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摘要: 我一生问心无愧,让历史去评价吧  留法勤工俭学时的邓小平,时年16岁。  我自己能够对半开就不错了。但有一点可以讲,我一生问心无愧。你一定要记下我的话,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包括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 ...
文稿修改演播室


  这段文字可以扼要地概括少年邓小平的活动情况。邓小平的女儿认为:父亲的少年时代,则可以说过得十分平常。现在在一些亲戚中和乡亲们中有一些关于父亲少年时代的带有传奇味道的传说,多不可靠。值得说明的是,邓小平的出国留洋,是他的父亲给选择的,并且极力主张,其母亲倒是恋恋不舍。父亲的选择当时并非是让儿子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连邓小平当时自己头脑中想的,也只是想外出学点本事,而没想到一去就再没有回来。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是邓小平自己选定的,一经选定就再也没有动摇过。但是,选择这条道路也并非是轻而易举。
  邓小平曾经告诉自己的女儿,在当年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我是那一批八十几个人里面最小的,连发言权都没有。”
  1920年8月27日,刚刚过完16岁生日的邓小平,和从重庆留法预科学校毕业的其他82名川东子弟,告别家乡离开重庆,9月11日,在上海登上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开始了前往异国他乡的远航。历时39天,终于在10月19日到达法国南部城市马赛。
  首次出国远航的印象肯定相当深刻。比他们晚两个月赴法的周恩来曾这样抒发当时的感受:“出国去,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
  邓小平虽然没有那样诗情画意地抒发当时的感受,但是,50多年后,他多次谈自己当时乘坐的就是“几万吨轮”。
  法国城市特别是巴黎的繁华、气派,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和旧中国的贫穷落后、腐化不堪,在这些青年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邓小平也是带着这种美好印象开始了勤工俭学的生活。
  1920年10月21日,邓小平和其他中国留学生入巴耶中学学习。但是,5个月后因费用无法自己负担,不得不离开中学,“俭学”不成,只好“勤工”,但是,邓小平决然没有想到,此次离开校门,就再也没有迈进法国学校的大门。“俭学”的希望破灭了。
  勤工俭学这个出国留洋的初衷,在现实面前被抛得越来越远,邓小平等首先不得不打工,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也未能想到,这种打工一干就是4年多。
  第一个做工之处是法国南部重工业城市克鲁梭的施奈德工厂。“工种”是轧钢车间的轧钢工,进厂注册日期是1921年4月2日,编号是07396。76年以后,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将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使用过的工作证件亲手交给江泽民同志,并说:“我仔细地找过施奈德工厂的档案。”江泽民同志接过镶在镜框内已发黄的工作证件时,非常高兴。他回赠希拉克一首他亲笔书录的唐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可以想象,轧钢工的劳动强度极大,而且十分危险,工时又很长,这对于不满17周岁,身材矮小的邓小平来说,是多么不堪重负呵!然而,做的是苦工,挣得的工资却十分低廉。显然,温饱还是解决不了。后来,邓小平在谈起这20多天的轧钢工生活时说:在克鲁梭拉红铁,做一个月的苦工,赚的钱连饭都吃不饱,还倒赔了一百多法郎。
  我们从邓小平入厂前的一个月(1921年3月3日,这是迄今为止搜集到的邓小平最早的照片)的留影看到:他虽然穿西服、扎领带,仍然是一个身材不高,脸上挂着学生气的青年。
  第二个工作之处是在巴黎运河边上的一家专门制作扇子和纸花的香布朗工厂。“工种”是“扎花工”,就是用薄纱和绸子做花,然后把花扎在一根铁丝上。邓小平经过了5个多月的“失业”,于1921年10月22日来到这家小工厂做工。扎花所得仍旧很少,一般的女工每天可挣两个以上的法郎,熟练工每天才挣得10多个法郎。况且这还不是固定工作,两个星期以后即11月4日,邓小平和同学们被工厂解雇,他们又被送回到失业大军的行列中,而且一呆就是3个月。
