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汉字的艺术奇葩(一)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音形义密切结合,同时又有一音多字、一字多音的特点,一些文字还可拆可分、可合可变,这就给汉字的排列组合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渐渐衍生出一种独特的文字组合方式来----这就是对子,也称对联。如果写好了挂在庵堂庙宇、楼台亭阁中,则成了楹联。对联的特点是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衔接;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成双配对,妙趣横生。 对联的哲学基础在于中国人对事物的两分法,凡天地万物,都有对应之处,如天与地,男与女,阴与阳,远与近,大与小,等等。因此,中国的对联充满了哲学的意味。一些妙对,文字无可更改,内容无可挑剔,实是妙品、神品,读来无疑是一种极高的艺术享受。 对联最关键的当然还是借助于汉字的特点,因此,对汉字进行析字、嵌字、复字、叠字、改字就成了制联的重要方法,也由此形成了相应的对联形式。析字联如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与苏轼的朋友佛印的对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嵌字联如明代文学家李梦阳与一同名学生的对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复字联如传说王安石因联得佳人的对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有一对描写文革的复字联,也很有意思:“我整你,你整我,整来整去,谁都挨过整;你上台,我下台,上台下台,谁也倒过台。”把这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刻划得入木三分。具有特殊格式的复字联,又称连环联或顶针联,如戏台上的一副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据说这一副对联深得梅兰芳喜爱。叠字联如杭州“天下西湖景”亭子上的一副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副对联实际上也是一副回文联,可以倒过来念。同一形式的还有苏州网师园的对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改字联,就是将原来的对联进行或改字、或添字、或删字的处理,移花接木,点石成金,令人耳目一新。传说明朝江西吉水才子解缙的家门正好与当地财主的竹林相对,有一年除夕,他在门口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大年初一,财主看了此联大为不悦,令下人把竹子拦腰砍去。解缙见状,即在上下联上分别添了“短”和“长”两个字。财主见了,自然恼火,下令将竹子连根刨掉。解缙随即又添了“无”和“有”两个字,变成了“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把财主气了个半死。 汉字一字多音、多字一音的特点,也带来了谐音、同韵、异音的制联方法,形成了相应的对联形式。谐音联如:“藕入泥中,玉管通地里(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纹(文)。”还有一副对联,讽刺了国民党的统治,其词曰:“民国万税,天下太贫。”“税”与“岁”、“贫”与“平”,声音相谐,字义迥异,令人联想无穷。同韵联如湖南长沙流传的一副对联:“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异音联最有名的要算温州江心屿的一副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传说是南宋状元、温州乐清人王十朋所撰,其读法是:上联中,“朝”的一、三、四、六、八字读作“招”(zhao),意思为时时;其余的“朝”字读作“巢”(chao),意思为聚会、朝拜。下联中,“长” 的一、三、四、六、八字读作 “常”(chang),意思为常常;其余的“长”字读作“涨”(zhang),意思为上涨。这样一读,大意就是,云时聚时散,潮常涨常落,但读来抑扬顿挫,令人回肠荡气。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