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书笔记

摘要: 学哲学与用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书笔记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马工程”系列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理论读物,涵盖了最新的理论成果,读后给人的集 ...
文稿修改演播室


5.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世界充满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前进的。辩证思维方法之所以不同于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在对立的东西中发现同一关系,在同一的东西中发现对立关系,善于从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同一,同时在它们的同一中把握对立。一切发展都是矛盾运动的“杰作”,都是矛盾的相对同一性和绝对斗争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秘密,就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之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矛盾,没有什么时候不存在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现实中的矛盾却各不相同。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世界观和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是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原理运用于实际活动中的生动体现。只分析共性,不分析个性,势必导致教条主义;反之,只分析个性,不分析共性,容易滑向经验主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这转移,坚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牢牢扭住矛盾的特殊性。

6.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划时代的贡献在于,他发现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正如恩格斯所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和基本趋势。马克思把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结构称为经济基础,把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称为上层建筑。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是由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构成的。马克思所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讲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个道理。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谁在经济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谁就会在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居于统治地位;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应当变革上层建筑,更重要的是,这种变革必须同经济基础变化相向,而不是相背。凡是在性质和形式上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上层建筑,就能够存在下去,否则,就会丧失存在的必然性。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条件下,其表现形式、解决方法也是不同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方法。当代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的社会变革,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是和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过程,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改革的最主要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是群众史观。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贡献。党的群众观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就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利益观。权力观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权力的根本观点。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所谓政绩,即是为政之绩。习近平指出,我们做事情、干工作,如果做到了上有利于国家、下有利于人民;既符合国家和人民眼前利益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要求;既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那就做出了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政绩。我们党的利益观同样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和核心价值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领导干部既不可跑得太前,成为冒进主义者;也不可落在运动后面,成为尾巴主义者。

8.科学的价值观原理: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看法和态度,回答诸如“信仰什么”、“追求什么”、“珍视什么”这样的问题,表现为人们的信仰、信念、理想,以及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观不仅要回答人与世界的实际关系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回答人与世界的关系应该怎么样的问题。前者属于真理观,后者属于价值观。主体的需要和自我意识是价值观形成的逻辑前提,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价值观形成的现实依据,物质生活和文化传统是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在社会动荡或转型阶段,在多元的价值观格局中,总有一种价值观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都必须恪守的根本道德准则。

党员干部是社会主义国家价值目标的奋斗者,是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引领者,是社会主义个人道德准则的践行者,同时对这一特殊群体,也有特殊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民、务实、清廉。为民,是共产党人的天职。为民,就要情为民所系,就要权为民所用,就要利为民所谋。务实,是中国传统美德,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务实,就要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清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清廉,就要加强修养、提升境界、不断增强自律能力;就要不断增强制度意识、法律意识,自觉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就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总会遇到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一种是与真理相关的问题,一种是与价值相关的问题。合规律性的问题,是真理问题;合目的性问题,是价值问题。人类活动既要认识真理、服从真理,又要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动物的活动只有一个尺度,即“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而人的活动有两个尺度,一个是外在的真理的尺度,另一个是内在的价值的尺度。真理与价值统一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真理与向人民负责的统一。坚持真理,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历史规律,尊重中国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通过不断探索达到对社会真理性的认识。向人民负责,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利益,就是使人民群众获得全面发展的条件,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4年3月23日星期日) 

1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4-3-25 20:19
  • 4
    粉丝
  • 17565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