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福州市历代名人家风家训集锦

摘要: 一、爱国篇(人物:林则徐、林宾日、梁章钜、梁天池、梁赞图、甘国宝、林觉民)7人  二、勤廉篇(人物:张伯行、王仁堪、萨镇冰、林鸿年)4人  三、革新篇(人物:严复、严倬云、沈葆桢、沈廷枫、陈岱孙、陈襄、 ...
文稿修改演播室


  9、何云说:爷爷对自己的影响十分深远。“早上,不能睡懒觉,生活起居须自理,要到爷爷房间请安,一起锻炼身体、读书看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0、抗战期间,福州沦陷,日军托人聘何振岱为顾问,他严词拒绝说,宁可饿死,也不奉事日寇。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拟嘉奖坚不附敌人士,福州市府将其列为第一人,但他婉言谢绝。

  11、霜天晓角.读《饮水词》:“相爱如身。相怜始是真。两两牵肠镌骨,算古也、不多人。愿心互亲。莫求人绝尘。只恐炉香窗月。些少分、是前因。”

  12、郑孝胥当了汉奸,何振岱原与他有交,但此时国情压倒私情,他深明大义,一怒之下,将所有与诸往来信札诗文付之一炬,以示划清界线。

  13、蒋介石六十岁生日,时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拟请何振岱代其作贺寿文章,送润笔费3000元。何振岱宁愿守贫,不愿奉承,坚辞不为。

  (七)【郁达夫名言、诗词】

  人物简介: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为新文化运动作出卓越贡献。1921年,他和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发表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震惊了国内文坛。1928年6月,郁达夫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主编《大众文艺》,参加各种抗日组织。1938年底赴新加坡开展海外宣传工作,主编《星洲日报》《华侨周报》副刊。1942年与一批进步文化界人士撤退到印尼苏门答腊岛。陈嘉庚曾对夏衍说:“达夫先生不仅掩护了我,还援救了许多被捕的侨领”。郁达夫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郭沫若说:郁达夫有光辉的特异人格。在他身上有鲁迅的韧性,闻一多的刚性,郁达夫的柔性,是文坛的三绝。郁达夫曾三次来闽,曾客居早题巷1号,光祿坊30号刘家大院。

  1、“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2、美与善有时可以一致,有时可以分家,惟既真且美的,则非善不成。

  3、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

  4、郁达夫为福州南台双杭的《华报》题诗:“闽人风雅赖扶持,劲节堪为弱者师。最是国亡家破后,对花溅泪岂成诗。”脍炙人口,有南宋诗人陆游之风。

  5、《满江红》:“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会稽耻,终须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郁达夫作于福州于山戚公祠)

  6、“草木风声势未安,孤舟惶恐再经滩。地名末旦埋踪易,楫指中流转道难。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7、郁达夫自题联:“直以慵疏遭物议;莫抛心力作词人。” “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公文写作百法例讲》。”释义:联语述怀言志,不以世俗所羁,独以求知自乐,表明作者旷达之怀。

  8、1937年12月,日军攻陷杭州、富阳后,郁达夫的七十多岁老母亲不愿做亡国奴,被迫绝食,除夕饿死于家乡的鹳山。噩耗传到福州已是1938年春初,国仇家恨,双锤齐下,郁达夫悲恸欲绝,即在刘家大院景屏轩设灵堂遥祭,并亲自书写一联:“无母何依;此仇必报”,悬挂于其母遗像旁。决心化悲痛为力量,投入更广泛的全国性抗日洪流中去。

  (八)【萨本栋学风、名言】

  人物简介:萨本栋(18世)(1902.7.4—1949.1),字亚栋,号仁杰,蒙古族,故居朱紫坊22号。1922年赴美留学,1928年回国,著名物理学家,1937年6月任国立厦门大学首任校长,艰苦办学,自强不息,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大批人才。

  1、萨本栋待人处事哲学:“比好人更好,比坏人更坏”。

  2、萨本栋的堂弟萨师煊曾写道:“他在厦门大学当了7年校长,除初去时带了一个亲戚当秘书外,没有再引用我们家里一个亲人。在招生上,他也是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我们家中有几个堂弟、妹多次投考厦门大学,因分数不够,照样未被录取。”萨本栋多次拒绝一些国民党高官子女的入学要求,并公开表示:“绝不能拿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交易”。

  3、1944年初,教育部邀请外国专家到厦大讲学,一趾高气扬的英国人说中国人不讲卫生,愚昧无知,科学文化落后,中国人被欺侮是活该。 萨本栋义正辞严地指出:你讲的情况,尽管有些是事实,这既是近代中国政府的不廉洁无能所导致,更是由于外国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人民头上造成的。

