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故事——妈妈们
公司女同志比较多,女人说话分贝高,所以办公室里时常叽叽喳喳的。她们谈论的大多数内容除了衣服,就是孩子。 先说一批准妈妈们,她们挺着大大小小的肚子交流各自的妊娠反应,分享着从网络、书籍上得来的孕育经、孕妇防护和产前检查经、做月子经,还策划如何从人力部门争取更多的休假,如何让上级少分配一些工作任务。 那些小孩已经上了幼儿园的妈妈们,每天讲述自家小宝宝有趣的话语、所作的游戏,午休时间奔出去买吃的喝的还有玩具和故事书。她们还把宝宝穿过的衣服拿来送给比她家孩子更小的孩子的妈妈,从帽子到衣裤到鞋袜应有尽有,俨然一个跳蚤市场。倘若孩子病了,她们也会交流儿童医院的哪个科好,儿研所的哪个科好、北大妇幼的什么什么条件优越等等。。。 孩子已经上了小学的妈妈们,描述每天帮孩子检查作业、开车送孩子上班的辛苦,她们大张旗鼓地去家长会,大讲特讲如何让孩子评上三好,还被什么奥数、小升初折磨得愁眉苦脸。 已经上了中学的妈妈们,为了孩子的分数提心吊胆,还要考虑上什么大学,怎么出国,如果有什么留学方面的讲座也会互相交流。 还有几个妈妈喜欢买玉镯子、坠子等珠宝首饰,谈论着将来留给女儿做嫁妆,有儿子的妈妈就会感慨:我这些宝贝岂不是便宜了儿媳妇? 人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我们办公室的女人能拍一部超长连续剧。 职场人为什么会“郁闷”
大多数职场人都会觉得很郁闷,于是有了msn上文字宣泄,有了KTV包房的嚎叫,有了驴子般的登山很徒步,有了与知心朋友的对饮,有了瑜伽室的静心修炼。。。。。。 表面上,这些郁闷是对老板的不满、对同事或紧张或微妙的关系的解脱,对繁重的工作的放松。但实际上,却是人对欲望与放弃的矛盾,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人为什么要念书,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为了能在将来做层次高的工作。有研究生、博士毕业了,或应试或拖关系来到知名企事业,单位给不了他很高的待遇,更不会给他提供理想的研发环境,于是他做了许多平庸的工作,慢慢地再也清高不起来,沦落到像个小市民一样只会计较单位的待遇等等。但是他会抱怨,会失落,会觉得无聊,于是希望在物质享受上找回平衡,所以会讲究衣服的品牌、会畅想自己将吃什么美食、会在单调的工作之余思考这个周末去哪里爬山在下一个黄金周里去哪里度假。即使这些物质上的需求都会一一满足,但他还是会有一些空虚的感觉。他会在与同学聚会后的几个晚上睡不着觉,因为同学们都成为单位的中流砥柱,而自己却什么都不算,想当初自己的学习成绩可是远比其他人强的呀,他会感慨在那个环节上自己落下了脚步。白天上班的时候他在msn上跟好友搭讪,要么没有回复要么回复很忙,似乎只有他一人很闲,于是他会觉得很无趣。 因为内心空虚,靠物质无法填补,无论怎样消费娱乐(大城市的娱乐方式非常多,但大城市人的幸福指数却低于小城市),都不能抹平这片洼地。难怪有些老人就不明白了: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生活条件这么好,还整天说没意思、郁闷?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认为成功与否的标志一定要与他的资产联系在一起。所有的人都对财富趋之若鹜。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通过努力获得金钱,更何况不付出努力。所以,付出努力但没有得到财富的人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运气,他们抱怨,没有付出努力也没有得到财富的人怀疑自己的境遇不好、没有背景,得到财富的人的眼界高了,他要向比他还富的人开齐,觉得自己还不够富,常言“知足者常乐”在他们身上早已不复存在。没有的想有,有了的想更多。人的贪欲就是这样被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但是一些不想费尽心机勾心斗角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却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一方面,他无法克制自己留在大城市留在办公室优越环境的愿望,也不甘过清苦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不愿与一些人同流合污,正所谓近亦忧退亦忧。马未都曾说过,人们痛苦并不是因为选择难,而是因为放弃难。工作对他来说像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找不到工作的乐趣,又对失业充满恐惧,所以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