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定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安徽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在安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并提出“五个扎实”的任务要求,这“一大目标、五大任务”是指引我们站上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的行动纲领,是加快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起来,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江淮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新的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突破,为我们引领新常态、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家深入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为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提供了难得机遇。我省是长三角和中部地区重要成员,处于“一带 — 226 — 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为我们发挥“左右逢源”的优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集聚配置要素资源提供了难得机遇。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更加美好前景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同时要认识到,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经济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新一轮增长动能尚在孕育,我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前进道路上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我们要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地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坚持统筹协调增强发展平衡性,坚持绿色优先增强发展可持续性,坚持扩大开放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共建共享增进群众获得感,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政治保证,不断开创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坚定地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闯出新路,奋力在全国发展方阵中走在前列,圆满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加快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好安徽。概括起来就是“五大发展”闯出新路、全国方阵走在前列、全面小康决战决胜、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美好安徽开创新篇。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就要扩大战果、积累成果,量变质变、勇于争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主要指标增幅和质量效益在全国发展方阵中走在前列,全省生产总值力争达到 4 万亿元。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 — 227 ———创新能力全面增强。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5%,重大创新创业平台、产学研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 60%,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基本建成,科技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文明程度全面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法治安徽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空气、土壤、水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防治,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逐年上升,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不断提升。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人民福祉全面增进。居民人均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惠及人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就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实施“五大发展行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央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安徽特色的发展之路。 ——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加快建成创新型“三个强省”。牢固树立创新第一动力、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创新文化,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安徽发展最鲜明的特色、最强劲的动力。 ——实施协调发展行动,加快建成城乡区域一体发展新体系。注重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加快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 228 — 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实施开放发展行动,加快建成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大开放意识,充分发挥沿江近海、居中靠东、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以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着力方向,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把我省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撑,打造成长三角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实施共享发展行动,加快建成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家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迈进。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就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汇聚起推动安徽发展的磅礴力量。 我们坚信,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一定能够创造美好安徽建设更加辉煌的成就! 三、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要深入实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一)全面落实“去降补”五大任务。围绕调结构推进去产能,大力推动钢铁、煤炭等行业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积极稳妥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围绕稳市场推进去库存,分类指导、因城施策,引导新市民住房消费,扩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货币化保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围绕防风险推进去杠杆,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负债率,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围绕提效益推进降成本,打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等“组合拳”,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围绕增后劲推进补短板,着力拉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短板,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229 —(二)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 2025 安徽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机器人、生物医药、语音技术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扎实推进太赫兹芯片、精准医疗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组织实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智能汽车、石墨烯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大规模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动安徽品牌向中国品牌、世界品牌升级,加快建设“质量安徽”。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打通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通道,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示范企业和产业发展基地。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信息软件、中介服务等产业,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精品景区、特色旅游产品、旅游精品线路、旅游新业态、旅游领军企业,把旅游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信息消费、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实施电商安徽战略,广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创新生产服务模式,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全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跨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促进农业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 四、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安徽最宝贵的遗传基因。要在新一轮创新发展中勇立潮头,下好创新“先手棋”,把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 — 230 — (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创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大力推进一流的大科学工程和设施集群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和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高校、企业、开发区建设各类创新型孵化器,新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继续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精准对接,发挥省产业基金、各级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作用,健全技术转移转化市场体系,完善企业主导产业创新研发的体制机制,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中科研人才收益的比例,全面落实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后补助政策,扩大股权激励和分红试点。 (二)加快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科教优势、产业优势、政策叠加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衔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中小企业和创新集群,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着力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加快建设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 (三)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充分发挥科教大省优势,把人才高地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引领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创建“双创”载体,创优发展环境,创新激励机制,广泛聚集各类人才。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和科技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畅通各类人才流动渠道,培养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倡导企业家精神,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冒尖的创新型企业家。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加快建设技工大省。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基于产业、生态、人文优势的特色小镇,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 五、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构建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一)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我省与苏浙沪联动发展、省内其他城市与合肥联动发展、各城市之间联动发展,提升放大安徽板块整体效应。实施— 23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展期规划,健全拥江发展、两岸联动机制,打造引领全省转型发展的支撑带。提升合肥都市圈建设水平,支持合肥与淮南同城化发展,加快合肥与六安、滁州、桐城一体化步伐,促进合芜发展带、沿江发展带、合铜发展带、合淮蚌发展带建设,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都市圈。 完善和落实支持皖北发展政策体系,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快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步伐,实施新一轮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合作共建,打造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高水平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支持黄山、池州、宣城等地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大力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着力建设一批名镇名村,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三)加快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加快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支持合肥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支持芜湖加快建成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支持蚌埠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支持安庆、阜阳、黄山分别打造成皖西南、皖西北、皖南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亳州、宿州、六安、滁州、宣城打造成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推动芜马宣、宿淮(北)、安池铜城市组群建设。大力支持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一尊重、五统筹”,实施“四创一建”,深入推进“三治三增三提升”,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控,推进“多规合一”,强化城市设计和特色塑造,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动城市集约紧凑绿色发展。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智慧城市、安全城市。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设置,着力推进有条件的县改市(区)。 (四)全面振兴县域经济。积极推动县城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和要素保障,培育一批现代中小城市。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开发园区发展水平,支持融入中心城市产业链布局和创新体系,壮大特色产业,— 232 — 打造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强县、商贸强县、生态名县和旅游文化名县。加强对县域经济特别是贫困县发展的政策支持。 (五)大力提高基础承载能力。加强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与苏浙沪等周边地区及省内各城市之间的无缝对接、互联互通,构建现代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大幅度提高皖北地区农村公路通达水平。深入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全面建成引江济淮工程,推进长江、淮河干支流和巢湖流域治理等工程建设,制定实施新一轮水利建设规划,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城乡排涝设施建设、湖泊防洪综合治理,改造提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高水资源保障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进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城乡配电网升级改造。实施“互联网+”安徽行动计划,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六、着力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要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勇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深入推进国家级重点改革试点,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进一步打响安徽改革品牌。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放大确权成果效用。深入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在分级诊疗、全科医生培养、现代医院管理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进以完善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 (二)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动态完善权责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实施全方位公共服务和全口径中介服务清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升政府服务管理效能。进一步加大国资国企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积极推进整体上市和兼并重组,开展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职业经理人制度、规范董事会建设等试点,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决破除制约民间投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 233 —企业改制重组,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构建“亲” 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亲商安商的市场环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统筹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农村商业银行优化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建设,积极推动组建民营银行,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推动企业上市挂牌,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有效融合,建立健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创新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三权分置”有效办法,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建立改革任务落实“三察三单”制度,确保各项改革举措有效落地。 (三)深度融入国家“三大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扎实开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多领域合作。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统筹水、路、港、岸、产、城布局建设,推动皖江港口一体化发展,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长江港口岸线资源,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和协调发展带。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化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的深度合作,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社会管理互通互认,与苏浙沪地区实现全方位等高对接,共同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四)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江海联运,建设中德合作产业园,推进与苏浙沪共建合作园区,推进各类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全面实施通关一体化,大力推动单一窗口建设。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积极争创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合芜蚌金融服务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促进对外贸易提质增效升级。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