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读《留侯论》

摘要: 我之所以爱读《留侯论》,是把它当作“制怒”的良方。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不平事,每当怒而拍案,脑际倏地闪过:“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不免自愧意气用 ...
文稿修改演播室
      我之所以爱读《留侯论》,是把它当作“制怒”的良方。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不平事,每当怒而拍案,脑际倏地闪过:“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不免自愧意气用事,暗暗感叹:此不足为勇也,我不如子房——当然也不如子瞻!
 北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年仅19周岁的苏轼进京应试,以《刑赏忠厚之至论》获主考官欧阳修激赏,本可稳拿“状元”,但欧阳修误以为这份最佳试卷是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判了个第二名“榜眼”,阴错阳差,委屈了苏子瞻。五年后,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又写下了千古名篇《留侯论》。
      留侯者,汉初名臣张良也,字子房,出生在故韩国五朝元老之家,矢志抗秦,为打下汉室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到论功行赏时,他却谢绝了三万户侯的尊荣,只希望在小小的留县过退休生活,刘邦接受了他的请求,封他为留侯。
      当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张良访得一位力士,认为可付重托,便铸铁为椎,重一百二十斤,趁始皇东巡之际,让那位力士潜伏道旁,等始皇车队驶过,力士借风沙掩护,奋力抛出铁椎!岂知秦始皇狡猾得很,他乘坐的那辆金根车,有八十一辆副车作掩护,使刺客难以辨明目标,力士手中的铁椎虽然厉害,却误中了副车,竟未伤始皇一根毫毛!这是一次失败的行刺,但也是张良在政治舞台上的第一次出场,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对于这次冒险行动,东坡先生显然是不赞成的,“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这样的暗杀有多大的成功几率?拿生命去冒险,拿日后可能取得的巨大成功作赌注,值得吗?他甚至说:“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这样的说法,放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当然是典型的“活命哲学”,要饱受批判的。有趣的是,革命导师列宁也曾说过类似的话:遇到强盗,把钱都给他。列宁想必没有读过《留侯论》,但与东坡的思想却有相通之处:生命可贵,死在区区蟊贼手里太不值得了。东坡认为,“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你有你的使命,做刺客、当亡命徒实在是太可惜了,而在行刺失败后的全国大搜捕中得以保全性命,也纯属侥幸,“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由此,便引出了又一段著名的故事。
      据太史公《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行刺未果,避居于下邳,一日闲游于沂水桥头,遇见了他后来终生不忘的恩师黄石公即圯上老人。当时并不相识。老人故意把鞋子扔在桥下,谓张良:“孺子,下取履!”张良很吃惊,世上竟然有如此无礼的人,甚至想上前揍他一顿,只是看在他一把年纪的分儿上,才强压怒火,到桥下为他取鞋子。老人又命令他:“履我!”此时张良已取履在手,忍怒“长跪履之”,老人欣然受之,含笑而去。张良大惊,直到这时才悟出点儿什么,望着老人远去。老人走后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并约定:“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张良跪地应诺。五天后,天明时分,张良如约赴会,却见老人已经先到了,朝他怒喝:“与老人期,后,何也?”转身离去,说:“后五日早会。”又过了五天,张良不待天明,闻鸡而起,匆匆前往,不料又落在了老人后头,再次受到老人怒责:“后,何也?”命他:“后五日得早来。”又是五天过去,已经是第十五天了,张良不等夜半就早早地赶去,终于抢在了老人前头。老人来了,满意地说:“当如是。”于是赠给张良一部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也。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也。”交代完毕,飘然而去,从此与张良不复见。他赠给张良的书,乃《太公兵法》,张良时时攻读,从中汲取智慧和韬略,        后来成为杰出的战略家,正如汉高祖刘邦所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从圯上老人赠《太公兵法》算起,十三年后,张良随刘邦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一块黄石,当年老人的预言都应验了。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精怪)。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也。”显然,对于这般神神秘秘的怪事,连司马迁这样的智者也看不透,敬畏与质疑并存。而东坡先生却说:“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一语道破真相,圯上老人不是鬼神,不是精怪,而是有志于灭秦的“隐君子”,对张良惜其才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意以神秘兮兮的手段来考验、指点他,“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东坡解构了神话,给予科学的解释,“其事甚怪”的历史记载就顺理成章了。“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张良遇圯上老人的故事,主旨在一个“忍”字。东坡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圯上老人刻意考验张良的,就是一个“忍”字;东坡先生着意赞赏张良的,也是一个“忍”字,“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如果圯上老人面对的不是张良,而是别的什么人,可能以后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了。但张良毕竟是张良:“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留侯论》通篇说一个“忍”字,以此概括张良的一生,并以郑伯、勾践之“忍”证之。“忍”,是“古之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天下大勇者”智慧的精髓。他甚至把楚汉相争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也归结为这个“忍”字:“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胜败 “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而这个“忍”字,并非出自刘邦本性,乃“子房教之也”。
 成就大汉江山的首功归于张良,“非子房其谁全之?”
     司马迁作《史记•留侯世家》之时,猜测张良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英雄状,及至在采访中见到了张良画像,却“状貌如妇人好女”,这很让习惯于把英雄豪杰概念化、脸谱化的人们感到意外,司马迁似乎也为张良没有“魁梧奇伟”的相貌而有些失望,遂用“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来打圆场。其实,英雄豪杰本没有一定的模式。张良体弱多病,虽功高盖世,却只是“运筹策帷帐中”,未曾冲锋陷阵、攻城略地,不同于韩信、樊哙、周勃之流的武夫。此人外柔内刚、绵里藏针,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多次在关键时刻为刘邦作出正确决策,天下大定后又功成引退,避免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真大智者也。张子房,一位“状貌如妇人好女”的奇男子,一位兼具阳刚阴柔之美的伟丈夫。东坡先生说得好:“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这不正是张子房之所以是张子房吗? 
     《留侯论》寄托了苏轼对张良的深刻理解和由衷景仰,他多么希望自己也能为国家建功立业。“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不是为“封侯”,而是要体现自我价值。可是,纵观苏轼的一生,却是在权臣的无尽倾轧和朝廷的不断贬谪之中度过的。尽管如此,他仍然始终保持着豪放旷达的诗人本色,放眼“大江东去”“天涯何处无芳草”“一蓑烟雨任平生”!人非木石,岂能无情,我想,东坡先生也会有不平、不快甚至愤怒的时候,但当他想到留侯张良的“忍”,以至于“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就释然了。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的《留侯论》并非写于历尽沧桑的老迈岁月,而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时代,以后的大风大浪、艰难坎坷都还未及出现,东坡先生——那时候也还没有“东坡”这个雅号,子瞻先生竟然似过来人,洞察世事,品评人物,如同一位历史老人,为后生孺子指点迷津,你道奇也不奇!“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此其所以为子瞻欤?
(作者系当代著名作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4-9-14 08:26
  • 4
    粉丝
  • 568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