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福州市历代名人家风家训集锦

摘要: 一、爱国篇(人物:林则徐、林宾日、梁章钜、梁天池、梁赞图、甘国宝、林觉民)7人  二、勤廉篇(人物:张伯行、王仁堪、萨镇冰、林鸿年)4人  三、革新篇(人物:严复、严倬云、沈葆桢、沈廷枫、陈岱孙、陈襄、 ...
文稿修改演播室


  23、严复呼吁废除科举,认为“科举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辛亥革命后,严复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其治学理念“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无论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无不深受严复思想的影响。

  24、严复为福州水部尚书庙题联:“入我门来,总须纳手扪心,细检生平黑籍;莫言神远,任汝穷奸极巧,难瞒头上青天。”(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62页)

  25、严复为福州水部尚书庙题联:“十万家饭美鱼香,惟神之赐;百余乡风清魔杖,为民所依。”(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63页)

  26、陈宝琛挽严复:游学最早,识几独先,坐看沧海横流,稗史剩归文苑传;卌载知交,经年小别,一恸故邱正首,遗书忍展鼓山诗。

  (二)【沈葆桢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沈葆桢(1820—1879)榜名振宗,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州市人,故居宫巷26号。清末重臣,谥文肃。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沈葆桢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付诸实践。沈葆桢有三个身份:一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二是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三是两江总督兼管台湾。一生两大贡献:开办船政,建设海军;开发台湾,建设台湾。对台湾近代史有重要影响,台南立塑像,台北市政府设沈葆桢厅。

  1、武林沈氏第三代沈大铨(字学圃)训诫子弟:“幕友无官之责,有官之权,易于为非,非根器深坚,鲜不为习俗所摇,尔曹努读书,勿学刑名钱谷之学。”(《福州世家》171页)

  2、沈廷枫(第四代)勉励沈葆桢说:“不要怕家里贫穷,我们要努力钻研经世致用之学。”

  3、沈葆桢(第五代)故居厅堂有“诗礼传家,文章华国”的对联,就是希望子孙后代都能饱读诗文,知书达礼,华文耀天下。

  4、沈葆桢家书:“忠厚非奢利,刻薄非俭也。”

  5、“诸事以俭为主,持家者尤须以身率之。”

  6、沈葆桢给儿子的信中多次谈到:“我欲汝读书者,非急汝功名,愿汝有数句圣贤言语往来胸中,不致坠入流俗恶习耳。”

  7、“四书五经不可暂离,纲鉴及先贤格言亦须时时留意,世风日下,再无数句圣贤语言在胸中,便成无所不至之小人,可惧也。”

  8、“读书不可间断,孝第为先,经史文次之。”“读书志在圣贤。”

  9、“经史外,世务不可不知,防海新论,布法战纪,是用世之学。”

  10、沈葆桢告诫子弟:“我所望于汝者,读书立品......无谓征逐,无谓之惊疑,无谓之命冀,无谓之悲愤。”(《福州世家》172页)

  11、沈葆桢说:“船政根本在于学堂”,“创始之意,不重在造,而重在学”,“海防根本,首在育人”。(《福州世家》172页)

  12、沈葆桢曾在奏折中写道:“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清史列传》)

  13、沈葆桢:“吾辈出而任事,国家是为,岂其为朋友私情耶?”整饬吏治:“绝贪腐”“杜私派”“重人才”。

  14、沈葆桢题船政衙门大堂联:“见小利则不成,去苟且自便之私,乃臻神妙;取诸人以为善,体宵旴勤求之意,敢惮艰难?”(《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56页)

  释义:不急功近利,不因小失大,不自私自利,不苟且过日,至善至美。汲取他人长处,身体力行,追求至善,不畏艰难。

  15、“诗书於我为麹蘖,嗜好与俗殊酸醎”。

  释义:诗书对于我如同食粮,嗜好世俗如同酸醎,表明志趣高远,不与俗同。

  16、沈葆桢劝导儿辈“做人要为大儒,做官要当循吏,研究学问要当名家,不单纯只是做好学问,写好文章,主要是为做人打下根基。”

