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阅读的本质和策略

摘要: 研究论文也并非高不可攀。我们可以把论文做得小一点,就书中的某一个细小的问题,做些梳理,做些比较,做些追问,寻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就形成了论文。
文稿修改演播室

阅读的本质和策略之一:发展对话的智慧

胡立根

阅读的本质是“自问自答”

    不少同学有个疑惑,从小到大,有浓厚的读书兴趣,也读了不少书,但觉得除了知识有所丰富之外,似乎阅读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对写作,对分析问题等等的能力似乎没有多大作用,如果有所提高,可能也主要是由于年龄的增大,思想的成熟而已。于是产生困惑:阅读真的那么有用吗?

我想问,你是怎样阅读的?你读叙事类作品,你陶醉在情节中,只想追寻到情节结果;当有些名著并不以情节取胜(如大多数名著),于是你就觉得读不下去;有时你颇为作品中的人物的遭遇而感动,以至于流泪。你读议论类作品(也许有不少人不愿读以至于很少读),你记住了文章的观点和结论,你被作者说服了。你读知识类读物,你记住了其中的不少知识。这是不是你的阅读状况?当然,这肯定是阅读,这种阅读对你的人生肯定有不少价值,正所谓开卷有益。但是我要告诉你,对于阅读而言,你已登堂,却远没有入室。

也许我们把阅读纯粹当成了一种接受,一种信息的传递,表面上你虽然也许是主动地读书,因并没有人强迫你,你确有阅读的兴趣,甚至乐此不疲。但你实际上还是一种被动阅读。你的所谓主动,只是“想读”,但真正的主动则是“读想”。没有思考的阅读,其价值是有限的。

有些同学会说,我也想去想,或者说我也想了,但就不知道要想些什么,怎么去想。

这就回到了上一章讲的阅读的本质了。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阅读的本质是与虚缺的作者的对话。文章写出来后,作者就“死了”,他只能通过文本来跟你对话,但是文本也是 “死的”,怎么跟作者交流呢?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追问作者。你既要追问作者,又要通过文章的言语发现作者给你留下的问题以及对你的问题的回答。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的相互问答。但是,作者并不在你的面前(隐藏在文本中间),于是你就只能自己去发现作者给你留下的思考的空间,主动参与阅读,学会主动与作者对话。而你追问作者,实际上是就本文中的一些问题,向自己发问,比如,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不合常理?为什么前后矛盾?等等。然后,又由作者留下的蛛丝马迹,寻求作者的解答。说到这里,聪明的你可能发现了一个很奇妙的问题: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在问,问读者自己,然后由读者自己作出回答。阅读最终变成了读者的“自问自答”。

所以,阅读行为的本质,就是读者根据文本进行自问自答,只有达到了这个层面,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才是一种具有思维价值的阅读。

                                 对话的核心是寻找“按钮”                  

作者知道他要跟你对话,但他又无法出现在你的面前,只能通过文本,而文本本身也是“死的”,于是,作者只好在文中预留一些与你对话的关节,我们不妨把作者留下的与你对话的关节,称为“对话按钮”。你要与作者对话,你就要善于寻找作者留下的这些“对话按钮”,并要按动这些“对话按钮”。

可以尝试从以下这些地方去寻找作者留下的“对话按钮”。

一是反常处。作者用词反常,要么是作者的失误,要么就是给读者留的一个明显的对话按钮,按动这样的按钮,就能与作者形成心的交流。这类对话按钮,只要有心,找起来并不困难。

例如《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话:“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不少同学在默写这句话的时候,往往将文中的“青”误写成“轻”。那么你能不能想一想,一般情况下不是都写成“轻雾”么?为什么作者要写成“青雾”?是笔误还是另有玄机?循此追寻,也许你会发现,这“青”下得太妙了:雾本白色或灰色,但因雾薄,透过雾见出的是荷叶的颜色;而荷叶本是绿的,但夜晚在月光照耀下,绿色变成青色,于是雾成为了“青雾”。如果用“轻”,只写出了雾之薄,而用一“青”字,既写雾之薄,还写出荷塘的背景,更写出荷塘上的月色。体物何等精准!

再如读《项脊轩志》,作者写母亲,是“余泣,妪亦泣”,似乎只是轻轻一笔;而写到祖母则是“令人长号不自禁”。这应该有些反常。如果按动这个按钮,展开自问自答,你可能会发现一片新天地:如祖母对自己的殷殷期望,特别是你会发现前文作者母亲的那句“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是就姐姐说的,为什么是关于姐姐的?原来作者对母亲已没有什么印象,只是老妪的转述,转述的还是关于姐姐的,因为母亲离开他太早。这时你会发现作者是缺少母爱的,是祖母补偿了他缺失的母爱,所以写祖母写得也比较多,祖母的离开,使他特别悲伤,因而长号不自禁。而且如果沿此再细究祖母的话,可能会发现作者家道的衰败,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因此这“长号不自禁”写出了作者的“百感交集”。

二是矛盾处。文章中出现的前后矛盾,要么是作者的疏漏,要么就是作者“别具匠心”。抓住这矛盾处询问作者(即自问),然后在文章中寻找作者对这矛盾的或明或暗的解释,就能与作者形成一种对话。

例如,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人一开头就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月亮,对天宫的无限兴趣,可接着却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既然如此,诗人前面何必有那么多的追问?这要么是诗人思维不严密产生了漏洞,要么就是他想借此向你诉说什么,这儿就可能是一个对话按钮,切进去,应该能够探寻到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从而与他进行心的交流。

再如,《红楼梦》写林黛玉进贾府时,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林黛玉在回答读书的问题时前后明显矛盾。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她回答:“只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她“妹妹可曾读书?”,她却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何以如此矛盾?打开这个按钮,你会发现,原来封建的价值观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贾母对林黛玉的回答颇不满意,这使刚到贾府的黛玉很不安。当宝玉再问同一问题时,她便乖巧地作了另一个回答。正是这看似前后矛盾的回答,反映出黛玉初到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的心态。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4-6 09:47
  • 4
    粉丝
  • 1152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