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浅谈新闻写作中的换位思考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闻理念从“传者本位” 到“受众本位”的逐步转变,受众(读者、观众、听众)的心理需求成为影响业界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怎样生产产品的重要因素,不少新闻学者在新闻中引入了“信息”、“传播”、“价 ...
文稿修改演播室
 近年来,随着新闻理念从“传者本位” 到“受众本位”的逐步转变,受众(读者、观众、听众)的心理需求成为影响业界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怎样生产产品的重要因素,不少新闻学者在新闻中引入了“信息”、“传播”、“价值取向”、“选择”、“加工”等概念,同一新闻内容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形式,以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多种传播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衍生为融合新闻产品,受众也在根据不同的心理需求选择不同的新闻产品。在此条件下,新闻宣传既要与各种传播方式相适应,更要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的心理需求。
    如何报道“新近发生的、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怎样的传播内容、形式、方法才更适合受众的口味?笔者在新闻采写中逐渐体会到,新闻活动说到底就是一种社会活动,不注意了解受众想什么、要什么,是很难做好新闻工作的。事实上,只有把握住新闻参与者的态度、热度和敏感度,深入研究受众的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根据受众的“口味”去发现线索和采写新闻,才能写出让读者喜欢看、编辑乐意编的鲜活新闻;从方便新闻编发的角度去推敲、修改、精练稿件,才能真正提高稿件被采用的“命中率”。
    揣摩需求态度,在“欲知”上与受众的换位思考。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浏览网络,主要是想获取信息、知道一些新鲜事,而不是为了知道一些道理,这与看书学习时的欲望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在读报或者听广播看电视等过程中,受众对越感兴趣的信息,就越想知道得具体一些,这个具体,不是道理,而是事实。
    实践证明,在有网络参与的全新传播模式下,受众不再满足与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不再处于信息受控状态,开始拥有了对信息的选择权甚至发布权,即便是主流媒体不予报道的事件,他们也能从网上获得详尽的信息。可以说,“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是一切新闻写作的出发点和切入点。特别是网络媒介的出现,否定了传统的我传你受的传播方式,传播者不再被视为全知全能的“先知者”,而是处于一种和受众平行对等的状态,是一个具有真诚服务精神和开放思想空间的信息采集、制作、发布者。因此,我们应该多站在受众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关注什么,怎样写才能调动他们了解新闻、关注焦点的欲望。
    众所周知,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还是网络、杂志,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在创作、制作标题时,只有把新闻的“亮点”亮出来,才能给受众一见钟情的感觉,才能真正吸引受众关注的欲望。另外,新闻信息是为受众服务的,因此新闻语言也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既要注重新闻过程的描述又不能长篇大论拖沓冗长,既要追求语言简洁通俗又要保证内容真实可信,既要保证讲清新闻事实又要注意节约受众时间,以受众切身的需求去再现事实的真相,达到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最大满足感。只有真心实意地对待受众,方能引发受众的关注欲望;这样的新闻稿件,定能在受众心中得到高分。
    把握时事热度,在“应知”上与受众的换位思考。网络媒介的出现,让新闻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多种媒介、一个声音”变为“一个媒介、多种声音”,受众应该知道什么、应该什么时候知道,不可能完全由媒体一厢情愿地控制。但是,任何媒体都不可推卸地要发挥舆论导向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都要担负起时代潮头守望者的作用,都应自觉承担对社会成员工作生活的指导作用。
    在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应该怎样给予读者以指导性,是硬绑绑的摆事实、讲道理,还是靠极尽夸张煽情的语言引眼球? 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也告诉我们,硬绑绑的说教方式没有人喜欢,煽情夸张的语言受众不爱看、不相信,真正有效和最好的传播方式是劝服——通过提供事实、信息和逻辑推理进行劝服,也就是“让事实本身来说话”,使受众明之以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所感、有所得。
    从受众的心理分析,大多数人在阅读选择的时候,愿意接受记者提供的事实,相信通过自己的头脑对事实所做出的判断,而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更讨厌那种充满大话、空话的宣传和强制性的灌输。换句话说,一条新闻是否吸引读者,表面看来是写作技巧问题,实际上背后隐藏着作者的写作态度。从新闻的选择和表现形式上,可以判断这条新闻是否从受众的客观需要出发,是否体现通俗而不庸俗、冷竣而不苛责的创作要求,是否具有敢于实事求是而不是人云亦云、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耸人听闻的写作风格,是否具备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闻敏感。所以,受众“应知”的新闻信息,必须紧扣当下的时事热点,努力寻找新颖独特的角度,阐发与众不同的见解,语言必须质朴有力,而没有故意做作的姿态和不痛不痒的高调,才能引发受众关注的兴趣,诱发受众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新闻敏感度,在“采写”上与编辑的换位思考。任何新闻媒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的一席之地,归根结底是取决于内容而不是形式,这也是受众对新闻工作者思想水平、写作水平和新闻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
    我曾经负责单位对外宣传的把关工作,每天都能通过邮箱、QQ收到大量的稿件,但80%的稿件都存在“五多五少”的通病:(一)写好人好事的 “黑板报稿”、“会议稿” 稿件多,贴近工作生活实际、揭示发展规律的报道少;(二)选题平淡,就事论事的稿件多,透过现象、深挖本质的报道少;(三)写工作部署措施完成阶段性任务的稿件多,以小见大、观点鲜明、内容鲜活的报道少;(四)面面俱到、总结性的报道多,捕捉新思想、新主题、新角度的报道少;(五)内容雷同、形式呆板的稿件多,有新意、有特点、有针对性的报道少。这样的稿件,由于观察不仔细、思考不深入,既没有抓住重点、难点、热点工作,也没有反映出工作中的新问题、新举措、新经验、新探索,使人看了受不到教育和启迪,缺乏报道的价值和意义。
    在报社帮助工作的时候,我经常和报社编辑聊天,知道“五多五少”在编辑眼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每天都在处理这样的稿件,换了谁都会心生厌烦,加之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工作特点,使编辑们没有时间去对你的稿件“精雕细刻”,没有理由为你的稿耽误时间。所以,我们应该摒弃以前的一些错误认识,不要以为写篇稿件发过去,就是写得不到位,编辑们也会认真看、帮助改。我们要学会与编辑换位思考,因为在编辑们的电脑里,每天都会有新的稿件在等着他们,根本不缺“五多五少”的稿源,他们最想要的是:在内容上是大家需要了解和普遍关心的、在新闻事实上是大家信得过的、在政治观点上是正确无误的、在时效上是新鲜及时合乎时宜的,在语言表达上是精练生动的新闻报道。因此,我们要根据刊物的版式结构、栏目设置、报道风格来预见编辑们的用稿需求,有针对性选取角度和选择材料,并力求让稿件短小精悍,让编辑们编之顺手、乐于用稿。
    作为一个通讯员,只有养成多看、常看、会看的习惯,才能从新闻中看出门道来——了解掌握当前报道要点,了解掌握媒体的用稿规律。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栏目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从而把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送入受众视野。
  (供稿单位: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 通讯员:倪嘉云 作者:赏存全)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10-10 12:13
  • 4
    粉丝
  • 351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