  17、沈葆桢题郑成功祠联:“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映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福州古今楹联集粹》第4、356页)

  18、“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福州古今楹联集粹113页》

  19、沈葆桢题马尾船政衙门联:“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

  20、沈葆桢为马尾造船厂题写楹联:“以一篑为始基,自古天下无难事;致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

  21、沈葆桢为马尾天后宫题联:“视远惟明,知普度众生,全凭慧眼;思溺由已,愿永清四海,上慰婆心。”(《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31页)

  22、《留示儿孙》:“我除祖屋外无一亩一椽遗产,汝等须各自谋生。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沈葆桢语重心长地说:“我不能置产以贻害子孙,实不愿更留债累累。”

  23、沈葆桢1855年给妻子林普晴的家书:“自入蓬门,备尝艰苦,未审何日有以图报,则又感甚愧甚,惟是庭闱之恋人同此心。”(《三坊七巷》第11期35页)

  24、沈葆桢给夫人林普晴的信中说:“我目下无能接济,家中事全仗卿极力扶持。现在为景所迫,不能以求人为耻……十数年艰苦备尝,日甚一日。愚拙之人,诚知无以为报。”《福州历史勤廉人物之沈葆桢》

  25、沈葆桢挽夫人林普晴:“念此生何以酬君,幸死而有知,奉泉下翁姑,依然称意;论全福自应先我,顾事犹未了,看床前儿女,怎不伤心。”

  26、沈葆桢于江西巡抚任上“丁忧归家,不名一钱。开‘一笑来’裱褙肆于宫巷老屋之西,写字度日。自订润格:写对联兼裱褙,钱四百枚;写团扇小楷,每柄四百枚;行书二百枚。无论何人,皆用单款,书姓名三字。”

  27、沈葆桢写信劝导儿辈“勇猛精进,尤须以身作则。”“办事要学古人卧薪尝胆,聚精会神。”“汝辈患不为韩、范耳,岂有韩、范而苦无用武之地者!”要儿子学习韩信、范蠡刻苦耐劳,建立功业。

  28、沈葆桢曾写信对儿子说:“勤俭必不可忘。我貂褂霉烂,尚不敢另做,亦无白锋毛外褂,官亲、家人皆以为耻。无论在江西及京中旧债未清,力所不及,即稍从容。我等省一件衣服,即可救人无数性命。”

  释义:沈葆桢生活俭朴,衣服破旧也不敢做新的,没有像样的衣服,外人都觉得寒酸,家中还有旧债尚未还清。他教导儿子说:我们能够节省一件衣服的钱,就可以用于资助他人,甚至救人生命。

  29、“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沈葆桢常以这副楹联律己并教诲子孙。

  30、沈葆桢自奉极俭,居常衣食,大布鲑菜而已。廉俸所入,随手散给族戚辄尽。整顿吏治,保惠民生。

  31、沈葆桢常对僚属和子女说:“君子的操行,应当以不贪为主,那么一切就简单和易于保持自己的气节了。以我的见解,从前那些为官的人,都是因为贪婪无止境,在大是大非的决定之间,放纵自己而犯严重错误,并且连自己都意识不到应当悬崖勒马。这样的人却是大有人在。” 《福州历史勤廉人物之沈葆桢》

  32、 顾云著《沈文肃公传》:“……领封疆十数载,无一椽一亩之殖。夏日,所治事宜,木榻、布帐、竹枕簟、一蕉扇、一几、官文书数十百束,印泥一、砚一、笔墨一已矣。有最幼女,婿来亲迎,簪珥之属弗具,假之幕缭子。所衣率絮袍、布衩服,近世未有也。”《福州历史勤廉人物之沈葆桢》

