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秘书写作教程》

摘要: 绪 论 大哉,秘书写作!中华文明五千年,精神基因谁承传?秘书写作。 一、中国秘书写作三大浪潮 史书共认,五千年前,黄帝征战,一统华夏,史官苍颉辅佐。这就是说,第一个有名有姓的秘书、或者说我国秘书的祖师爷就 ...
文稿修改演播室


 

 

 

 

 

 

 

 

           第一编  秘书写作基础

要学好秘书写作,必须对写作进行宏观把握:本编讲述写作及秘书写作的本质和规律,为各种各样的秘书文体写作打好基础。

 

 

  第一章  写作概述

    学习写作,首要的是对写作这一学科核心概念有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认识写作是什么,要分清和写作相关的概念。

 

                    第一节  写作本质

   一、写作定义

    写作,望文生义,包含书写和创造(创作)两种意义。生活中常常把写作仅仅理解为“写”的看法是模糊而又片面的。写作的“作”,表示了本质的特性,即创造性。如记笔记就不是写作,而只是写--记录,是写而不作--不带创造性。那么,写作的正确的定义是什么呢?

定义,是全部科学知识体系的焦点,同时又可以说是由此放射开去的光源;核心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写作学的发展--尽管我国写作学的发展名列世界前茅--仍然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迄今所能看到的写作的定义还没有一个为大家所认可。

从学习的角度,尽可能准确地提出这样一个写作的定义:写作是个体作者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篇章的形式来表达对世界某种认识的过程。写作只能是拥有个体生命的作者的活动:许多人在一起所进行的写作活动最好称为合作或者协作;而且,凡是创造性思维,凡是创造性思维的“峰会”或者说“巅峰体验”灵感,都只能由个体作者产生。动物中看来只有人类才能创造符号体系;人创造的符号多种多样,语言文字只是其中最有用的一类。写作产生的文章都是一个小系统,一般称为篇章。人对世界的认识,可以分为两种,一者简称思想(又称抽象思维的理性产物,进而是科学),一者简称感情(又称形象思维的非理性产物,进而是艺术)。写作文章是一种由心理主导的行为过程。

进而,会遇到两个常见的概念:文章和作品。这两个概念,至今还没有统一在写作学整体认识之中。人们认为,文章是语言文字组成的篇章。一般来说,自古以来文章的说法包含了作品,作品主要是现代的写作和文艺的术语。这样,在生活中出现了混淆不清的提法问题。

    从写作的发展和我们的学习来看,应该有这样一个比较清楚的写作概念的整体划分。一般地说,写作产生了文章:写作可以区分为两种,一般写作和文学创作;文章也可以区分为两种,科学文章和文学作品。图示如下:

             写作   ────   文章

 


                           

                           

                           

                           

 

 


    

科学文章,是一种用来反映真实的客观事物的组成篇章的语言形式。其特点,一是内容真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二是直接服务于社会,是实践工具;三是语言规范,具有单义性,比较严格地按照语法进行。科学文章包括议论文体、说明文体、应用文体和记叙文体(其中一种体裁是新闻)。

    文学作品,是一种以文学手段创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并最终表现作者主体生命及其创造自由本质的语言艺术,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其特点:一是内容虚构,是心理的想象的产物,是个体生命的表现;二是间接服务于社会,最终目的是提高个体生命和人类整体生命的层次,是“人的文学”--人写的、写人的、为人的;三是心理语言,以心理真实为准则,呈现无序性、多义性、模糊性和音乐性。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等等,实际上是记叙文体中的某些种类的发展演变。

    二、写作特性

    写作这一事物必然具有自己的特性。它的四个特性是辩证地统一在文章这一生命之中的,为了学习将其抽象分析出来。

   1.目的性。写作一切文章都是有目的的,也就是“为”了什么。写作史告诉我们,古人正是这样说和做的。孔子在《论语》中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就是说诗歌创作具有社会政治的目的和作用。白居易讲究诗歌的“比兴美刺”的功用。文人所说的“陶冶性情”、“抒发性灵”,也是写作的目的。鲁迅先生主张写作要“为人生”。宗教提倡写作要“劝善惩恶”。现代派主张“为艺术”。这些都是写作有目的的不同说法。托尔斯泰说:写作而没有目的,又不求有益于人,这在我是绝对做不到的。任何作者写作都是有目的的。

