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造字方法 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文明时代。最早的汉字出现在陶器上,可能是制作者为表明劳动成果而留下的。而大量的汉字出现在甲骨上,是商周时代统治者卜筮的产物,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早期的汉字,带有明显的象形成份。而后,在商代及以后的青铜器上发现了铭文,称为钟鼎文,字体已经转向篆体,到此时,汉字已基本成熟。以后经较长时间的发展,汉字日益增多,但字体的差异也不断扩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文字和度量衡作了统一,这为以后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汉字造字方法有六种,古人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后面两种不能算造字的方法,而只是用字的方法。这样说来,基本的造字方法应该是四种。 从汉字的发展来看,最先出现的是象形字,这是汉字发展的基础所在。所谓象形,即依照客观的事物,描摹它的基本特征,类似于绘图,但大都要求线条简单,使人一看即能知道这个字的意思。最初,人们只对一些常见的事物进行形象描摹,如自然界中的日、月、山、水、竹、木、草,动物中的马、牛、羊、猪(豕)、狗(犬)、鱼、鸟、虫,日常生活中的门、车、刀、戈、皿、田,人体器官中的眼(目)、口、耳、手、足等等。这些字,以后就发展成了形声字的偏旁,即汉字的字根。在这一阶段,汉字与事物的本来面貌最为接近,有的简直就是事物的一个图形,所以称为象形。由于字体的流变,大多数象形字已经失去了原始的面貌,如果不进行还原,一时看不出它所描绘的形象来。但也有一些字还明显保留象形的特征,如凹、凸、龟等。 象形的发展便是指事,即在原先象形字的基础上,在字的某一处添上一笔,表示一个特定的意思。如,在“木”的下面添一横,变成了“本”,意思是树的根部;在“木”的上面添一横,变成了“末”,意思是树的枝叶。所以,本末不能倒置。又如,在“刀”的一撇处作个记号,又不相碰,变成了“刃”,意思是那个部位是刀锋的所在。再如,“旦”字,下面的一横表示地平线,太阳跃出了地平线,表明新的一天开始了。用指事方法造的字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其中表露出来的智慧,令我们对古人那肃然起敬。 会意与指事用的方法有些类似,区别在于,会意字是由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因而意义更加明确,更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会意,即你只要仔细想想,就可领会字的意思。如,“明”是由“日”、“月”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太阳和月亮都有亮光,合在一起,就表示光明的意思。又如,“鲜”是由“鱼”、“羊”两个字组合而成的,有鱼有羊,味道当然好极了。再如,“休”是由“人”、“木”两个字组合而成的,人靠在树上,在干什么呢?当然是在休息。其它的还有“尖”字,上小下大谓之尖;“卡”字,不上不下谓之卡。会意造字法,把本来难以表达的一种比较虚的感觉,通过实物的联想,使你能感觉出来。你说,这种造字方法妙不妙? 形声字的出现,使汉字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实际上,这一造字方法已经体现了拼音文字的优势。同样一个表音字,它与不同的表示意义的偏旁组合,就生成了不同的字。如“同”表音,与不同偏旁组合的字有:铜、筒、桐、恫、酮、峒、侗、茼等,虽然有些字并不常用,但根据形声字的造字方法,见字读半边,大体不会有错,而意思也可根据偏旁猜个大概。这类汉字数目最多。这个方法还影响到以后的造字,如一些化学元素,没有现成的字,就用偏旁加读音的方法造一个新字。你去看一看化学元素表,就知道此言不虚。以我个人的推断,古时的仓颉造字说,很可能指的是形声字方法的发明。中国人往往喜欢把一件好事往一个人头上送,如蔡伦造纸,其实出土文物证明,早在蔡伦之前就已经有了纸。造字也一样,在前期阶段,依靠象形、指事、会意的方法造字,毕竟数量有限,面对众多事物,大有力不从心之感,而形声造字法一发明,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其功也大矣。把它记在仓颉的头上,应该没有问题吧? 依照形声的造字方法,理论上来说,可以造出任何想造的字。但问题是,字造得大多,从使用和记忆来说,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负担。于是,就有了转注和假借。转注,实际上是同义字的互训,如“考”即“老”也。假借,是从已经有的字中借用,表示另一种意思。此类用法在我们宁波的方言中经常出现,我们借用它,仅仅是表示一种读音而已。假借的最后结果是导致了一字多义的发生,有的假借字甚至丢失了本义。如,“来”字的本义是小麦,被借作来往的“来”之后,其本义反而无人知晓了。 综上所述,汉字的造字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它的基础和灵魂是象形。可以说,汉字造字,根在象形,巧在指事,妙在会意,量在形声,便在转注,活在假借。现在的问题是,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字体不断变化,又经过人为的简化,有好多汉字已经无法一眼看出其象形的成分了。所以,如果要学好汉字,还得先还原一下汉字的造字历史。记得我小时候最早的一篇课文是“日月水火山石田土”,旁边还画着图画,标着象形字,老师只要对着图画一讲,多难的问题都解决了。这个方法还是有用的,给外国人教汉字更是如此。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