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博弈生存:阐发博弈论思想的普及读本

摘要: 导言   《博弈生存》再版前言   人是行动的动物,因而是策略选择的动物。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无时不体现出人行为的策略选择性。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努力用自己的理性选择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生存目的。这也是研究多个 ...
文稿修改演播室


  这是一个双赢分配。
  这里所实现的“双赢”分配,其基础是:我们假定了他们对不同的物品的估价“差别较大”,或者说

不同物品在不同的人那里其“效用”是不同的。为了分析这里的分配是双赢的结果,我们设定他们对每件

物品进行打分,假定满分为100分,安娜和汤姆分别将这100分分配给不同的物品。见表4-2:
  表4-2
  排序安娜汤姆1冰箱28电脑302缝纫机22烟斗253自行车20书桌204书桌15自行车155电脑10冰箱56烟斗5

缝纫机5
  这样,安娜总共得到了70分,而汤姆得到了75分。两人分配得到的结果大大超过了50分。 勃拉姆兹

在《双赢解》一书中还提出了分配的“无嫉妒原则”。这里,安娜的所得为70分,汤姆的所得为75分。安

娜嫉妒汤姆,认为他的所得超过自己。勃拉姆兹提出,可以让汤姆补给安娜2.5分值的东西,这样,安娜

的心理就平衡了。此时双方都不会产生嫉妒心理。如此看来,这样的分配确实是双赢的。
  在上述的分配中,我们假定了安娜和汤姆对不同物品的估价或者排序是不同的。如果他们的估价差不

多,情形又将如何?
  假定安娜和汤姆对不同物品估价后进行的排序为表4-3。与前面一样,同样是安娜先选择,然后是汤

姆,接着是安娜……
  在这样的选择中,如果每个人进行的选择是诚实的,即每个人进行选择时,都是从剩下的物品中选择

自己认为价值最高的物品,那么结果是:安娜选择了冰箱、自行车和缝纫机;而汤姆选择了电脑、烟斗和

书桌。
  表4-3 诚实的选择
  排序安娜汤姆1冰箱电脑2电脑烟斗3自行车书桌4书桌自行车5缝纫机冰箱6烟斗缝纫机
  在这个分配中,安娜获得了她认为的价值“第一”,“第三”和“第四”的物品,而汤姆获得了他认

为价值“第一”、“第二”和“第六”的物品。
  这样的分配对双方来说,虽然不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双方应该对这个分配结果感到满意的。
  在这个例子中,聪明的读者会想到:安娜第一次不选择冰箱,而先选择电脑,情形会怎样呢?即:安

娜的选择是策略性的,而不是诚实的。因为,安娜知道在汤姆那里电脑排第一,而冰箱排倒数第二。安娜

第一次选择了电脑,轮到汤姆选择时,汤姆不会选择冰箱,而选择了烟斗。结果见表4-4。
  在表4-4中,安娜得到了她认为的最值钱的前三位东西。汤姆得到了他认为的第二、第三及第六位价

值的物品。
  表4-4 策略选择
  排序安娜汤姆1冰箱电脑2电脑烟斗3自行车书桌4书桌自行车5缝纫机冰箱6烟斗缝纫机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汤姆对自己的分配所得的结果不满意,他同样可以采取策略行为。当他看到安娜

采取策略性行为而选择了电脑时,论到他选择时,他先选择冰箱!尽管冰箱在他看来价值最低,但他知道

冰箱在安娜那里价值最高,当他选择了冰箱后,他可以用它与安娜交换电脑!这样一来,情形就较复杂。

读者不妨自己分析此时的结果。
  如果双方对物品的估价一样,此时的分配便无法做到双赢了。这样的分配问题演变成一个“常和博弈

”:双方所得之和为一个常数,一方如果分配所得多了,另外一方的所得便少了。我们这里不对这个问题

进行探讨。
  有意思的是,勃拉姆兹教授认为,他的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解决南沙群岛争端问题。勃拉姆兹首先将南

沙争端各方分成两方:以中国(包括中国台湾)为一方,以声称拥有主权的东盟四国(越南、菲律宾、马

来西亚、文莱)为一方。然后将超过230个小岛和暗礁分成“南部”、“西南部”、“中南部”、“东部

”和“中北部”五部分,让双方就“政治利益”、“军事重要性”和“经济利益”给出分值,然后进行分

配,这样可以实现双赢。本人在纽约大学做访问学者时,他问:“你看这个方法能够解决南沙争端吗?”

我说:“不可能!” 他问: “为什么?”我说:“每个国家都希望得到更多!”他说:“只要各方理性

地坐下来谈,这便是一个双赢的分配方案。” 对勃拉姆兹的解决有兴趣的读者请参见勃拉姆兹1999年出

版的《双赢解》(The WinWin Solution)。


  信息、言语与行动

  知识与博弈

  对一博弈来说,肯定存在着某些公共知识,均衡的产生依赖于这些公共知识的条件,只不过不同博弈

的公共知识是不同的。如:“参与者是理性的”是公共知识,“博弈结构或支付函数”是公共知识。
  新的公共知识的出现会使原来的均衡打破,而形成新的均衡,如“村庄里的大屠杀”中的“至少有一

个男人是不忠的”,“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没有穿衣服”,成为公共知识
  后,原来的均衡便打破了。
  然而在一博弈中,公共知识不是参与者知道的惟一知识,也就是说,对参与者来说,存在着非公共知

识。即:有些知识不是公共知识。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知识,博弈双方知道,但不知道对方知道不知道,当然也不知道对方是否

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最明显的例子是小孩说出真相之前每个人都知道“皇帝没有穿衣服”。这时也形成

均衡。
  第二种情况是,有些知识是博弈的一方知道的,而另外一方不知道,即一方拥有的知识多一些,而另

外一方拥有的知识少一些。现在的问题是,拥有知识多的一方更有利还是拥有知识少的一方有利?
  惯常的想法是知识越多越好,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假定同一种商品只有两个商家生产,它们构成寡头垄断。
  商家博弈它们之间面对同一个市场,它们要决定生产多少。有很多经济学家在研究这个问题,而且有

很多模型,如库若模型、斯坦伯格模型,等等。这个问题是西方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
  我们这里不用模型来分析(有兴趣的读者可找有关文献),只是定性地给予解释。
  在双方互相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每个商家力图调整自己的产量以使得自己的利润最大,在调整的过

程中我们会发现对方也在调整,当对方调整时自己还得调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理性的厂商会这样

想:我何不预测对方在我调整时将得出的产量?双方都这样想,这就是博弈过程。或者碰巧猜测对了对方

的产量,或者真的了解了在自己产量给定的情况下对方的最优产量。这时,纳什均衡产量就达到了。这时

双方对对方的支付结构都不了解。这里,“无知”是对称的。
  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假定一方通过某种方法了解到对方的调整策略,这个方法或者是从调整中得来的,

或者通过商业间谍获悉的,或者两种并用。此时,我们可以说,知识是非对称的,一方比另外一方拥有更

多的知识。拥有更多的知识将处于有利的局面:它因为准确预测对方的产量而可以确定使自己利润最大的

产量。这也可以解释企业为什么尽量获取对方内部的信息,而尽量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内部的信息。这也就

是商业间谍存在的原因。由此可见,商战的双方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对方的技术机密,企业产量与利润、成

本之间的关系均是战略决策的决定因素。商业间谍侦查和反侦查是商场上竞争的手段,它决定着商战的成

功。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7-13 09:02
  • 4
    粉丝
  • 4318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