写作有目的,从理论上看,一是写作是自觉的创造性意识活动。写作不是梦呓或者疯话一类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可以是变态心理的表现,但仍然是有意识所主导的。二是写作是社会活动,是二人以上的、影响它人的行为,这就要讲功利,讲效应。

   2.综合性。写作是作者以思想修养、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和文字技巧四个方面为主的自身素质的综合表现,--是个体生命的整体的创造性表现。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精神生命。

    写作要争取在上述四个主要的自身素质上全面发展。在这方面,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是突出的榜样。他的思想认识是前所未有的广博深刻,在文章中凝结为“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他的生活经历,是在新旧两个时代交替的大变革时期处在政治文化中心区域的一个胸怀远大而又道路曲折的知识分子的革命历程。他的知识积累,罕见的全面渊深,新旧两个方面都达到超乎他人的高度。即使他的写作技巧也是站在这一时期的高峰,开创白话文学的历史,运用了现代派的心理描写手法,就连语言文字也都具有自己的显著特色。正如古人所说“文如其人”,写作的关键是做人。

    当然,综合性的水平有高有低,低也可以写出自己理想的发挥综合性的好文章。作为一个创造生命,作者写作只要写出自己的特色,写出自己的生命,就是独特的好文章,正如任何个体生命一样为世界所需要,具有自己的存在价值。我国自古以来的以文取士,一篇文章见高低,正是出自于写作具有综合性这一点。

    这样一来,写作时要想发挥出综合性,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潜力。要厚积薄发。要为了文章这一个“点”,调动人生知识的“面”。特别是在构思和起草两个阶段,要像《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说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且,对于作者整个人生来说,要综合努力,无限发展,使生命永远处在不断地创造之中。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重视实践性,主张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毛泽东写出了《实践论》这一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专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写作这一人类行为的指导思想。而写作本身的一个特性就是实践性。

    写作是一种能力,能力要靠实践才能领悟和掌握。正如游泳、武术一样,不练不会,非练不可。有的西方作家竟说“写就是一切”。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认识。思考是人脑的一种活动,而写作是包括人脑在内的生命整体的投入,要有上肢和身体的参与,要有感情的推动。只有动态的辩证的生命运作,才能在反复的长期的训练中得到技巧的提高。

   4.创造性。写作的“作”,就是创造的意思。无论是科学文章还是文学作品,都要有创造性,否则就不是写作,而只是“写”,是记录或者抄袭。科学文章要求具备独到的认识发现,表现为论点的新颖。文学作品要求具备独到的感受,表现为意象的新奇,呈现鲜明的个性,成为作者个体生命的表现。即使是一篇小小的应用文,它的内容都应不同于任何应用文。好的文章最终表现出作者自己的风格。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为文不同其异如面。

    从社会来说,人类世界只有两种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二者是不一样的。物质产品往往要求规范化和标准化。人们使用起来,可以无数次地简单地重复动作,例如手表和自行车。而精神产品则要求标新立异,往往是一次性地使用,否则人的接受心理就会产生厌烦和反感。人们要求文章这种精神产品都是新颖的独创的。

    从心理来说,正如一切创造性活动一样,写作要有非逻辑思维的参与,特别是灵感。作为生命的奇迹,灵感可以说是最有个人性的和独创性的。

    写作的创造性,对于作者来说,要求具有深刻敏锐的思想洞察力,有胆略,有见识,在较高的人生追求的激发下进行前所未有的写作创造活动。

  

 

第二节  写作规律

    对于写作规律的研究,越来越趋向深入细致,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况。我们不做规律的深入探讨,仅仅从对于写作的指导作用出发,找到写作的三个规律来。

  一、内在律

    从根本上说,写作存在着一个内在的满足作者的心理需求的规律。

    人尽皆知,著名的作家都有旺盛的持续不断的写作热情。这种热情,会发展为痴迷甚至演变成为变态或者疯狂。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么,到底是什么心理支配着作者呢?理论家进行了种种探究,提出了“生命意志”、“生命权力”、“本能升华”和“原始生命力”等等说法。其实,正确的认识是人生追求。有了人生追求,就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矛盾,产生人生的痛苦。不断地追求,形诸文字,这就是写作。

