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表达】 我替人开会,以会为料,写出多篇报道. 师生情 ◎我的学生魏喜忠,毕业分配到我们机关工作,直至退休。 在南山管理区工作时,我俩分别任党委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在生活上,互相关照;在工作上,相互帮忙. 一次我替他参加市里召开的组织委员会议。报道时遭冷落,一气之下将此会内容连写五篇文章报道后,及时发表。 □那么,这种一“料”多文,是怎么写的呢? 概括起来,就是“三有”、“一多”: “三有”:(一)有动力——非多写几篇报道不可。 (二)有措施——边听会,边起草。变换文体,多写文章! (三)有安排——1、先简后繁(先写简短的,后写较长的)。 2、先快后缓(先写简讯,后写消息、论文)。 3、先近后远(先给电台,后供报社)。 “两多”:1、多种体裁(有广播稿、简讯、消息、论文)。 2、多家谋体(广播电台、北票市报、朝阳日报)。 ※详情,见文:替身开会遭冷遇!多写文章受欢迎!!  一次会议,五篇稿件;一料多题,实属罕见! 1992年8月7日8时,我来到市委党校宿舍里,正要替我街党委组织委员参加一个会议。举办者市委组织部的石部长见我是个“局外人”(宣传委),冲着我问道:“你来干啥?”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答道:“说这儿有个会?!”走进会场后,我故意向较熟悉的张副部长不冷不热地讽问道:“我参加这个会可以吗?”(我是有意让疑者听听的)。张连连点头并说:“可以,可以。”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