  4、萨本栋治校原则和处理各方面关系的信条:

  (1)自奉应俭约,工作应紧张,但不可伤及营养或害及卫生。

  (2)对于国魂所寄托事业,资助务必慷慨。

  (3)不应互相攻讦,做出为“亲者所痛,仇者所快”的事情。

  (4)在艰危中,须特别努力分内职务,务求无负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及政府将厦门大学收归国立之至意。

  (5)应先用客观的态度,观察并分析民众的痛苦,以作课余假中下乡训练民众的指南针;要记得衣食足而后知廉耻。

  (6)对于正在试做中,而成绩尚未表现的事业,千万不要大吹大擂。

  (7)举办一事,不要以首创者自诩;做完一事,不要以成功了自满,应牢记本校校训“止于至善”。

  (8)居于任何行政地位,应蹈规守法,切勿破坏行政系统。

  (9)到了一个新地方,要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再谋改革方法,不要自视太高,目空一切。

  (10)移入乡村,不当常说“这地真糟,什么东西都没有”;应时时想“此处尚好,还有不少人物”。

  (11)因负责做事而遭他人毁谤时,毋须灰心,要知道时髦的骂人艺术是“不骂不如自己者”。

  (12)对待诚恳的人,办法只应一个:就是同他一样诚恳;对待狠心的人却有两个办法:如果你能狠心,那么,不妨使用更狠的手段:如果你狠不下心,最好用诚恳的态度去感化他。

  (13)不要因为韩复榘而小看了我国抗战的军人;不要因为汤尔和而骂尽所有留日学生;不要因为郑孝胥而怀疑个个福建人;也不要因为傀儡戏演员中(注:指汉奸政权)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就自毁敌人视为眼中钉而方在萌芽中的我国高等教育。

  (14)青年可用理智来训导,不可用地位或势力来压迫。

  (15)学习教育的同学们,要知道教育家应有政治的头脑,但不可做政治的活动。

  (16)学习政治的同学们,将来上了政治舞台后,要善用教育原理与教育心理,但不得干涉教育行政。

  ……

  (20)要思想纪律化,最好去研究数理;要知道祖国的可爱,应当温习史地;语文不通顺的人,在学术界不会有地位;不动手做实验,休想控制大自然,以造福于国家及人群,这些是厘订本大学第一年课程的基本哲理,同学其善喻斯意!”

  (源自厦门大学陈华《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

  5、萨本栋墓碑文:“既悉心治校,而又严于律己,勤政之余,继以力学……,抗战时期,人民生活艰苦异常,公亦自奉如常人,食少事繁,积劳成疾”。以垂永久纪念。

  6、“萨本栋精神”:勤奋好学、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作风正派、坦荡无私、爱憎分明、严于律己、不谋私利的高贵品德;忠于事业、热爱祖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进取精神。”(源自厦门大学《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

  七、励志篇

  (人物:林白水、吴石、邓拓、黄任)

  (一)【林白水家风名言】

  人物简介:林白水1874年出生于闽侯县青圃村,故居文儒坊36号。本名林獬,字少泉。又名万里,号宣樊。先后使用过20多个笔名。“獬”:传说中的独角异兽,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必冲上去用角顶恶人。林白水的报人生涯,就颇具疾恶如仇、除暴安良的“獬性”。 林白水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参加反清活动,一生爱国爱民、不畏强权、坚持革命。从1901年开始办报到1926年被杀害期间,他先后在近10家报纸从事主编、编辑和撰稿工作,是当时新闻界与邵飘萍齐名的人物,被誉为报界先驱。邓拓1962年说,林白水“无论如何,最后盖棺论定,毕竟还是为反抗封建军阀、官僚而遭杀害的。”1985年,国家民政部追认林白水为革命烈士。林白水只活了52岁。其中26年生涯奉献给了“说真话、揭真相”的事业。

  1、林白水告读者:“鄙人办报三十年,从来援助民众,反对官僚军阀,以主持公道之故,牺牲功名利祿, 不稍顾惜,下狱数次,终不变其节操。”《辛亥革命与福州(347页)》

  2、林白水针对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曾经说道:“这些官吏,他本是替我们百姓办事的。……天下是我们百姓的天下,那些事体,全是我们百姓的事体,……倘使把我们这血汗换来的钱拿去三七二十一大家分去瞎用……又没有开个清账给我们百姓看看,做百姓的还是供给他们快活,那就万万不行的!”