    作者的心理需求形式不一,层次不同。一般的心理需求,表现为对名声的企求。孔夫子在《论语》中说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的话“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都是这样。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需求,是常见的写作心理。如新闻报道的写作,是生活中常见的融合着种种需求包括作者本人生活条件需求的活动。作者心理需求中较高的一种是成为人才。一种高尚的信念激励着作者,观照着文章写作,制约着写作思维。正如马克思在中学时代所说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他写作的《资本论》对人类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自己来说实现了人生的理想追求。因此,《资本论》的写作和发表历时很长,第一卷之后的其它卷直到作者逝世也未能满意地出版。稿费也少得可怜,还不够他在写作中抽的雪茄烟钱。马克思成为人类的导师。与之相联,马克思的《资本论》结构宏大,语言精警,用典巧妙,严谨深邃--极为高超的精神需求,对文章的写作产生了很大作用。

    作者内在的心理需求的满足,这是写作最基本的规律。

   二、适应律

    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这是最重要的写作规律。社会现实,就是作者之外的人即读者的需要。这是从写作的根本性出发的。写作的时候,既要受到作者自己心理需要的支配,更要受到社会现实需要的制约。要有意识地去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两者常常辩证地结合在一起,不过适应现实需要的意识往往是明显可见地存在着的。白居易的诗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早就说得很清楚。这一规律是和写作的目的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社会现实对写作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高低大小之分。应当弄清是那种需要,以之指导写作。尤其是把握好时机--社会需要十分迫切的时候,写作才能成功并充分发挥作用。

   三、渐进律

    谁都知道这一事实,学好写作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写作的渐进律。写作文章,是一项慢功夫,要经历一个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拿现代写作来说,一个人从小学到高中作文大约十二年,文章才能像样。《全日制十年制学校教学大纲》中规定,高中毕业生要“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文章,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句流畅。”到了大学时期,写作文章才能提高成型,走向专业化。而要想达到发表水平,一般来说需要走入社会后锻炼几年时间。如果希望进而形成风格,那就要很长一个时期的苦练了。这就是说,写作要循序渐进,尽管整个渐进的时间有长有短。

    首先,这种渐进是由少到多的过程。一般来讲,小学生作文的数量是400字左右,初中生作文的数量是700字左右,高中生作文的数量是1000字左右。大学时期开始走向写作的专业化,二三年级的学年论文是5000字左右,毕业论文是7000字到12000字。 硕士论文要3万到5万字,博士论文要15万到20万字。

    其次,这种渐进是先放后收的过程。从人生学习写作的过程来说,要先放后收。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正如七色光合而为一时却是透明无色的阳光一样,年纪小的时候写作一要词藻华丽,二要放开来大胆而又细腻地描写和议论,三要多写多练。年纪渐渐大了,就要有意识地运用朴素简练的文字,要写简明扼要、严谨细致的文章,即收。从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来说,也要先放后收。在执笔起草的阶段,一定要在构思提纲的基础上放开来写,文思泉涌,酣畅淋漓。而在修改阶段,则要精心地一字一句地斟酌,收束思维,头脑清醒,尽量删去不必要的字句段。

    再次,这种渐进是从记叙到议论的过程。人们认识一个事物,要从表象到本质。一个人一生的认识过程也是这样,形象思维先于抽象思维。语文教学要求小学生作好记叙文,不可能是写好议论文。大学阶段,论文却成了要求重点掌握的文体。国际公认衡量专家学者创造才能的标志是论文。大作家的作品,其实都是以高超的理论认识和议论表达方式为精华的。

    最后,这种渐进是由规矩到巧妙的过程。从人生学习写作的历程来说,最好是有一段完整的时间如大学时期(其实整个学校阶段都是这样)先学好写作的一整套规矩--写作理论知识,然后运用到反复的实践中,让个体生命产生、领悟和把握技巧。理论方法这些规矩,纳入人的潜意识中后,自然地影响着写作,尽管不会清楚地意识到它们的作用。这就是说,对待一切理论方法都要采取活生命的辩证的态度。

按照写作的渐进律,初学者要养成写作的好习惯。每天,写作的意念都应成为不断出现的惯性思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2-5-31 11:06
  • 4
    粉丝
  • 34636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