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写材料的时候,总是写不长,寥寥数语已经词穷,挠破头皮也写不出花来。于是,那时候看到大部头,看到洋洋洒洒数千言的打材料心生艳羡,好生佩服。不管内容如何,字多、量足,不明觉厉。 随着接触得多,从信息简报开练,到总结汇报讲话稿不断地写,有了一些积累之后,对于如何把材料写长已经很熟稔,凑字数已经是小case了。手中常持“无中生有”牌,充水、加料,也是熟练技能。这时候拿出一份分量足的材料已经不感到头大了。大笔、大吹之名在外,颇有些自得,文风浮夸而不自知。这个时候以多为美,以长为能,实在的东西却没有多少。 这里有个人认知的问题,同时也是体制中文风浮夸的写照。接触到的材料,也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过长,过虚,空有花架子,华而不实。文风问题由来已久。八项规定之后,改文风会风。材料的导向已不追求长、多,而是向实、短、精转变。很多汇报、总结都限定字数。但是一些单位上报材料还是不能领会精神,依然故我,洋洋洒洒一大堆,四平八稳,满汉全席,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有些单位打回去要求删减重写,回复说臣妾做不到。 写短比写长更难?确实。要在有限的篇幅,把问题说清楚,成绩说到到位,更加考究功夫。更加需要思考和提炼。所以,偷懒的做法常常是堆叠,东北大乱炖。但是,作为材料员,我们应该追求写短文、说短话,用最适合的篇幅把问题说清楚。 从短到长,再回归短。这就是常说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很难,但值得追求。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