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鲁迅怎样把生活素材变成文学作品

摘要: 鲁迅先生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 ...
文稿修改演播室


《阿Q正传》分九章,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每周刊登一章,署名巴人。当初一般人不知道这是鲁迅先生写的。还只登载到约一半的时候,就有人在上海发表文字,说是阿Q虽然不一定真有这个人,可是到处有着阿Q,每个人的身上都多少有点阿Q气味。这自然是指当时的情形。由此可见阿Q这个典型概括得广了。当这小说一章一章陆续发表的时候,北京有许多人都栗栗危惧,恐怕以后要骂到自己头上。鲁迅先生是故意写得确不定是在指谁的。他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上说:“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太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并非我怕得罪人,目的是在消灭各种无聊的副作用,使作品的力量较能集中,发挥得更强烈。果戈理作《巡按使》(《钦差大臣》),使演员直接对看客道:‘你们在笑自己!’……我的方法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且介亭杂文》)由此可见典型作用的大和鲁迅先生用意的深了。

 

鲁迅先生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上说:“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自己还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够写出一个现代的我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集外集》)他是在这样尽量忠实于客观现实的反映,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写的。他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阿Q的影象,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华盖集续编》)

 

记得在北京,鲁迅先生和我们闲谈,尤其是在一道走走、边玩边谈的时候,常常忽然指出一件事情来说:“这可以写!”所指的事情,大多是具有反帝反封建意义的。现在我们可以明白,鲁迅先生创作,在有了要发表的意思以后,便时常注意找寻最适当于体现它的事迹。“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自然,他“要发表的意思”,可能是由闻见到的事情引起来的。鲁迅先生并不依样画葫芦地给事实做记录员,而是利用事实来表达他的意思。即使有了相当的事实,也总是环绕着主题思想多方加以“变化”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呐喊》中的《故乡》是个很好的例子。

 

在《故乡》上写的大概是实在的情况,路上的景物,风俗习惯和人情,在我都是熟悉的。这好像是一篇回乡迎接母亲、搬家北上的记事文。可是《故乡》,到了一年以后才写,很明显,鲁迅先生只是把这事实用作背景,是另有意思要表达的,主要的是反映由于帝国主义不断侵略,在地主阶级的加紧剥削下农村破产的情况,和表示对于新社会的希望。生动活泼的闰土,变成木偶人的样子,是被剥削、压迫和愚弄的结果。围绕着主题,把事实改造,像回到故乡的时候,《鲁迅日记》上明明这样写着:“四日,雨,上午渡钱江,乘越安轮,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191912月)《故乡》上却这样写:“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这样,为的是接着要写这些话:“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借以加强悲凉的气氛。这种景象,别的时候、别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只是变化、移用就是了,所以仍然是有真实感的。又如《故乡》中一开头就说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其实鲁迅先生从1898年离开绍兴去南京,到1919年回到绍兴迎接母亲,20年间,曾经为着结婚和给母亲做寿等,回家在五次以上,还在绍兴教书、做校长一年。在1900年从南京回家时写过《别诸弟》诗,其中有“还家未久又离家”的句子。(《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实在,如果把这些情况啰啰嗦嗦地写出来,那固然是多余的;要是缩短年限,对于语意,也会减杀气势。其余像这次在家的日子和同闰土会见的日期等,都和日记不一样,也都改造得更适合于表达主题思想和加强气氛的。记得我在中等学校读书时,有位先生给我们讲解古文,常说“作意要紧,不要粘于事实”。鲁迅先生往往把事实加以改造,也是继承这种作法的罢。

 

用典型写成文艺作品,经过酝酿,自然要多花些时间。后来斗争越来越尖锐,鲁迅先生不再写小说,专写杂文,一半就是为着快。可是酝酿的时间不一定要长,《阿Q正传》要隔几年才写成功,也因为当时鲁迅先生除做行政工作以外还教书,是够忙的。作家可以一面写作,一面酝酿另一个题材,可以同时酝酿几篇作品。鲁迅先生在写作《彷徨》时,进度快慢相差很大,前半本写了一年半,后半本不过20天就写成功。像《伤逝》这样长的小说,四天工夫就写好了。

 

阅读指要

 

鲁迅怎样把生活素材变成文学作品?这篇文章用许多例子作了说明。其实,本文中引用的鲁迅说的一段话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鲁迅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可见,第一,鲁迅作品取材于生活;第二,不是照搬生活,而是加以改造;第三,所写材料足以表达自己意思。这就是平时大家所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把生活素材变成文学作品的过程,是提炼、熔铸生活的过程。你在作文时,是怎样处理生活素材的?鲁迅的创作经验对你有什么启发?

1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局长病了下一篇:题材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4-9-19 23:24
  • 4
    粉丝
  • 445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