  3、林白水于1899年春节期间,自杭州回榕,与表兄弟黄展云、黄翼云、方声涛等志士,在文儒坊卢家祠创办新式学堂“蒙学堂”,招收子弟亲戚约30余人,改革课程及内容,在校秘密组织“励志社”,培养革命青年,如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方声洞、陈与燊、陈更新、陈可钧等。

  4、林白水说:“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 “树改造报业之风声,做革新社会之前马”。

  5、当时新闻界对林白水评价很高:“无私无党,直言不讳者,白水一人而已。观其时评,无论任何军阀、任何政客、任何士民,有好坏处,莫不良心驱使,力加戒勉,且聪明绝顶,料事如神。”“词严义正,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污吏寒心,贪官切齿”。

  6、1904年,清廷筹办“万寿庆典”,为慈禧太后祝70寿辰,林白水在《警钟日报》写下一副长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此联既出,字字辛辣,令人拍案,各报无不争相转载,传诵一时。

  7、1926年8月5日,林白水在《社会日报》上发表了他人生最后一篇文章《官僚之运气》:“狗有狗运,猪有猪运,督办亦有督运,苟运气未到,不怕你有大来头,终难如愿也。某君者,人皆号之为某军阀之肾囊,因其终日系在某军阀之裤下,亦步亦趋,不离唇刻,有类于肾囊之累赞,终日悬于腿间也。此君热心做官,热心刮地皮,因是有口皆碑,而此次既不能得优缺总长,乃并一优缺督办亦不能得.....甚矣运气不能不讲也。”(注:文中所指张宗昌幕僚潘复,时任北京政府财政次长,林白水因此被杀害。)

  8、林白水死前留下遗书:“我绝命在顷刻,家中事一时无从说起,只好听之!爱女好好读书,以后择婿,须格外慎重。可电知陆儿回家照应。小林、宝玉和气过日,所有难决之事,请莪生、淮生、律阁、秋岳诸友帮忙。我生平不做亏心事,天应佑我家人也。丙寅八月七日夜四时万里绝笔。”

  9、闽侯县青圃林白水纪念堂楹联:“山林藏忠骨,白水浴丹心”(源自《联话福州》336页)

  (二)【吴石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吴石原名萃文,字虞薰,号湛然,闽侯县螺洲镇人。1894年农历8月15日生于累世寒儒之家,1911年吴石与少年好友吴仲禧一道参加福建北伐学生军。他先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武昌、保定军校。1929年赴日本炮兵学校和陆军大学留学,1935年回国任参谋本部第二厅处长。1936年2月授陆军少将,军事厅参谋长、参谋本部处长,后任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军政部任主任参谋兼部长办公室主任、史政局局长、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等职位。1950年6月因叛徒出卖遇害。

  1、吴石将军鼓励外孙黄楫:“追求光明,追求进步,做一个正直的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

  2、吴石赴台潜伏前坚定地表示:“自己的决心已经下得太晚了,为人民做的事太少,现在既然还有机会,个人风险算不了什么。”

  3、吴石将军在监狱中写下一首绝笔诗:“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对我翁。”

  4、吴石绝笔遗书:“余素不事资产,生活亦俭朴,手边有钱,均以购书或援助戚友.....所望儿辈体会余一生清廉,应知自立,为善人,谨守吾家清廉节俭家风,则吾意足矣。”

  (事迹)抗战初期吴石曾与周恩来、叶剑英交往接触。1947年4月,经何遂(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事变”后一直积极帮助共产党)、何康(中共地下党员)介绍,吴石和中共华东局书记刘晓、副书记刘长胜以及负责统战工作的张执一在上海华懋公寓会面,正式建立联系并接受中共领导,以极大勇气和忠诚投身我党隐秘战线情报工作。吴石是我党打入敌人内部的最高级别情报官 ,由中央军委叶剑英主管,何遂、何康(后任国家农业部长)父子及张执一单线联系。吴石为淮海战役、解放福建和全国战场提供了大量的重要情报,并将298箱国民党军队绝密档案献给解放军,阻止在福州外围修建永久性工事。其贡献在我党我军情报史上是罕见的。1949年8月,吴石赴台潜伏后,先后七次与华东局特派员朱枫会面,提供许多重要情报。毛泽东看后写诗称赞:“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1973年,周恩来总理力排众议,在毛主席的支持下,由国务院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周总理曾说:我们不能忘记在台湾的朋友。一个是张学良,另一个是吴石。吴石在福州的故居主要有两处:一处是福州仓山区螺洲镇的吴厝村1号祖宅;一处是他赴台前的临时住所,宫巷22号。

