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并不难学。有人说,如果把一个二三岁的中国幼儿丢到美国,一年半载就会讲英语。更有专家指出,一个中国小学生学英语的难易程度相当于一个美国高中生学汉语。这就是说,汉语比英语还难学得多。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机制把英语的地位突出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就像政府对某些重要工作所使用的杀手锏——一票否决,很多有一技之长者就惨死在这一关上。为什么对学英语有如此之多的强有力手段,而对推广普通话却无半点强制措施,只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作为中国人,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且不说这就是崇洋媚外,但有权机关的态度似乎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一种现象:“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不服气还不行。 既然对英语的要求远比对汉语高,自然就出现了英语第一、汉语第二的怪现象。几年前就有媒体报道,国内某知名学府举行汉语知识竞赛,其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夺魁者不是中国人,而是由“洋学生”组成的留学生队!教授们为此痛心疾首:“一个不重视母语的民族,不可能自强于世界。”还有一种情况并不鲜见,一些理工科的大学生、研究生乃至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写出来的论文或颇有学术价值,甚至可以翻译成外文发表,但是从汉语的角度看,很多词句却狗屁不通。 当今之世,书报多如牛毛,良莠不齐,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显示出自身的浮躁。相当一部分书报对校对这样的“雕虫小技”漠然视之,以至于错字连篇,漏洞百出,谬种流传。这且不提,最可气的是,偏偏就有些中国人不愿意好好说中国话。试举两例说明之。 先说“有”字。“有”的词义有多种,最基本的意义是表示存在和所属。但现今中国的年轻人,其中还包括一些从事语言工作的人,经常讲一些“我有来过”、“你有看过”、“我有吃饭”、“你有这样吗”之类的鬼话,总喜欢把“有”无端地加在动词之前。在上述语句中,除了最后一句是把“有”错误地代替“是”表判断之外,其余的既不是谓语也不是状语,既非怎么干又非怎么样,虽说是“有”,其实屁用没“有”!在这类语言中,通常只要去掉“有”字,再在后面加上“了”字,语义也就完整、语言也就规范了,可是人们却偏偏要让“有”字去无辜地出乖露丑。 如若考究起来,古代其实也有把“有”作为词缀的用法,譬如“有汉以来”、“有唐一代”,但用起来远没这么广泛,看起来也没这么别扭。我推测,现今如此滥用之“有”,或许是来源于英语的时态。在英语中现在完成时的have和过去完成时的had单个拿出来确是“有”的意思,但是放在语言中却只是表示一种时态,并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汉语是没有时态一说的,那么如此嫁接也就没有道理了。也可能,尽管白话文运动在大陆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但在港台地区“运动”却并不彻底,于是留下了诸如“你有吃过吗”之类的怪胎。随着境内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一类语言垃圾也就在大陆沉渣泛起了。 然后,最令我反感的就是“然后”了。把“然后”当作口头禅的多半与四处滥用“有”字的是一类人,而且愈发显得新潮与时尚。从开口之后的第二句话起,这类人几乎在每一句话前面都加上“然后”,而后一句话与前一句话实则没有半点逻辑关系。我清楚地记得,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国内有一家颇为红火的省级电视台,台里有一名当红女记者赴灾区采访。在时长两分半钟的采访报道中,她居然说了不下十个“然后”:“然后昨天,然后现在,然后上面,然后我,然后还有,然后真的很感动……”。用行话说,新闻的要素有五个“W”,这个报道也真够专业的,在五个“W”前无一例外地通通加上了“然后”! |
夜猫子 发表于 2013-9-9 22:13
老猫时常提笔忘字,老秘笔记中也有不少错别字。听村夫前辈一席肺腑之言,震耳欲聋,大为惭愧。看来今后得加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