  第三个工作之处是在蒙达尼附近夏莱特的哈金森橡胶工厂。“工种”是“制鞋工”,加工防雨用的套鞋。每星期工作54个小时,每天是10个小时。实行计件工资。邓小平每天可以做20多双鞋,大约可挣十五六个法郎,每月所得除生活费用外,可以剩余200多个法郎。这一段,他的做工生活比较稳定。这从当时和他在一起的人回忆中可略见一斑。“晚饭后至睡觉时间有二小时至三小时可以利用。此时木棚里很热闹,看书的人很少,甚至没有,大家闲谈、开玩笑、相骂,幸而没有相打的。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十八岁,每日这个时间总是跳跳蹦蹦,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这个“小孩子”就是当时的邓小平。
  不过,这种稳定生活从邓小平1922年2月14日入厂至10月17日第一次主动要求离开,时间是6个月。要求离开的原因是前往塞纳夏狄戎中学继续求学。可惜,因为钱不够,无法完成学业。所以,不得不于1923年2月2日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做工。这次做工时间仅仅为1个月零几天,他第二次主动要求离开哈金森工厂,记载他情况的工卡上注明离开的原因是“拒绝工作”。其实,工厂并不知道他离开的真正原因。因为此时,邓小平已成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一年后易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一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觉悟和选择共产主义为自己理想的革命青年。
  邓小平曾回忆说:在法国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而且都是杂工。在这里,他初次接触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亲自体验了劳动工人阶级遭受压迫、剥削的悲惨境遇。在此期间,他出国时所抱的“勤工俭学”的梦幻最终破灭了。不过,正像他几年后在莫斯科的追述:
  “最初两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虽略有感觉,然以生活浪漫之故,不能有个深刻的觉悟。”
  我在军队那么多年没有负过伤(1)
  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系统阐述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我在军队那么多年没有负过伤,地下工作没有被捕过
  我们在上海做秘密工作,非常的艰苦,那是在吊起脑袋干革命。我们没照过相,连电影院也没去过。我在军队那么多年没有负过伤,地下工作没有被捕过,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但危险经过好几次,最大的危险有两次。
  ——邓小平的回忆
  邓小平和他的战友们回国了。出国时,少年邓小平从海路坐轮船前往法国,历时一个多月,一路上欣赏着大海,回国时,年轻的邓小平是从陆地走的,火车、汽车、骆驼、马匹,从1926年底到1927年2月,备尝了旅途艰辛,用邓小平的话说:这一路上,足足一个多月,连脸都没洗过一次。光骑骆驼走沙漠就整整走了8天8夜。
  这时正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高潮时期。邓小平受中国共产党的派遣回国,到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担任中山军事学校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并任该校中共组织的书记。关于这所中山军事学校情况,邓小平有这样一段回忆:
  “这个学校是当时担任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于右任办的,于当时属于国民党左派,这个学校的主要职务都是由党派人担任的。校长史可轩是党员(后牺牲),副校长是由苏联回国的李林同志(我们在法国就熟识,李后在中央苏区牺牲),我同时担任校党的书记。”
  邓小平和他的战友们是如何活动的呢?他的自述告诉我们:“学校经过短期筹备,很快办起来,学生不少是党团员,除了军事训练外,主要是政治教育,健全和发展党团等项工作。政治教育主要讲革命,公开讲马列主义,在西安,是一个红色的学校。这个学校在1928年成为陕西渭华暴动的基础。”
  从2月到西安到6月离开,短短4个月时间,邓小平等中共党员们做了大量工作。紧张的工作,不宽裕的生活,并没有使邓小平悲观,精神上反倒更乐观,他还记得当年敲史可轩的“竹杠”让他请客,吃牛肉泡馍。可见,那时大家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笔者曾于1991年在西安附近见到史可轩同志的坟墓,墓碑上的字是邓小平建议当时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给题写的,足见他不忘牺牲同志,重视友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7-13 08:53
  • 4
    粉丝
  • 7699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