  33、沈葆桢遗嘱:“我生平荡检逾闲之事,不胜枚举,居官尤多不堪自问者,死后切勿谋以乡贤、名宦上请,增泉下内愧,违者非我子孙;我无善行可纪,身后如行状、年谱、墓志铭、神道碑之类,切勿举办,多一谀词,即多一惭色也; 我安于固陋,而无著作之志,身后不得将我疏稿及其他文字妄付传刻,以贻口实;汝等或方为秀才或并未为秀才,丧我葬我,需按照秀才所以丧父葬父者,乃谓之称,亦养志之一端也。” 《福州历史勤廉人物之沈葆桢》

  (三)【经济学家:陈岱孙】

  人物简介:陈岱孙(1900-1997年)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原名陈总。福建福州人,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建闽侯县螺州陈氏书香门弟,曾祖陈承裘,伯祖父陈宝琛。蒋介石曾邀请他出任财政部长及去台湾,陈岱孙均未答应。解放后任全国政协第二至八届委员,六、七届常委。曾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顾问、《经济科学》杂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等。

  1、“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广大,然后层层堆建上去,将来总有合尖之一日,学经济学欲求专门深造,亦应先奠广基。”

  2、陈岱孙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执教长达70年。他送给毕业生两句话:"学无止境、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用在奉献"。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三坊七巷》总第10期43页)

  (四)【“海滨四先生”】

  北宋(1012-1092年),陈襄、周希孟、陈烈、郑穆提倡儒学,被称为“海滨四先生”,奠定“闽学”基础。《八闽理学源流》:““陈襄(古灵)、陈烈(季慈)、周希孟(公辟)、郑穆(宏中)称海滨四先生,继述孔孟正传,开道学之始。”创“古灵四先生学派”,“以兴学养士为先务,以明经驾行为首选”。朱熹在《三朝名臣言行录》中说“四人者,气古行高,磨砻镌切,相期以天下之重为己任。……闽中士人宗之”。“海滨四先生”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在闽中首倡理学,名闻天下。南宋景定五年(1264),福州百姓在乌石山上,为“海滨四先生”建造专祠奉祀,春秋两祭。

  1、陈襄任浙江仙居县令作《劝学文》:“夫人之为善,莫善于读书、为学。学然后知礼义孝弟之教。故一子为学,则父母有养;弟为学,则兄妹有爱;一家为学,则宗族和睦;一乡为学,则闾里康宁;一邑为学,则风俗美厚,虽有恶人,将变而善矣。”(《三坊七巷》第12期76页)

  2、“莅官所至,必务兴学”。“以兴养士为先务,以明经笃行为首选。” “文书教谕乡民,令遣子弟入学。”

  3、“好学以尽心,诚心以尽物,推物以尽理,明理以尽性,和性以尽神。” 陈襄认为,诚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天地万物的主宰,人生的最高境界,进入至诚境界,则为圣人。(《三坊七巷》第12期74页)

  4、陈襄《劝谕文》:“为吾民者,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夫妇有恩、男女有别、子弟有学、乡闾有礼;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嫁娶死丧、邻保相助;毋惰农业,毋作盗贼,毋学赌博,毋好争讼;毋以恶凌善,毋以富骄贫;行者逊路;耕者让畔,斑白者不负载于道路,则为礼义之俗矣。”(《福州世家》8页)

  5、朱熹:“古灵先生陈公劝谕:为吾民者,父义(能正其家),兄友(能养其弟),弟敬(能敬其兄),子孝(能事父母),夫妇有恩(贫穷相守为恩。若弃妻不养,夫丧改嫁,皆是无恩也),男女有别(男有妇,女有夫,分别不乱),子弟有学(能知礼义廉耻),乡间有礼(岁时寒暄,皆以恩意,往来燕饮,序老少坐立拜起),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借贷财谷)。”(源自《联话福州》333页)

  人物简介:陈襄(1017—1080年),字述古,北宋理学家、“海滨四先生”之首,故居塔巷。官至刑部郎中,深得宋神宗皇帝赏识。任杭州太守时与苏轼结为忘年交。陈襄向朝廷举荐30多位名士,因善于辨人识才名躁天下。

