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六,常怀恻隐之心,享受助人的快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也是助己。中华民族历来推崇“救危扶困,助人为乐”的美德,这个美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至今仍然颇受亿万人民的赞誉和仿效。在我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就曾亲身经历过许许多多平头百姓互帮互助、无私助人的人和事,在我脑子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特别是我的母亲,一位饱经磨难的农村妇女,她身上怀有的善良和乐善好施从小就深深地影响和感动着我,为我后来的热心肠作出了榜样。还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看到她老人家在我家还没完全解决温饱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拿出粮食和衣服救济比我家还困难的穷人。她老人家还自学了接生技术,无偿地为周边方园十几里的农村孕妇服务。这在解放初期农村医生奇缺的条件下,可以说是为乡亲们办了一件大好事。特别是一些难产孕妇在我母亲的帮助下,最终顺利生下小孩、母子双双平安,孕妇和全家那种感激之情真的难以表达。与此同时,我母亲还热情为一些农村年轻男女作媒,因为我母亲做人好,口碑佳,凡是我母亲看准了介绍的青年男女,很少有不成功的。因而成就了一对又一对好姻缘。我家住在一条从县城通往省城的大路旁,她老人家常常热情地招待一批又一批素不相识的过路客人:供茶供水,热饭热菜,不收他们分文。这其中大部分客人走时都留下说不尽的感激,但也有个别客人心术不正,顺手牵羊,在我家食宿的时候,辜负我父母的信任,趁家无人时把我母亲唯一的一枚金戒指盗走,但我母亲并不因此而改变自己无私助人的习惯。我父亲是土改根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地、县、区、乡一批又一批的下乡干部经常到我们村里来办点,许多干部都先后在我家住宿、吃饭,有的甚至一来就是半年、1年甚至几年,我母亲就又当上了义务接待员,又热情、又大方,深受这些干部的好评。人们形容我家象开饭铺的。我父亲在这方面也不比我母亲差。他虽然是个农村基层干部,但因无文化,人忠厚,平时少言寡语,为人低调,而一旦干起工作、作起农活来,却可以不要命。尽心地帮助别人,到了使自己伤筋动骨也不吝惜的地步。比如我家的住房是危房,需要重修,准备了多年,存放了一些木材,他发现有的邻居修房有困难,居然可以不让人家打借条,就让他把木材轻易地搬去用。这样今天这家一点,明天那家一点,几年下来,我家房子没做成,准备的木材却所剩无几了。 在父母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召下,我对帮助别人也很热心。记得读初中时,我和同村一个同学要到30多华里远的学校去住校,那个同学因为家里穷,拿不出像样的被子,于是我便同他合伙睡,他带一床破絮铺底,我带一床好棉被作盖。一合伙便同睡了六年多。到县城工作后,仅管我工资低,小孩多,负担重,家属又还在农村务农,但我每次回家,都要到同屋场的几个五保户、困难户的家里去看看,给他们送点面条等物品。过大年时,每家还要给点钱。后来我家属招工进了城,我这个习惯仍然坚持着,一直到这些五保户病故、困难户儿女长大、有了劳动能力之后才停止。时间长的有二十多年,短的也有好几年。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亲友、有些同事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找我借点钱,我也尽力而为,倾囊相助。长期以来,自己全家省吃俭用,舍不得乱花一分钱,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猪肉、豆腐凭票供应,虽然每人每月配给的数量很少,但我家几乎都没用完过,大部分转让给了别人。就是靠这样的节俭,后来我稍有一点积蓄,别人有了困难来借,我就毫不吝惜地借给他,少时上千,多时上万,而且表态,到他有能力还时则还,还不起时也不会逼他。直到如今,这些借出的钱大部分没有收回,我也并不在意。我总是想,帮助别人要从内心上真帮,不是作样子、图名声;帮助别人要帮他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而不要指望人家的回报。平时上街,遇到陌生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我在谨防上当受骗的前提下,也总是不遗余力。比如有一天早晨,我上街买菜,发现有辆北方很远的地方开来的大货车,停在街上问路,找不到要去的地方。司机正在焦急之时,我看见了便走上前去,问清情况后上车为他带路。由于他记的地址不全,我先把他带到火车南站,没有找对,又把他送到去冷水铺火车北站的路上,帮他问到了要去的地方后才下车乘公交返回,这位司机十分感激,硬要付几块钱给我作报酬,我坚决予以谢绝,使他深受感动。平时上街刷个鞋、买点菜,也从不跟对方讨价还价。总想这些人都是弱势群体,劳动很辛苦,赚点钱不容易,与他们打交道,就是自己每次吃点亏,多给他们几毛、几块,又有什么关系呢?事情虽然很小,不足挂齿,但反映了自己的为人原则。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不避。常怀一颗善良恻隐之心,尽自己的一点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克服一点困难,以实际行动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人民,就是自己内心最好的慰贴和快乐。 [page]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