  (三)【邓拓诗词名言】

  人物简介:邓拓早年参加革命,18岁入党,25岁任报社主编,32岁主编第一本《毛泽东选集》。他集各种头衔于一身,终身职业革命家,新闻学家、政论家、历史学家、经济史学家、文学家、诗人、杂文家、书画收藏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曾任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长,1950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58年调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主管文教工作,负责主编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1960年起兼任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邓拓因受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逝世,终年54岁。1979年2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故居位于福州乌山北麓天皇岭东北坡下第一山房七号。

  1、《中秋》:“春去秋还几时圆?中秋又见月如盘。西风一马无余物,秋色满怀到李园。”抒发了诚挚的亲情和革命抱负。(《抗战与福建》247页)

  2、1942年3月7日,邓拓与丁一岚结为夫妻。邓拓以《心盟》为题借诗记情:“滹沱河畔定心盟,卷地风沙四野鸣,如此年时如此地,人间长此记深情。”

  3、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

  4、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当年风雨读书声,血火文章意不平。生欲济人应碌碌,心为革命自明明。艰辛化作他山石,赴蹈从知壮士情。岁月有穷愿无尽,四时检点听鸡鸣。

  注释:这是邓拓一首题赠友人的诗。籍以抒怀明志,面对风云变幻的复杂情况,勇于讲真话、讲真理,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革命精神。

  5、“人的劳动力能够创造社会的一切财富;人的劳动力本身也就是最大的社会财富。因此,爱护劳动力是发展生产、使国家富强的重大措施之一。”

  6、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毛主席手书《琵琶行》都是邓拓保存下来的。1961年,邓拓将苏东坡的真迹《潇湘竹石图》和唐伯虎、倪瓒、沈周、文征明、八大山人等人的作品共154件全部捐献给了中国美术馆。

  7、1966年5月17日夜,邓拓写了一封给北京市委领导的长信和一封给妻子的短信,他叮嘱妻儿:“永远做党的好儿女,做毛主席的好学生。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坚持革命到底,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奋斗到底”。

  8、邓拓自题联:“疆场无敌手,艺苑发奇光。”“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408页)

  9、丁一岚挽夫邓拓:“山海风波心盟永记,万家恨雪云际长明。”(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86页)

  10、赵朴初挽邓拓:“积毁铸沉冤,十年风雨燕山夜;丹心同皎日,千古昭垂赤县天。”肖克挽邓拓:“乌云迷漫惊奇案,唯罪唯功,青史无情得公论;采翰飞奔警世情,任劳任怨,黄泉闻报慰英魂。”吴作人挽邓拓:“话尽燕山,沉诗冤海;胸怀日月,遗惠民生。”邓拓为林祥谦陵园题联:“江汉岸边洒热血,枕峰山下吊忠魂。”(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157、285页)

  (四)【黄任】

  人物简介:黄任(1683-1768),许友外孙,著名诗人,藏砚家。字于莘,号莘田,自号十砚老人,永泰县白云乡人,官宦世家。少时随父黄湛至省城赴任而迁居福州城内光禄坊早题巷,自幼秉承家学,工诗书,善花鸟,偶写水墨兰竹。一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任过广东四会知县兼高要知县,清代康熙举人黄任秉性耿直,同情百姓曾捐俸煮粥赈济灾民,他不善于逢迎上司又作文讽刺政治不廉洁,官吏糊涂无能,置民生于不顾,因此得罪上司被撤职回乡。为官仅三年,返乡居福州城内光禄坊早题巷,蒔兰玩砚,纵情诗酒。著有《秋江集》《香草笺》,留世诗词970余首。主修《鼓山志》等。(本文来自:福州新闻网)

  1、黄任为购置砚石节衣缩食,终得良砚百余台,无一属于以权谋私所得。离任时“囊中仅端砚数方,诗稿数十册”,居外祖父许友旧址,“矮屋三楹,花竹秀野,图史纵横”,过着“诗成自谓万事足”的生活。黄任之女黄淑宨和黄淑畹亦为诗人才女。黄任晚年贫病交加,享年86岁。(《三坊七巷》总第八期68、69页)

  2、黄任《喜惠至成进士归里》诗云:“我家本儒术,名山开旧藏。力学如力穑,土物惟心藏。”

  3、黄任:“长天极目水漫漫,无垢无尘独自闲,四大正空面壁浚,犹留只履在人间。”

  4、黄任《杂诗》云:“不曾邀结不逢迎,直得人称懒慢名。今日始知嵇叔夜,断无书札答公卿。”

