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做好某项工作,常常要到做得好的地方去走走看看、学习取经,学习考察后整理成学习考察报告,将学习考察的成果落到纸面上,为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学习考察是带着问题去的,有着明确的目的指向。玄奘取经,普度众生。学习考察之前,就要明确学习考察的目的,把握好具体要了解的问题。列个提纲,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考察过程中,要围绕中心,广泛涉猎。主要问题一一了解,听介绍也好,实地考察也好,用心听,用心记,广泛吸收鲜活的经验。一是了解想了解的。打破砂锅玩到底。二是听他们要介绍的。三是所见所闻。特别是经验介绍材料、总结、宣传资料之类已经成文的材料,要留心收集好。这些都是后期整理的有用素材。 具体到撰写学习考察报告,就是要将学习考察的经验整理出来。围绕中心,结合实际,把他们的经验和我们的现状结合起来,找到我们可以学习的、应该改进的,点出来。不需要面面俱到,不需要长篇大论,只需要提炼出我们开展工作对得上、用得着的经验。 主要内容上,考察概况、考察地基本情况、主要经验做法,有关启示。重点在经验做法和学习考察启示上。尤其是对我们开展工作的启示,要有针对性、实操性,具有参考价值。 公文是应用性的。同样一个内容,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做不同的处理。就像我们常说的,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我们需要有变通的思维和灵活处理的能力。 比如,同样一个主题的领导讲话。面对不同的受众,也要有不同的说法。对领导干部讲,是一个样子,对中层干部讲,强调的又不一样,对基层干部群众讲,重点又不一样。这是根据受众的不同而作出的区别处理。开大会是一个讲话,开小会又是一个讲话,座谈又不一样,这是根据场景不同作的处理。在撰写讲话稿的时候,心中要有受众。 同样,一个材料,既可以做汇报,也可以做报告,既能编辑成简报,也可以给媒体改写成新闻稿。但是,在不同的用途上,其内容上应该也有所区分。有些情况,内部掌握即可,有些措辞,对上对下不同。向上汇报和向下传达的重点可能不一样,简报和新闻稿的重点也未必一致。处理材料的时候,需要处理好这些不同。所有的材料处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推动工作而开展。这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