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是这么用的: “这次《外出》是在亚洲10个国家同时上映的,我希望以后不仅仅是韩国的片子这样做。”裴勇俊用手扶了一下眼镜——这款眼镜为他带来了不下500万美元的收入,裴勇俊已经把10个国家看成了1家:“做事情要从家里开始,在自己家里发展。”他考虑的不单是韩国电影怎么对抗好莱坞,而是整个亚洲国家怎么对抗。 “那个妆化得那么厚的家伙,到底哪里好了?真恶心!”日本原第一偶像木村拓哉对裴勇俊的不满和焦虑达到了顶点。 “我从来没有想到怎么发展成‘裴勇俊经济’的,我也没特别为日本市场添加什么东西。”裴勇俊说话时永远保持温文尔雅,语速不快不慢、声音不大不小,西服里衬衣的袖子恰到好处地长出一节。 好的新闻报道,要么以时间贯穿,或者有明确的切入点,或者以问题为主。新闻写作没有固定的结构模式,大多数都是根据事情的一条线写下去,跟拍电影差不多,不断地展开细节,有些细节对于这条线没有用处,就要把它舍弃。例如:一个法制记者讲文章开头讲了这样一个片段:“某某,几点步入村支书办公室,看见谁谁在椅子上,他推了一下,没动,又推了一下,还是没动,然后再转过来看,发现他已经死了。”编辑看了认为:一、这个事情肯定不是记者亲见,即使他时候陈述也不可能这么逼真再现;第二这么冗长的切入开头对文章影响极大,用了这么大的分量,读者以为这是特别重要的场景,读到后面发现只能证明这个人死了。于是编辑将其改为一句话“几月几号,某某村的谁谁发现该村的村支书谁谁死在办公室里。” 来到义堂镇恒新学校,狭小的校长办公室里堆满了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材料,我们好不容易找个地方坐下,才看见一个手上沾满了粉笔灰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不好意思,这节刚好是我的语文课,刚上完。”他就是校长刘太平。 刘太平当了五年校长,一直坚持上课。他说:“任何改革,校长必须带头,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校长不深入课堂,不了解校情、教情、学情,找一个名校课堂模式往学校一套,美其名曰课堂教学改革,这样的改革终究会无疾而终。” ——《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云梦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湖北教育》2010年第6期) “一个手上沾满了粉笔灰的年轻人走了进来”就是一个细节,这个细节为了说明什么?刘太平校长坚持上课,而刘太平的例子云梦的课堂教学改革落在了实处。 在我国写新闻无非就是表扬稿,所以只能像过年说好听的,涉及到负面的都不要说。写新闻不是简单的吹一吹,不是“吹捧”,这是对深度报道的认识的第三个误区。尤其是深度报道,要写出影响力,起到好的宣传效果,合理取舍素材,很重要。下面我们看深度报道写作的第三个特点:深度报道的素材取舍特点 三、所有的新闻都有导向性,但是不能简单地用“正面”或者“负面”来取舍新闻素材 所有的新闻都有导向性。有人总是认为,西方国家才有言论自由,因为他们不提倡以“正面宣传为主”,所以报道比较公正。其实不然,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有其倾向性。西方国家的新闻界,也同样重视新闻的引导性。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新闻的引导性就更加明显。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