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就当前语文教学的“症结”谈读书

摘要: 积我半生学语文、用语文、教语文、研究语文教学的体会,我越来越坚定这样一个信念:语文课就是读书课。中小学语文课的要义就是教青少年学生学会读书。语文课一抓读书,读写听说就全都有了着落;语文课不重视读书,读 ...
文稿修改演播室

积我半生学语文、用语文、教语文、研究语文教学的体会,我越来越坚定这样一个信念:语文课就是读书课。中小学语文课的要义就是教青少年学生学会读书。语文课一抓读书,读写听说就全都有了着落;语文课不重视读书,读写听说教学便无从谈起。

当前语文教学的种种“疑难杂症”,包括青少年对语文学习兴趣缺乏,不知怎样学,其知识、生活、思想、经验、情感、语言贫乏,读写听说水平低,考试成绩徘徊不前(无法大面积提高考试成绩)等等,全跟不读书或少读书有关。请问,千夫所指、人人喊打的“应试教育”,对正常语文教学的最大伤害是什么?就是妨碍或不准许青少年读书。它无止境地拿考试成绩排名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一套套严密、精致而成熟的同时也是渗透了历届师生泪血的应试教育系统、模块、方向、模式、路数、方法、秘诀,耗青少年学生宝贵的时间、精力和生命,甚至很恶劣地败坏他们读书的兴趣。学校变成了考试训练场或强化中心而不再是促进健康成长和给教养的地方;教师教的是“考生”而不是学生(黄全愈语)。因而,不读书、少读书,不重视读书、不爱读书,没书读、没时间读书,也不会读书,甚至不准读书,也就成为“应试教育”背景下严重失衡的“语文教学生态”,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症结

我们不妨转换一下视角看问题。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批评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国的学生读书太少!(广州日报,2008714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余党绪先生感慨:看法国的高中会考作文题目和《美国语文》教材(同心出版社2004年版),真让人感到我们的幼稚与保守!(新闻晚报,20091120这让我想起一次“国培”会上听到的一个来自北京圈内的私下报告:中美母语教育的主要差异是,他们“广积粮”,我们“深挖同”。的确,有很多证据表明,中外(这里主要指欧美)母语教育在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上,走的是两种不同的路径:欧美采取的是大食量“广积粮”的博取模式,学生通过获得海量信息,闻十知一,最后达到厚积薄发、广种博收的效果。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学生都有周游列国或“赶海”的认知经历和体验,最终人的心胸和眼界就很不一样。我们采取的是小步走深挖洞”的窄取模式,学生通过获得河量信息,举一反三,最后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这种模式不能说不好,但小家碧玉,没见过世面,举一隅而不能以三反,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最终只能是“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曲士不可语于道”,望洋兴叹而已。我觉得以下两段精彩言论,可以再为上述粗浅论述提供一个佐证:

——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民族的阅读史。(朱永新,坚持多年提议建立国家读书节的全国人大代表,教授,博导)

——我的成长史就是我的阅读史。(张抗抗,当代著名作家)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

在给“应试教育”背景下艰难生存的语文教学低效归因的时候,人们众口一词,“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我觉得我国基层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是一个极不能被忽视的因素。当前我国广大基层语文教师水平存在着“一个不足,两个缺乏,三种状态”。

一个不足:先天(职前教育)不足。中小学基础就不怎样,上大学也没读几本书。尤其是有关教育学科课程学得有限:除必修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法)“老三门”外,连同等重要的中外教育史、课程论、发展心理学、学习论或教育心理学都不曾修过。

两个缺乏:一是对读书跟语文教学的关系,读书在语文学习中的核心位置,读书跟学生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百分之百的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二是缺乏一个古今中外文理人文自然相互融通的知识结构。试想,中小学只学考试科目,高中就文理分科,大学更是只在一个小小的专业知识胡同里兜圈子(杨福家语),你能知道多少?你拿这点墨水去浇灌学生,能给他多少启迪和智慧,多少感染和感召,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种状态:疲于应付的教师多,茫然教学、糊涂教学的教师多,重复自己和别人的教师多。尤其这后一点,是最致命的,创新力和后劲严重不足。(未完待续)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4-6 09:42
  • 4
    粉丝
  • 1305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