  5、黄任《寿山石》云:“神骨每凝秋涧水,精华多射暮山红。”(源自《联话福州》236页)

  八、家族系列篇

  (陈氏家族:陈若霖、陈承裘、陈宝琛、陈岱孙;郭氏家族:郭阶三、郭柏荫、郭柏苍、郭化若;林浦林氏家族:林镠、林瀚、林庭木昴、林庭机、林炫、林燫等;许氏家族:许均、许友、许良臣;叶氏家族:叶观国、叶申棻、叶申万、叶敬昌、叶仪昌、叶大焯、叶在琦、

  刘齐衢、刘齐衔、刘崇佑、刘崇伟、刘崇杰)

  (一)【陈氏家族家风家训】

  “螺江陈”始祖陈巨源,自第四世起定下四十八字辈序命名排列:“世克允文,惟尔永昌,宏道崇孔,孝敬泽长,明体达用,经术显扬,公忠佐理,祖训聿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远绍圣学,丕振家声。”(《福州世家》20页)

  人物简介:陈若霖(13世)官至刑部尚书,执法严明。“陈中丞在彼,知无冤民。”扬历中外四十余载,世咸以名臣许之。《陈若霖斩皇子》成为闽剧传统保留剧目。陈景亮(14世)云南布政使,秉公办事,为人正直,后因病辞官返乡。清朝同治、光绪时期,陈氏家族在科举上达到顶峰。陈承裘(15世)随父弃官回乡。陈承裘是“父子四进士,兄弟六科甲”的领头人。清朝进士三年一考,全国就三四百人,一省仅二三十人,一县还摊不上一人,而一个家庭连续进士、同榜进士。据统计,明清两代陈氏家族共有21名进士,110名举人,其声名之隆,文运之盛在历史上十分罕见,是当之无愧的科举世家、书香门第、名门望族。皇帝知悉亲笔题写“六子科甲”的匾额。“清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10万册),冠于全闽”。

  1、陈氏家族祖训:“吾族孝悌传家,诗书佑启。”(《福州世家》21页)

  2、清·刑部尚书陈若霖家训联:“务存厚道以培家运;勿因小忿而失至亲。”

  3、陈若霖:“能作好秀才,将相公侯从此始;得些真学问,礼义廉耻油然生。”

  4、陈若霖:“喜则相庆、忧则相吊,患则相救、贫则相恤,并推睦族之意以睦邻。”训戒“以强而凌弱,以众而暴寡,以富贵而欺贫贱,以妇言而离骨肉,以小忿而失至亲”。

  5、 陈承裘的六个儿子都中举,邻里熟人向他道贺,他却说:“我的母亲临终时握我的手说:你不要追慕做有钱人,能够好好读书,做个好秀才,我便瞑目了。"

  6、 陈承裘“生平好施与,以长厚待闾里,以诗礼课子孙”。

  7、陈承裘联语:“聪明原美质,非愚无以书实际;忠孝只嘉名,守正方不入歧趋。”陈家后代把此副联作为家训。(《福州古今楹联集粹》90页)

  8、陈承裘联语:“创业历艰辛,安享当思能负荷;处盈防满溢,吃亏还算占便宜。”陈家后代把此副联作为家训。

  9、陈氏家族后代儿媳夏月英说:“一代一代传下来,陈承裘、陈景亮、陈宝琛,都非常非常朴素,非常克俭,有钱就放在学楼里用。所以都为人,少为自己,这个非常传统,一代一代教育,都是这样下来的。”

  10、林则徐贺陈瑞霖七十寿联:“望重达尊,北斗尚书南极老恩承敬典,天启耆旧地行仙。”(《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35页)

  【陈宝琛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又号橘隐,晚署沧趣老人、听水老人。闽县(今福州市区)螺州人,世代簪缨之家,祖居文儒坊。晚清政治家、教育家、诗人和享有盛誉的书法家,刑部尚书陈若霖的曾孙,历经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13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21岁中进士,历任内阁学士、江西学政、钦差会办南洋大臣、礼部侍郎、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太子太傅衔太保等,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顾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后清帝逊位,陈宝琛为溥仪皇帝授读三年,备受恩宠。陈宝琛的可贵之处:以“激浊扬清”、“清明政治”为抱负,不畏权势,敢言直谏。呕心沥血,创办福建新学。反抗列强入侵,反对成立伪满国,不当日本傀儡,保持民族气节,体现坚贞的爱国情操。

  1、陈宝琛:“先知稼穑艰难;聪听祖考遗训。至乐无声唯孝悌;大羹有味是诗书”。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7-8-17 08:35
  • 4
    粉丝
  • 4995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