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时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十八谈”

摘要: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十八谈·濮阳篇谋定而动□ 何 平 变“边缘”为“前沿”,变“交界”为“交会”,变“落后”为“赶超”——濮阳“三变”,来自思想解放,源于科学定位,变出了新的思路、新的举 ...
文稿修改演播室


    省委书记卢展工莅新调研时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发展的增长点。
    切入点、结合点、增长点,指明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关键在发展为民,群众自愿。
    农民渴望改善居住环境,十几年一轮翻建新房,但传统村庄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难,“有新房无新村”的情况普遍存在。只有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打破旧格局,规划新社区,才能把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集聚起来,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下去。新乡市坚持群众自愿,把农村建设纳入城镇体系,参照城市社区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镇村一体化,引导农民到社区建房,已有369个新社区启动建设,6万户农民喜迁新居。社区居民由衷称赞:“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
    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关键在规划先行,政府引导。
    新乡市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一体推进,合理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坚持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结合县城、镇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产业,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同时,逐步改变着城乡二元结构。
    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促进发展的增长点?关键在优化布局,调整结构。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将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如今,新乡的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市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生物与新医药、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型膜材料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县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起重、纺织、振动机械等七大集群不断壮大;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73%。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突破1700家,53%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8:1缩小到2.52:1。中心城市-县城-集(聚区)镇-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初具雏形,广大农村正在逐步实现“四个城市化”:
    居住环境正在“城市化”。基础设施政府搞,不让群众拿一毛,社区道路、供排水一应俱全,农民享受到与市民基本相同的居住环境。
    公共服务正在“城市化”。公共服务全配套,看病养老有依靠,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正在向农村覆盖。
    就业结构正在“城市化”。近三分之二的农民开始从事二三产业。入住社区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29%,“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消费方式正在“城市化”。过去一代建三代的房,现在三代住一代的房,农民不再把一生积蓄用于建房,消费开始多元化。抽水马桶燃气灶,冰箱宽带洗衣机,悄然改变着农民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
    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我们清醒,探索的路子刚起步,要走的道路还很长。我们更清醒,未来遇到的问题还会很多,持续走下去,必须思想更解放,观念再更新,领导方式快转变。
    我们深知,破解难题非朝夕之功,革故鼎新,任重道远。我们更深知,面对“破”与“立”的抉择,敢亮剑,永不言败,决不退缩;敢担当,先行先试,为民担责;敢吃苦,不争权力大小、不争角色轻重、不争功过是非、唯求造福于民,百折不挠,求实求效。
    我们坚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我们更坚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将指引新乡挺立时代变革的潮头,奏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乡之新,在于常新!
 
十八谈·新乡篇 尊新必兴
 
  时间:2011-5-9 1:19:56 来源:东方今报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十八谈·新乡篇
□何平
    “新”是一轮初升的朝阳,带来光明,充满希望;“新”是浩荡奔涌的江河,东流到海,势不可挡;“新”是消解冰雪的春天,万物竞发,蓬勃向上。
    革旧维新、推陈出新、开拓创新、万象更新……新生事物刚开始往往是弱小的,但它总是代表时代进步的潮流,昭示未来发展的方向,蕴含催人奋进的力量。
    纵观古今中外,历览兴衰成败,创新、更新、求新始终贯穿于大国崛起的恢宏历程,成为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
    创新、更新、求新,就要解放思想、冲破藩篱。回首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一个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才能够有所收获、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创新、更新、求新,就要不畏艰辛、披荆斩棘。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股“冒”的劲头,没有一点“创”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
    创新、更新、求新,就要不拘一格、宽容失败。创新有风险,但因循守旧、停滞不前风险更大。只要我们真正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处处皆是出新之地,天天均是求新之时,人人都是创新之才。
    小窗口透出大视野,试验田培育丰收果。“常新”谈创新,话转变,破难题,体现了他们执著的不懈探索,表达了深刻的思考感悟;新乡建设新型城镇化之路正在探索,持续探索,由此也给我们三条重要启示:创新,要敢于突破;更新,要善于运作;求新,要勇于担当。
    变则恒通,尊新必兴。
 
十八谈·三门峡篇 强基为上
 
  时间:2011-5-6 5:52:09 来源:东方今报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十八谈·三门峡篇
□何平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成就一番伟业,就要脚踏实地,从基层抓起,从基础做起。
    基层即基础;基础在基层。抓好基层、夯实基础,既很琐碎,又很繁重,但可以让人第一时间直面最实际的困难、最现实的问题,有为者都会投身其中,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不断进步。
    基层是群众,基础是群众。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就是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带着诚意下基层,才会有新发现。群众有话愿意说,有忙乐意帮,我们就眼亮看得更准,心明落得更实。
    带着问题下基层,才会有新改变。倾听社情民意,明辨是非曲直,化解矛盾问题,闯出工作的新路子。
    带着感情下基层,才会有新体验。弄清民生难在哪儿,明白百姓盼些啥,形成“领导为群众办事儿,群众为领导鼓劲儿”的生动局面。
    带着责任下基层,才会有新经验。为群众办事永不满足、永不停步,越办越想办、越办越会办。
    强基为上,就是群众利益至上,在多送温暖中关爱群众,在排忧解难中满足群众,在贴近生活中引导群众,在积极作为中服务群众。群众气顺了,一顺百顺;群众高兴了,百业兴旺。
    “崤函”在《抓好基层 夯实基础》中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路越修越好,领导离基层反而远了;通信越来越发达,干部倾听群众心声反而少了。”扪心自问,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吗?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10-1 22:37
  • 4
    粉丝
  • 6704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