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写作的基本功──写生

摘要: 写生要从工笔入手。工笔一词也是从绘画上借来的。用工整细致的笔法来描绘物象叫工笔。工笔和写意相对。工笔把描摹的对象,纤微毕具地再现出来,写意则着重简练地勾勒出对象的神态。有人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工笔往往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写生要从工笔入手。

 

工笔一词也是从绘画上借来的。用工整细致的笔法来描绘物象叫工笔。工笔和写意相对。工笔把描摹的对象,纤微毕具地再现出来,写意则着重简练地勾勒出对象的神态。有人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工笔往往只能“形似”,而写意则能“神似”。这是一种误解。工笔未必不能“神似”,而写意也未必皆能“神似”。就学习说,“形似”是“神似”的基础,工笔是写意的基础。基础没有打好,工笔没有学好,“形似”尚且不能,却要随笔写意,矜为“神似”,那是狂妄。

 

我们读齐白石的画,看到几笔就是一个活蹦乱跳的虾,用浓墨点上两点,就成了虾的闪闪有光的眼睛。可是,这几笔是怎么练出来的?画家的锐敏观察,画家早年的勤学苦练,几十年的功夫才练出这么得心应手的笔墨。我们读徐悲鸿的画,不仅要看到他几笔挥出的奔腾的骏马,还要看到他那许许多多的写生,速写和素描。

 

学写文章也得从工笔这个基础入手,不要好高鹜远,瞧不起一笔一笔的细小功夫。没有工笔做基础,一切写作的企图都不过是空中楼阁。写意的意是从工笔练出来的,神似的神只有从形似的形中才能显现。离开了工笔,写意从何而来?离开了形,神又寄托何处?一定得一笔一笔地从描摹物象的硬功夫入手。

 

一件事物,它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厚薄,色调,它处在一定的空间位置,描绘它的那一刹那总是处在某个一定的时间,把这些都写得一清二楚,就是写作上的工笔写生。

 

若干事物,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或并列,或先后,或为宾主,或为首尾,或为因果,或为条件,而其推移发展,又有一定的步骤和过程。把这些都写得一清二楚,就是写作上的工笔写生。

 

比方说,写事物的空间位置,甲在乙的前面,乙在丙的左方,乙的右后侧还有个丁……把这些都写清楚,写完之后,让人读了如亲见其物。又比方说,写事物的时间推移,甲发生了不久,乙就发生了,而乙在发生之前已经呈现出萌芽状态,甲呢,早先却是由丙变来的……把这些都写清楚,写完之后,让人读了如历其事。要做到“如见其物”“如历其事”,是不容易的,这就是需要勤学苦练,练好基本功。

 

请读举来作例的文章:老舍《龙须沟》第一幕的景。

 

龙须沟的一个典型小杂院。院子不大,只有四间东倒西歪的破土房。门窗全是东拼西凑而成的,一块是古老的花格窗,一块又是洋式,再一块也许是日本式,上边有的糊着破碎不堪的发了黄的窗纸,有的干脆用破木板或碎席子掩住,即或偶然有一两块小小的玻璃,也已经被尘埃、烟和风沙等等熏渍得不透明了。

 

台右,北屋是王家,门口摆着水缸和几个破木箱,一张半方桌放在从云缝里射出来的阳光下,上边晒着一个大包袱,半方桌旁边是一个焊活和做饭兼用的小煤球炉子。

 

台上,东房,右边一间是丁家,屋顶上因为漏雨盖着半条破苇席,用破砖压着,绳子拴着,檐下挂着一条废旧的车胎;门口挂着一条破红布门帘;门前除了一个大火炉和几件破碎的三轮车零件外,几乎是一无所有。左边一家是程家,门上挂着一条下半截已经脱落的破旧竹帘;窗子上糊着许多香烟片;门前有一棵发育不全的小枣树;借着枣树搭起一个小小的喇叭花架子;架子底下,靠左上角,是用泥砌成的一座柴灶。

 

台左,上,柴灶的后边,是塌倒了半截的院墙墙角;从这里望出去,可以看见远处的房子,稀稀落落的电线杆子,和一片密云弥漫的阴沉天空。中间,是这个小杂院的大门楼,又低又窄,出进的人都得低头。大门外是一条狭窄的小巷。对面有一座古老破旧的但是很高大的房子,它的阴森的黑剪影,像个魔掌一般沉重地压在这个小杂院的头顶上;大房子的角落上高高悬着一块金字招牌──“当”。下,又是一段破墙。再下,是赵老头子所住的一间屋子,门关着,门前放着泥瓦匠所用的较大的工具;一张长凳;一口倒放着的破缸,缸后堆着垃圾和破砖头。程娘子的香烟摊子,出卖的茶叶和零星物品,就暂借这些地方晒着。

 

满院子横七竖八的绳子上,晒着各家的破衣服破被子。脚下全是湿泥,有的地方垫着炉灰,砖头,或者破木板。房子的墙根墙角全发了霉,生了绿苔。

 

天上的乌云并没有散开,在缓缓的移动着,所以太阳一阵射出来,一阵又收回去。

 

幕开时,门外买菜的和卖菜的讨价还价声。卖烧饼麻花儿的叫卖声逐渐远去。当铺的无线电收音机正放送着《三轮车上的小姐》。附近传来打铁声和风箱声。丁家的屋后,是铁作坊的天窗,红光一亮一亮地闪着。左方,传来打铁皮做洋铁壶和洋铁盆的声音,和大锯匠锯木头的声音。这些工作声一直在继续着,有时轻,有时重。

 

这段文章写的是龙须沟的一个小杂院。作者不怕它“杂”,而且正是要写出这个“杂”来。一眼看去,东拼西凑,破破烂烂,先写上这个总的印象,这是第一段。然后打右边写起,写北屋王家,挨过来写东房,先写丁家,再写程家;再过来写这个小杂院的大门,写南屋赵老头家。写大门的时候,捎带着写门外的小胡同,写高大的当铺。这些人家都各有特色:王大妈是焊镜框的,门口有个焊活做饭两用的小煤球炉子;丁家的丁四是个蹬三轮的,檐下挂着一条废旧的车胎;程家娘子是摆小摊的,她的香烟茶叶什么的借赵老头家的门口晒着;赵老头是个泥瓦匠,他门口放着泥瓦匠的工具。几家人家都写了,再写院子里,写了地,又写了天。写完这些形形色色,最后写声音。

 

读了这段文章,就仿佛置身于这个小杂院里,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脚下踩着的,头上顶着的,都能够感觉得到,实实在在,一点儿不含糊。这就是一幅好的工笔写生。

 


12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4-9-19 23:52
  • 4
    粉丝
  • 472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