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鉴》序 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主任、教授 郑昌华 师兄先金继《涔澧月》《荆楚风》之后,欲出版第三本博客散文集《善德鉴》,嘱我为之做序,让我有了对书稿先睹为快的机会。粗粗看过书中一些篇目,觉得有些感慨,愿与先金兄及阅读本书者交流。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古德流芳”部分,其中分为“廉政篇”、“勤政篇”、“善政篇”、“致政篇”和“附录”,林林总总共六十一篇文章。据先金兄介绍,这是他翻阅几本尘封的方志时,即兴而录、有感而议。正是因为“即兴”,所以这些文章信手拈来,不拘长短,文字生动活泼,开卷兴味盎然;也正是因为“有感”,所以这些文章以小见大,以古鉴今,内容寄意深远,掩卷令人长思。 我阅读这些文稿后首先所想到的,是觉得应该为我们的先贤呈上一份敬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其实,历史上可以称之为“中国的脊梁”的,不仅有位高名重、世人皆知的包拯、海瑞、于成龙诸公,也有本书中的“些小吾曹”钟灵秀、王大猷、陈养元等人。这些湮没于僻乡方志的先贤,散布于历朝历代、东南西北,他们尽管官职不大,但一样勤勉为事,清白为官,也就是一样具有书中所说的“官德”,所以同样值得我们敬仰。先金兄将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让这些尘封的先贤展现在世人面前,实在是一桩有意义的事情。 读了这些先贤的故事,还让我进一步思考,是什么东西让他们具备并坚守着这种“官德”?要说当时的社会环境,虽然不少朝代都以严刑峻法对付贪腐,但“千里为官只为财”、“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仍然是仕途普遍生态。而这些先贤在那种仕途生态下,却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这该需要有何种强大的内在精神支撑!他们的精神支撑,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崇德”文化。这种“崇德”文化,体现在世代传说的善卷神话中,融汇在奉为圭臬的儒家经典中,隐含在褒贬分明的民间评说中。一个官员、甚至是一个普通的人,只要敬畏历史、贴近百姓,这种“崇德”文化就会贯注于他的血脉,内化为他的信念,支配着他的行为。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一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脊梁”,中华民族几千年历经磨难而始终让人充满希望,实在得益于中华文化的瑰宝“崇德”文化的滋养。难怪康德的一句话足以撼动我们的心灵: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 我这大半辈子基本从事干部教育工作,可以说这些年来一直在学界和仕途边缘游走。虽所谓级别至正厅,但我始终没认为自己是“官”,恐怕也没有人真正把我看作“官”。这就让我处在一个绝妙的风景观测角度,目睹耳闻了无数涉“官”的故事,这中间有多少故事令人感叹,令人扼腕,令人嘘唏。其中,当然还有一些令人不齿。以现时大家已具备的非同寻常的容忍程度还能令人所不齿,那给人的印象就是与“德”已完全绝缘了。由此可见,不管是封建时代的官吏,还是共产党的干部,只要官德不存,势必为官不仁,被时代抛弃,遭人们唾骂。做官德为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都读一读《善德鉴》,可能会大受裨益。 师兄所嘱,惶恐成篇;仓促之余,言不尽意;些微感慨,愿作共勉。 二〇一二年六月于岳麓山下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