  6、郑穆(1018—1092年),字闳中,侯官人,生于书香之家。有“海滨四先生”之称。《宋史》记载:郑穆“性醇谨好学,读书至忘栉沐,进退容止必以礼,门生数千”。《续资治通鉴》:“给事中郑穆,馆阁耆儒,操守纯正”。文儒坊原名山阴巷,巷内多读书人,因郑穆居住巷内,改为文儒,沿用至今。(《三坊七巷》第14期42页)

  (资料)郑穆进士及第,授寿安簿。后召为国子监直讲,寻编集贤馆书籍。熙宁三年(1069),召为岐王、嘉王侍讲。凡居馆阁三十年,在王邸一纪,非公事不赴执政之门。讲经至可以劝戒之处,则反复讲诵,深受二王礼敬。后以朝散大夫知越州。先是鉴湖旱干,百姓开为良田,绵延百里,官府籍而税之。寻又连年泛滥,民欠官税达万,穆奏请免之。元初,召为国子祭酒。他以天下为己任,践履笃行。手不释卷,传道授业,门人数千。每坐讲席,寒暑无间,虽童子亦必朝服迎接,以礼相送,学者皆尊其德而服其教。元三年(1088年),杨王、荆王并请为讲官,以直集贤院充荆王府侍讲。荆王卒,太学诸生上书请之,有诏任祭酒。致仕时,太学诸生数千人上状,请宰相挽留,不准。离京之日,公卿大夫各为赠诗送行,太学诸生空学集东门之外,都城人观者如堵。陈襄评其谓“深造于道,心仁气正,勇于为义,文博而壮。”淳夫谓其“闳中其长者。元之盛,群贤咸在朝,居祭酒者,前推先生,后推颜复,皆真儒。”全祖望评“宋人溯导源之功,独不及四先生。”

  7、《容斋随笔》:“孔戣郑穆,唐孔戣在穆宗时为尚书左丞,上书去官,天子以为礼部尚书致仕,吏部侍郎韩愈奏疏曰:「戣为人守节清苦,议论正平,年纔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至到。”

  8、陈烈,字季慈,号季甫,侯官(今闽侯县南通镇陈厝村)人,故居郎官巷。性孝,14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居丧间他不饮水浆者五日,哀痛异常。曾对人说:“我今日纵得尊荣,父母不之见,何足为乐?”

  9、陈烈品行端正,动静皆依古礼,即使对待童仆亦如宾客。乡里人都尊敬他,每教训子女必以陈烈言行为楷模,凡民间办理婚、冠、丧、祭诸典,都要向他请教,博学如陈襄、刘彝等也都向他求教。其门下学生常常有数百人之多。

  10、陈烈讲究道德修养,亦重视读书静养工夫,朱熹很赞赏他的做法,《朱子语类》卷十一记载:“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览无遗。”

  11、陈烈一生清廉,任教授职时,凡乡里赠送,一律退回不受。家有余财,则以救济贫穷者。又传:州太守某(传是刘瑾)于正月十五夜,令民间点灯七盏,陈烈作大灯丈余,并在灯上书诗一首:“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太守见此诗,乃令罢灯。

  12、陈襄《怀友人陈烈》:“思君若节直艰难,四十穷经草野间。文为周衰能力救,礼遭秦祸欲重删。时无评说非杨墨,天与多才继孔颜。吾主聘贤方仄席,好将书币起东山。”(源自《联话福州》297页)

  13、周希孟(约1013年——1054年),字公辟,闽侯县南屿镇芝田村34号。少时熟读《五经》,精通《易》。周希孟曾任福州州学教授,弟子七百余人。著有《易义》、《诗义》、《春秋义》及文集行于世。周希孟居闽地讲道布学,宏扬经义,不但造福了乡梓,也惠及了其家族,子孙秉持其精神,自强不息,人才辈出。“父子孙曾世进士”。南屿蘭堂九十老学者陈子惠先生崇敬周希孟家族溢于言表,献匾缅怀:“父子孙曾世进士稽今鲜有,大夫学士一乡贤旷古其稀。”

