的,从内容到形式,从结构到文字,都力求上乘,十分讲究演说效果,每次都要“出精品”,所以真想写得好也非常不易。有时秘书班子改了多少次也通不过,甚至到最后需要领导同志“御驾亲征”,把秘书们找在一起,一句一句地改、一段一段地抠,才能完工。一篇讲话稿写下来,秘书们往往被折腾得筋疲力尽。 有的领导讲话过于谨慎,别人没讲的他不讲,别人讲过的他也不讲,每次都在别人讲犹未讲的空间内,寻找自己的话题,而且还要求能够“出新”。这就像让秘书走钢丝,不偏不倚、摇摇晃晃,不断把握着平衡,才能由此岸走到彼岸,其中的难度和甘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的领导同志喜欢完全放手,一切由秘书代劳,秘书写什么是什么,秘书装什么“药”,他就放什么“炮”,不在讲话上费脑筋。他们常常认为“工作也不是说出来的嘛”,所以有时一边进会场,一边从秘书手上拿到讲稿,上台以后照本宣科,居然还能念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真叫人不得不佩服。这样的稿子看起来容易写,但殊不知这种类型的领导同志往往是什么都要秘书代笔的,哪怕讲个几分钟的话,也得让秘书准备好。所以跟随这种领导当秘书的人,经常称自己是“高产作家”,每天不停地“爬格子”,所写的文字可能比一个专业作家还要多。 有的领导人喜欢脱稿讲话,对着听众侃侃而谈,显得胸有成竹、光彩照人。其实脱稿并不是不要稿子,而是把稿子记得滚瓜烂熟。这种类型的领导同志,往往要求秘书提供比较详尽的讲话素材,包括国际和国内的、过去和现在的、高端和基层的、数字和比例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然后他再择善而从,综合运用,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演绎成讲话内容。给这样的领导人当秘书,需要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以便起草时旁征博引,解疑释惑,以源源不断的“水源”,供领导同志作“一瓢饮”。 总之,领导干部看似相同,但究其言表风格,那可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就如在一片森林中,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样。 一般说来,不论给哪种类型的领导人当秘书,“爬格子”都是一种又苦又累的基础活儿。 记得有一次,领导让三位秘书共同起草一个讲话稿,采取最简单的操作方式,把材料分成三个部分,每人写一块,写好后合并送审。其中有位秘书用24小时连续作战的办法把它完成了,一天一夜没合眼,吃饭也没离开办公桌。送审以后正打算回家睡觉,却见领导同志笑吟吟地走过来,热情地拍拍他的肩膀说:“辛苦你了,另外两块材料还不够精彩,都一并交给你了,你再接再厉吧,一支笔写到底也好啊!” 于是那位老秘又回到办公室,重新收集资料撰写,等到全部完工,三天三夜过去了。那是个冬天,办公室没有暖气,只得烧火盆取暖。五十斤木炭让老秘烧掉了一大半,办公桌被烤得发烫,房间里严重缺氧,当他最后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已经有点摇摇晃晃了。 秘书“爬格子”如此辛苦,局外人有谁知道呢? 2、办事要学做“变形金刚” 东汉时有个名叫杨震的人,饱读诗书,淡泊名利,广收门徒,教化人生,是属于那种“名士不嫌茅屋小,英雄总是布衣多”的贤达人士。 他原以为能像孔老夫子那样,一辈子教教书算了,没想到五十多岁时,皇帝知道了他是个人物,召他入朝为官,而且官还做得不小。文官做到“九卿”之一的太仆、太常,还做过“三公”之一的司徒,武官也做到太尉之职,实在可以说是晚成之大器也! 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发现了一个人才。此人叫王密,才华出众,能力超群,于是他向朝廷作了推荐。皇帝倒也相信他的话,于是任命这个王密当了昌邑县令。 这个昌邑县(市)十几年前我倒去过一次,是个滨海城市,滩涂改造非常出色,水产养殖十分壮观,工业经济也比较发达,市委书记自豪地告诉我们:我们昌邑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啊! 王密当年应该是这个县的县长了,他当然感激杨震的知遇之恩。所以有一次听说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要路过昌邑,他一大早就赶到十里长亭去迎接恩师。白天少不了仕途应酬,接风洗尘,到了晚上,王密又专程到杨震的住处拜谒,两个人谈得十分投机,不知不觉已到夜深人静之时。 王密看天时已晚,便起身告辞,同时从兜里掏出十斤黄金,毕恭毕敬地捧在手上,献给杨震,真心实意地报答“知遇之恩”。 这一下让杨震感到十分惊讶,连忙说:“不妥不妥!过去我是看你有真才实学,所以才推荐你当官的。你对我最好的报答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我个人什么东西。否则,不是违背了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器重吗?” 王密坚持说:“这只是我的一点心意,是我们俩私人之间的事情。现在是夜深人静之时,没人知道我给你送礼,还是请恩师收下吧!” 杨震此时变得十分严肃,非常认真地说:“你这话说得不对啊,现在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可以说没人知道呢?难道没有别人在,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我看你还是把这东西收回去吧,免得伤了我们的和气!”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