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释】我们说,孔子之所以被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封建王朝加封各种各样的头衔,或因为他对政治问题的研究几乎到了顶峰。可以说当我们今天在研究什么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时候,人家孔老夫子两千多年前就把这个问题讲述得清清楚楚了。还有比当今西方社会更深一层的就是,人家孔子不但提出了以法治国,还提出了以德治国,同时他也没有否定行政命令要在治理国家中起作用。不信你看!
先说行政命令。孔子说道:“道之以政”,就是说的行政命令在任何社会里都是离不开的。人类社会自从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有了部落,有了酋长,也就算是有了领导。而有了领导也就存在着谁说了算的问题。这个谁说了算就是“行政命令”。但是我们还得说,行政命令毕竟是最低层次的管理方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诸多的不适应也就产生了。或云,你命令了我可以服从,但不一定就是发自内心的服气。所以紧接着又出现了“齐之以刑”。这个刑就是今天说的刑法,这是一个刚性的约束,不如“政”有弹性。孔子说有了“政”和“刑”老百姓就知道什么是耻辱了。言外之意是什么?我先命令,你若不听呢,我就用刑。西方社会里讲究法的作用,其实和孔子说的一样。
但是孔子并没有完全拘泥于生硬的无人情味的法。可以说,孔子不仅仅是个一般的学者,他还是一个心理学家。你命令人家可能心里不服气。那么,你用刑法人家就服气了吗?也不一定。有的人连死都不怕,你还拿什么刑法吓唬人家干嘛?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说明孔子是何等的聪明加精明!是故,他就在“政”与“刑”的前提下增加了一个十分有效的补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你前面讲的都是从上对下的,都是管理别人的,怎么才能做到对上对下都一样呢?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要民主一些。民主的东西就有点公平了。孔子的观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德”和“礼”。用这个“德”来管理国家,要求管理者自身的修养要极尽完美,一个人自己都没有修养,也就没有理由去管理别人了。有了德的修养,孔子还说得有礼的手段。这个礼是管理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管理者有了德,又用了礼,老百姓就比较容易接受正确的教化,整个社会就进步了。就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如果“德”与“礼”都不接受,我就用“政”,“政”再不管用,用“刑”就有了说辞,一个人可以有意见,大家都欢迎,你还说什么?
把孔子的这种“政”、“刑”、“德”、“礼”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过程中非常适合。一个企业里的“政”和“刑”就好比是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不论在一个小企业里还是一个大企业里都是离不开的,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但是我们又必须说,所有的管理对象中惟有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如果把人当作一个死东西去管理的话,肯定是行不通的。这些在西方企业管理发展史上也有过许多的教训。西方的许多管理学家很早就反思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就提出“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等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由于我们刚刚走向市场经济,觉得好象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于是就照抄了之。孰不知,我们的老前辈孔子早就为我们设计好了,所谓的“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就是孔子所说的“德”和“礼”。根本就不需要再花费巨额外汇进口我们祖先自己的发明。
我建议做老板的要好好考虑一下“德”和“礼”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运用技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领导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再用法制来管理,“齐之以刑”,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罚他。但是用法制来管理人民,这样一来“民免”,一般人会逃避,钻法律的漏洞,而且他逃避了责任、法律及处罚,他还会自鸣得意,认为你奈何他不了,毫无羞耻心。这和道家老子讲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道理一样,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
因此孔子又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假如以道德来领导,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涵养,“齐之以礼”,以礼教化。这就谈到礼义精神了,大家能自动自发,如果做错了,有那惭愧的心情,这样做到人人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不要等到法律制裁,自己就很难过,这就是有耻。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