  四、抗日志士篇

  (人物:张经、陈季良、曾以鼎、郑滋樨、萨师俊、王冷斋)

  (一)张经(1492-1555)福州洪塘乡人,字廷彝,号半洲。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任浙江嘉兴知县。嘉靖四年(1525年),入京任户部、吏部给事中。秉性刚直,不畏权贵,曾上疏劾罢纳贿的兵部尚书金献民、匿灾不报的河南巡抚潘埙,又请撤除锦衣卫及太监把持的东西两厂(专门侦察官民言行的特务机构)。嘉靖十六年(1537年),平定瑶族武装动乱,被提升为兵部左侍郎;后讨伐安南国相莫,进右都御史;平定思恩九土司,进兵部尚书,镇守如旧。后丁忧服阕。嘉靖三十二年起为南京户部尚书 ,后改兵部兼右都御史。1555年歼灭倭1980多人,却被严嵩党羽陷害致死,成为千古冤案。故居文儒坊尚书里,文儒坊曾一度名为尚书里。

  抗倭史迹: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江浙一带沿海倭寇横行,朝廷以张经任总督大臣、挂兵部尚书衔,统领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七省诸军,专办讨倭,便宜行事,抵御倭寇。时倭二万余人占据柘林、川沙,气焰嚣张。张经初到任时,因诸将位高气骄,不受调遣,与倭寇作战屡次受挫,世宗以张经出师无功,降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张经认为“贼狡且众,待永、保兵至夹攻,庶可万全”。张经命卢坚、俞大猷、汤克宽等率诸军,水陆并进,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初一日,张经在浙江嘉兴石塘湾、王江泾围剿倭寇获大捷,歼倭1980多人,为抗倭以来第一战功,史称这是东南倭患以来的最大胜利。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严嵩死党赵文华,以祈海为名,前来督军,荒唐地想以祭祀海神来却倭,张经不为所动。赵文华上疏诬告张经与浙江巡抚李天宠“糜饷殃民,畏贼失机”。为攘夺其功,竟在张经报捷之前秘密上疏,说王江泾大捷是他督师出战的结果。嘉靖皇帝大怒,下诏逮张、李下狱。随后王江泾捷报到了,嘉靖皇帝有疑询问奸相严嵩。严嵩竟将王江泾之战的功劳归于赵文华和胡宗宪。朝廷颠倒功罪,世宗听信诬告下诏逮捕张经。7月25日张经被逮至京,详细奏明进兵经过,请予免罪。世宗不容张经辩解,将其下狱论死。10月29日,降旨将张经、李天宠及敢于直言的兵部员外郎杨继圣,同日斩于西市。“京师震骇,谓国家一日杀三贤能臣,京城百姓为此集体罢市三天,天下咸称其冤。老皇帝死后,新皇帝登基。隆庆初年(1567~1568年),张经孙张懋爵上京诉冤,朝廷给张经平反,官复原职,赐祭葬,谥“襄愍”,子孙封荫。

  1、张经死前向皇帝荐言,我死后可能一时尚没有可接之帅,但低级将领中有个叫戚继光的,堪当抗倭大任,希望圣上在我死后能够启用他。后被朝廷采纳,戚继光率军在东南沿海取得抗倭大捷。

  2、张经祠堂联:“文武双全经略,东南第一战功。”(源自《联话福州》235页)

  3、张经墓在仓山洪塘,为大型明代石构龟甲墓。墓前旧有“东南战功第一”石碑。墓联:“襟期慷慨,志虑忠勤”。“堪恨阶前无铁相,张坟何异岳家坟”。

  4、张经著有《半洲诗集》传世。福州人民为纪念张经抗倭功绩,将其寓宅所在处改称“半洲街”,又在洪塘山麓建祠纪念。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7-8-17 08:35
  • 4
    粉丝
  • 4999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