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运用“5W1H”,可以帮助我们鉴赏公文。上面我们说过,“5W1H”这六个要素就是六个问题。平时,我们在阅读文件时,特别是阅读中央、省、市文件以及本单位的材料时,要带着“问题意识”去研读。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我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读,不是一目十行,不是看报看题、看书看皮式的泛泛而读,而是边阅读边思考,看看文件都涉及了哪些问题,又是怎样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的。这样,既学习了大笔杆子写公文的经验,又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坚持下去,就会无形中提升公文鉴赏和写作水平。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不知道究竟该怎样发现并提出问题?其实,“5W1H”这六个要素,就给了我们一个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学会并且经常运用这六个要素,就会使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问题意识”,提高我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能力,即是工作能力,体现在公文等材料中,就是写作能力。 现在,我尝试着运用公文的“5W1H”,来回答如何克服公文模板依赖症的问题。 我有三点建议: 其一,要以“自己动手”为主,以“借助模板”为辅。 毛主席说过,我们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对公文写作来讲, “自力更生”,就是自己动手写;“争取外援”,就是借助网上“模板”。这位朋友之所以患上了公文模板依赖症,是因为他把“主”“辅”颠倒了。怎么办?把颠倒了的再颠倒过来!别无他法。 有的同志之所以患了公文模板依赖症,可能还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懒汉思想作怪。他们嫌写文章费脑筋、太辛苦,总幻想着既不付出努力,又能写出文章来,不愿意“自己动手”。还有一个原因,是不自信,有畏难情绪。他们可能对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知之不多,觉得写文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不敢、也不会“自己动手”。其实,对于学习写文章,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人们说,“能写会说是干部的一项基本功”。“能写”指的就是写文章。只要我们克服掉懒汉思想、畏难情绪,不依赖公文模板,树立信心, “自己动手”,多写多读,假以时日,就一定会逐步学会写文章,掌握“能写”这项基本功。 其二,要“先公后文”,“公文兼修”。 什么是“公文”?《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定义是:“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这自然是“公文”权威的解释。我曾经以自己的经验,解释过“公文”这个词语。什么是“公文”?我以为,“公文”这个词,分解开来就是“公”字和“文”字。“公”者,公事,办公,工作,是“文”内容;“文”者,文章,文书,是“公”的文字载体。因此,我一贯主张,要“先公后文”,“公文兼修”。 所谓“先公后文”,就是首先从做好工作入手,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一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或者是调整到新工作岗位的朋友,之所以写公文时依赖模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新工作比较陌生,不知道该“写什么”。 我建议这些朋友,要了解、熟悉本职工作的具体内容,了解、熟悉工作涉及的理论、法规、政策,了解、熟悉办公的规矩、程序、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熟悉乃至精通本职工作上,力争成为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其次,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其实,“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就会随之迎刃而解。我的经验是,干什么写什么,怎么干的就怎么写。再次,运用我们学习的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对我们写的东西予以规范,我们就逐步学会写公文了。这就叫“先公后文”,“公文兼修”。 其三,从“小处着手”,从常用公文文种入门。 对于初学者来讲,学习公文写作,还有一个“怎样学”、从何处入门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公文有很多文种。按照2012年颁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基本上有以下十五种: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其中,对于基层单位的同志来讲,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不过六七个文种。如果按使用的频率来排序的话,它们大概是:通知、报告、函、请示、批复、纪要、意见等。因为这几个公文文种使用频率较高,作者锻炼写作能力的机会就多一些。并且相对来讲,这几个文种也比较容易写一些。在上文,我引用了毛主席关于写文章“入门既不难”的经典语录,毛泽东主席强调“要有心,善于学习”。我理解,毛泽东主席讲的“有心”,就是有信心,有恒心。“善于学习”,就是要寻找学习的方式、方法和窍门。在这里,我向初学公文的朋友,介绍一个“善于学习”的“窍门”:从“小处着手”,从常用公文文种入门。先写一些会议通知之类的小材料,再逐步向中型、大型材料过渡,这样,从小处入手,由易到难,就会一步步地培养起自己独立写作的能力。
(作者:西安市市政公用局调研员)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