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从“唐诗新闻”挖掘新闻写作“短实新”宝藏

摘要: 摘 要: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 ...
文稿修改演播室
   摘 要: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关键词:唐诗;新闻;“短实新”的典范
    新闻与文学看似对立的两极,因为新闻以真实为本,文学以虚构为基。然而,就反映社会现实的本质真实来说,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literature in a hurry)”,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news that stays news)”。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1],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一、唐诗“新闻”的范本——《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2]。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从“车辚辚,马萧萧”到“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以栩栩如生的诗句,展现了一个人哭马嘶、肝肠寸断的凄惨送别图景,触目惊心,震人心弦。紧接着,通过“道旁过者”即诗人提问,引出“诗眼”或“新闻主题”——“行人但云点行频”,即统治者穷兵黩武、频繁征兵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至此,以历历如在目前的现场描写引入的“导语”完成。
    从“或从十五北防河”起,诗人引用了“行人”的话提供了一个“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鲜活典型案例,有力地阐述印证了导语。接着诗人从眼前的场景荡开,将自己在各地的所见所闻,浓缩在“边庭流血成海水”到“被驱不异犬与鸡”八句中,实现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飞跃,拓展深化了主题。再下来,诗人又回到现场,引用“役夫”的话,说出“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的无奈和愤懑。紧接着,诗人又跳出眼前情景,发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千古喟叹,最后用鬼哭白骨、天阴雨湿的阴森惨淡画面结束全篇。
    综上,在这首现实主义杰作中,诗人有如一位出色的“记者”,亲临现场,细致观察,深入采访,撷取典型案例、细节和引语,融入宏大的时代背景,辅以类“倒金字塔”式的谋篇布局,最终成就了这一“常新的新闻”。
二、针砭时弊、忧国忧民——唐诗“新闻”的主旋律
    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读万卷书”,更“行万里路”。他们深入民间,了解民生疾苦,同情百姓,嫉恶如仇,针砭暴政、乱政、苛政、腐政,矛头所向,直至宫廷皇家。
    风雅比兴、针砭时弊一直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主旋律之一。他自述“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1]”唐宪宗元和三年至四年间,江南等地大旱,白居易上疏请求“减免租税”获准,唐宪宗还下了罪己诏。诗人没有居功自赏,也没有歌颂“皇恩浩荡”,因为他发现,尽管“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但为了政绩,“长史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直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时,才传达免除租税诏令,让百姓“虚受吾君蠲免恩”。在《杜陵叟》中,诗人通过“岁种薄田一顷余”的杜陵叟的经历,揭露了皇帝和地方官员合演的“蠲而不免”的“双簧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唐朝许多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为己任,以诗人的敏感洞察现实,留下许多名篇佳作,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天宝十四载十月,“骊山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杜甫途经骊山,在歌舞升平中看到了社会大动乱的端倪,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疾呼和“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辍”的感慨。可惜,唐玄宗听不到“杜陵布衣”用“葵霍倾太阳”之心写成的这份“调研报告”或“深度报道”。十一月,安禄山举兵造反,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从此衰落。千百年后,俞平伯评价说,“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不能不为人所叹服。[3]”
    以议论入诗,是杜诗的一大特点。 “自比稷与契”的诗人关心国事,感时议政,留下不少堪称“时评”的佳作。如嘲讽朝廷将帅无能、边患难除的《诸将五首》之二:“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首联引述前贤“韩公”大败突厥伟业,颔联以“诸将”屡屡借助回纥骑兵作对比,接下来点出借助回纥骑兵的危害,最后直斥“诸将”无能却坐享升平。全篇环环相扣,鞭辟入里。
三、唐诗“新闻”的写作借鉴
    “辞达而已矣。[4]”新闻在写作上,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准确表达、传达、通达新闻主旨。唐诗“新闻”千百年脍炙人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写作技巧炉火纯青,曲尽其妙,值得当代新闻工作者借鉴。

12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8-26 09:08
  • 4
    粉丝
  • 535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