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毛泽东词的艺术结构与审美效应

摘要: 按:我喜欢阅读诗词尤其是毛主席诗词。我对于毛主席诗词,可以说是从偏僻小山村读到国际大都市,从放牛郎读到省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无知少年读到不惑之年,至今还时常阅读,并且珍藏有好几种不同的版本。可惜,我 ...
文稿修改演播室


    自然物象的运变形式与主观情思的运变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比兴结构的运用提供了基础。毛词比兴结构的审美效应首先在于它的蕴涵性。这种结构的自然物象蕴涵着词人的主观情思。“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绚丽的色彩,美妙的想象,大自然在词人的笔下显得神采飞扬,绘景轻松愉快,正蕴含着词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特有的乐观情调。前人对比兴艺术的这种审美效应亦有论及:“兴之为义,是诗家大半得力处。无端说一件鸟兽草木,不明指天时而天时恍在其中;不显言地境而地境宛在其中;且不实说人事而人事已隐约流露其中。故有兴而诗理全具也”(李重华《贞一斋诗话》)。毛词比兴结构的审美效应还在于它的联想性,即用于比兴的自然物象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联想。审美主体从自然物象的审美属性中可准确地把握词人的意绪,而词人的心绪又使自然物象的个性更加明显,二者在审美主体的联想中相互激射,使词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形象突现出来。最后,比兴结构还具有预示性功效。预见性即现代美学里所说的卡桑德拉质。鲍列夫借用希腊史诗故事指出:“卡桑德拉在特洛伊城尚处繁荣强盛的时期就预言了它将要毁灭。在艺术中总是存在‘卡桑德拉因素’——预言未来的能力”(鲍列夫《美学》207页)。深刻的预见性是毛词重要的审美特征,如《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了词人对中国革命领导权的深切关注,反映了词人对革命前途与命运的清醒认识。再如在解放后创作的《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天暂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些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宏伟蓝图的预想现在都已成为现实。这种卓越的预见在比兴结构的词作里更为突出。《菩萨蛮·大柏地》“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今朝如此,明天自不必说,词人对革命形势的发展成竹在胸,后来的革命实践证明这种对形势的洞察与把握是深遽而睿智的。又如《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一问,问得肯定,问得自信,在肯定与自信的情境中展望革命的前途并充满必胜的希望。词人出于对革命现实情势规律性的艺术把握,其情感的运变方式与自然物象的运变方式相对应,而比兴结构又是最适应这种关系的结构,因此使得这种结构的词作具有预示性审美特征也就极为自然。

    视角转换结构。视角的选择与运用在词的创作过程中极为重要,它体现了词人的整体艺术构思,并且直接影响到主体情感结构与客体运变结构的交融与契合。词人选用视角,不但要用肉眼,更需要“心眼”。所谓“心眼”,也就是词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情感色调等的综合。这些在毛词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毛词视角的独特性以及视角转换结构的审美效应一定程度影响到毛词的风格与美感特征。

    毛词视角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转换性。也就是说,视角在具体的词作里并非固定单一的,而是不断地转移变化着。正是这种视角的转移,直接导致时间或空间的切割和重构,产生一种类似电影蒙太奇般的艺术效果,它把物理时间与空间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在词里切割组合起来,共同表达着各种人生体验。我们说,视角的转换具有重要的结构功能,其原因亦在于此。毛泽东运用视角转换结构的词作为数不少。如: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推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上片,词人的目光指向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满江的碧水、争流的百舸、奋击长空的雄鹰、活跃江水中的游鱼。经历了流连万象的情感演化过程之后,词人再次投目光于广阔无垠的天地,把心事通连于广漠的宇宙,它升华为对世事与人生的执着探询与求索。词人由万物的运变与发展及其寻觅通向自由之路联想起世界的命运、人类社会深沉变化的去向问题,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下片,旧地重游的词人不禁想起了青年时代在此开展斗争的情景,词人的视野是开阔的,此时此刻的情感显得深沉而飞扬,终于迸发出“粪土当年万户候”这一惊天动地的强音。可见词人是留意于历史发展的态势的。最后三句以问收结,亦与上片结尾照应。这样,词人作为革命狂澜之掀动者的英伟形象,其性格风貌就得以完整地强化与突现。词的视角在上片里以现实为视线基点,在下片则转移到过去。正是因为视角的这种挪移,才使得不同时空的画面组合起来。通过视角在时间上的转换,表现词人的注意力不在游戏于山水之间,而在对山水富于使命感的指点,在于对中国革命形势的科学估量以及对革命领导权问题的正确判断。

    运用视角转换来结构词作,在毛词里除了上述时间转换型以外,还有空间转换型。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蝶恋花·答李淑一》)

这首词创造了两个空间。起句“我失骄杨君失柳”,以写实的手法和交谈的方式叙事,形成的是现实的空间。接下去,月神吴刚与美神嫦娥表达对烈士忠魂的热忱欢迎,构织了一个美妙的神话世界,这是虚化出来的空间。这两个空间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统一的,但是在这首词里,词人运用视角的转换,即从词人的内视点转移到外视点,进行抒写,通过对烈士忠魂的礼赞与怀念,这样就在上述虚实两个空间之间建立了密切关系,不同的画面才得以组接叠合起来。视角在这首词里作了两次大的转移,由人间到天上,由仙境再到人间。这种由视角的转换导致空间大幅度转换的方式,使得全词首尾圆合、境界混成。再如另一首: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碍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上片描写辽阔、空旷的自然景观:海天相连、天地相接,显得浩渺、苍茫。大雨、白浪、汪洋,词人依视线的推移由近及远渐次地展开描写。“知向谁边”?既是对前文所绘空间的进一步拓宽与延展,还因为它带有很强的追寻、探索的意向,使上片表现出一种更加宏阔的空间意识。词人由探索烟雨苍茫、无边无际的自然空间转移到人类历史的熬游漫步。空间无限、时间永恒,但人可以在其中留下积极的足迹,这是词人追溯历史所获得的启示,也是对积极有为的人生观的肯定。“换了人间”,词人的情感历程由追溯历史最后又转向对现实的肯定与思索。词作对无限时空的咏叹,表达了一种前无古人的复杂深沉的思想感情,因此就顺理成章地在自然空间与历史空间之间构筑了联系,词人弹指之间得以在两个空间穿梭往返。这在现实里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在毛词里却是如此合情合理,关键就在于词人通过视角的挪移,实现了在想象中对物理时空的超越。

    无论视角在时间上的转换还是在空间上的挪移,都能够使现实中不可能改变或超越的时空在想象的世界里得以实现,这就是毛词视角转换结构最主要的审美效应。这种对现实时空的改变与超越,突破了人们的常规经验,从而激发审美主体的想象,这自然也就丰富了词作的审美内涵。当词作的视角已不再是固定的一点而是移动的多点时,主体的各种人生体验与丰富情感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得以外露与展现。从这点上说,这种结构亦有利情态的抒写。

    毛泽东同志曾经谦虚地说自己“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诗刊》1978年1月号)。从毛词艺术结构的多样性及其审美效应的丰富性看来,其词学造诣是很高的。词的创作,要求在有限的篇幅里表达无限的情感内容;如何艺术地解决这个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矛盾,成为历代词家探索的焦点。毛泽东同志运用多种表现手段来改变并丰富词的内在艺术结构,达到把握上述矛盾的目的,从而产生完好的多样性的审美效应。

                               (原载《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12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9-29 16:48
  • 4
    粉丝
  • 846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