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可以这样读法: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
粗读一遍的目的在于对这篇文章能够“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因此,哪怕篇幅比较长,也尽可能一口气读下来,有少数地方不甚明了,暂时由它去,不细想,也不查字典。
想一遍,就是想一想那个大意和梗概。什么是大意和梗概呢?主要是这么几点:
1.这篇文章主要地谈了个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
2.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
3.文章里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前前后后的几层意思是怎样的关系?
这第三点,其实就是文章的结构组织。
想这一遍是大有用处的。读报纸刊物上的一般的文章,有时候只能读一遍,没有时间重读第二遍。如果读一遍就丢在一边,往往印象模糊,稍过两天就忘了。读过之后略微想一想,把上边说的那三点回味一下,印象就清楚多了,深刻多了。这样才不白读,才能从中得到点什么。倘若是一篇重要文章,是要学而不思则罔的文章,读一遍,想一遍,对它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对上边说的三点有了个比较清晰的印象之后,再去细读,才能使自己的思路跟作者的思路合拍一些,才知道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当深入揣摩,这样,收获能够更大些。常见有的同志读文章,一上手就一字一句地抠起来,半天还不能读它一遍,一直读到头,所得的多是些零零星星的印象,得不出一个完整扼要的印象;也有的同志,草草读过一遍之后,马上又回过头来重读,有时候读了两三遍,印象还是很笼统,甚至相当模糊,理不出个头绪。我想,这种情形可能都是由于缺少想那一遍的缘故。想一遍,这是个习惯问题。养成这个习惯之后,费时很少,往往只要几分钟,十来分钟就行,而收效很大。
再细读一遍,目的在于咀嚼,消化:
1.验证。第一遍读过之后,所得的印象对不对。对的,加深它,巩固它;不对的,纠正它。
2.求透。懂得不清楚的,要思考,揣摩,要查考工具书;前前后后的联系照应,要弄明白;主要的,次要的,要搞清楚。要得出总的、全面的理解;也要得出分解的、一部分一部分的理解。
3.求深。要体会含蓄蕴藏的意思,要玩味精微细致的情境,要领略论断臧否的分寸。
我想,用这样的一些步骤来读文章,对于锻炼思路是很有好处的。如果思路不断得到锻炼,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在结构组织方面就会有些办法了。
1963年
阅读指要
作者告诉我们,要文章的结构好,必须求之于思路,而思路是需要锻炼的。锻炼思路必须从培养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入手,要在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事物、思考事物的习惯,同时阅读好的文章,要用心理解它的层次结构。作者还说,读文章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这样对锻炼思路很有好处。你不妨照着作者说的步骤试试,以养成锻炼思路的良好习惯,如何?
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
勉强写作的事确然是有的,这或者由于作者的不自觉或者由于别有利用的心思,并不根据所以要写作的心理的要求。有的人多读了几篇别人的文字,受别人的影响,似乎觉得颇欲有所写了;但是写下来的与别人的文字没有两样。有的人存着利用的心思,一定要写作一些文字,才得达某种目的;可是自己没有什么可写,不得不去采取人家的资料。像这样无意的与有意的强勉写作,犯了一个相同的弊病,就是模仿。这样说,无意而模仿的人固然要出来申辩,说他所写的确然出于必要与欢喜;而有意模仿的人或许也要不承认自己的模仿。但是,有一个尺度在这里,用它一衡量,模仿与否将不辩而自明,这个尺度就是“这文字里的表白与感兴是否确实是作者自己的?”拿这个尺度衡量,就可见前者与后者都只是复制了人家现成的东西,作者自己并不曾拿出什么来。不曾拿出什么来,模仿的讥评当然不能免了。
(选自叶圣陶《作文论》)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