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往往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新闻故事化的常用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①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的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使观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②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自己的个性深藏不露。③第三者的叙事视角。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叙述。 “虽然也像农村学校一样不收学杂费了,但是仅靠生均每年225元的公用经费,真的是难以保障运转。”有着20多年教龄的王校长原来是荆州市沙市区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教育局考虑到他的家庭困难,2008年秋季把他调到了城区一所小学担任校长。不到一年,王校长后悔了,不仅体会不到城市学校的优越感,成天还为学校运转发愁。荆州市沙市区、襄樊市樊城区的许多校长,像王校长一样,都身处经费不足的矛盾旋涡之中。 ——《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样本调查》(《湖北教育》2009年第8期) 新闻故事化手法突出强调趣味性、人情化和矛盾冲突,注重新闻事件的画面、细节,重在技巧的运用。但是,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时,不能忽略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使作品更像新闻,而不是文学。 今年已经58岁的王国华退休前是荆门市610厂的高级技师,荆门市职教中心聘请他专门负责数控专业学生的实习指导。搞了一辈子机械加工的王国华,以前的称呼是“王师傅”“王工(程师)”,现在熟人见了面都叫他“王老师”,他一时还不习惯。有了发挥余热的机会,王老师很高兴,每节课他都精心准备。可是到了课堂,他却发现当老师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在讲解操作流程时,总有学生开小差,他给某一个组演示操作,其他组的学生都“不听话”地围过来,学生聊天的声音往往打断了他的讲解。尤其是有些调皮的学生把上实习课当作了一种解脱和放松,边上课边发手机短信息,多次劝说无效后,王老师显得束手无策,索性不再管这样的孩子了。他叹道:“要是我在厂里带的徒弟是这个样子,我早就拿脚踹了。当老师与当师傅完全是两码事呀!”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