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辩证看 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电子版转载

摘要: 《辩证看 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连载①   共建共享促和谐   ——收入差距如何缩小   编者按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辩证看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紧密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创新。直面挑战,主动变革。这十年,中国网民从接近6000万到超过5.13亿,农民工数量从不到1亿到超过2亿。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管理创新的决心和魄力,打破了管社会的旧思路,创造了办社会的新格局。放权松绑共建共享的观念解放,让中国走上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突围,突破,突变。10年发展背后,是一条道路、一个体系、一种制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不断完善,是一种发展的中国理念从萌芽到成形、从理论到实践的艰辛历程。

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把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有机结合,以金融危机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民生指向导引社会领域创新,以观念更新助推现代化格局调整,中国道路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顺势有为、逆势前行的独特力量。

这种力量经受住了政治逻辑的检验。十六大以来的10年探索,不仅在理论上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特质,更在实践中充分彰显了人民利益至上的要求。科学发展的理论创新,体现了共建共享的执政追求,彰显了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宗旨信念。这10年,发展越是千头万绪,党和政府越是关注民生。中央财政教育支出2012年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保障房建设资金从2007年到2011年实现了20多倍的增长。外电评论:改善民生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轴,让人民幸福成为政府工作的主题。

这种力量经历了特殊时刻的考验。国内问题与国外问题互联,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重大自然灾害与国际金融危机相伴。这10年,中国面对着新世纪以来最困难最严峻局面。矛盾与冲突,危机与灾难,风险和考验,剧烈颠簸着中国号巨轮。然而,穿越10年惊涛骇浪,中国航船破浪前行,倒逼出思路转变、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V形发展曲线,彰显领导科学发展的国家能力,体现驾驭复杂局面的执政水平。

2010年初,一家外国媒体这样评述:置身中国,我现在比任何时候更加确信,当历史学家回顾21世纪头10年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最重要的事件不是经济大衰退,而是中国的绿色大跃进

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困难中奋起,在挑战中前行。中国在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此起彼伏的新问题中,开启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抵达了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增强了社会主义的新优势。

从哲学上看,发展源于对矛盾的解决;从历史来看,发展来自对时代的回应。10年奋斗,中国理念写下来之不易的答卷,为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奠定格局的十年——

保障人民权利、参与国际竞争、转变发展方式、改革成果喜人,10年奋进、10年辉煌,世界东方写下载入史册的中国故事

10年前,华尔街最大的投资银行所罗门美邦曾预言,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前五年,中国将会出现4000万人失业,国内企业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10年过去了,当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吉利收购了瑞典巨头沃尔沃,当华为、中兴等通讯设备制造商把生意做到了五大洲,昔日的预言已成笑谈。这个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国家,以难以置信的中国奇迹,让社会主义制度活力焕发。

有学者评论,中国走向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次被动和应景式的策略性选择,而是自共和国建立以来发生的又一次历史性大转折和大跨越,其意义与已出现过的1949年、1978年的两次转折有着同等的内涵。

每一次发展理念的变迁,都是要解决时代的问题。从稳定压倒一切建立和谐社会,从发展是硬道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日臻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格局初步奠定。正是这些理念导引的成功实践,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完备的物质基础、体制框架、思想体系,改写了世界舞台上现代化模式的既定格局。

在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之和还要多的国家,面对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的特殊国情,进行一场天翻地覆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导引一场持久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发展方式转变,国家始终保持稳定,大部分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种风险考验从容应对——纵观人类现代化历史,可谓前所未有。

10年,是发展基础格局奠定的10年。经济10年间年均增长11.5%国内生产总值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民生的黄金期、重要的增长极、最有活力的经济体……10年,是中国人民全方位收获改革开放成果的10年,是中国人的生存发展权利进一步实现的10年,也是中国深入参与世界格局调整、深刻影响世界发展走向的10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未如此紧密,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从未如此急切,中国道路成为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参照。

10年,是制度框架格局奠定的1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10年间,我们坚定开启了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历程,深入推进了从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探索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格局,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信心。

10年,是中国理念格局奠定的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创造性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引领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深刻变革。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统筹第一要务与第一责任,统筹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统筹经济转型与社会发育,理念和实践的成熟对接,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架构了最长久的动力与最务实的思路。

早在2004年,观察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表现,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蓝普顿曾一连用三个想不到来形容:想不到,他们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速度要比想象中快;想不到,他们威望的增加比想象中要多;想不到,中国外交政策越来越全面、越来越自信。4年后,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北京奥运会后慨叹:你只有去中国才能看到未来。

走出传统的兴衰周期律,大踏步融入时代潮流。在中国理念的激荡下,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NextPage##########

发展观嬗变的重大突破

——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之二

回首10年,从经济总量快速跃升的中国轨迹,到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答卷,再到不断保障改善民生的中国故事,伟大的实践源于理论创新的力量,观念的转变、理念的更新,推动着社会主义中国波澜壮阔的浩荡前行。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资源瓶颈和创新瓶颈进一步显现,发展的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加大……发展起来后凸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0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新发展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内容不断丰富,构想不断完善。

这不是被动的策略性选择,而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主动应对,是发展观嬗变之路上的重大突破。准确把握国情世情,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相得益彰。在为谁发展上高扬人本旗帜,在怎样发展上坚持科学要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保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连续性,增加人类发展道路的丰富性,历史意义与创新意义相互辉映。科学发展观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座里程碑,呈现出当代共产党人对于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

理论的创新,往往产生推动实践的巨大力量。10年探索,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理念,成为发展的根本遵循,引领亿万人民穿越激流险滩,在世界的东方写下令人惊叹的中国答卷。

10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7%的速度稳步增长,发展这个第一要义释放持续动力。农业税取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广泛覆盖,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呈现可贵品格。以金融风暴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彰显深刻内涵。从医疗、教育到收入分配、金融体制,各项改革协调推进,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发挥重要作用。回首10年,科学发展理念在中国大地上铺展成壮阔画卷,让人们感受到发展创新的理论厚度、实践深度与人性温度。

非凡10年,科学理念导引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以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确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奠定未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工业化中后期与经济社会转型期同在,群众政治参与活跃期与思想文化多元碰撞期叠加,国际地位上升期与全球化进程加速期并行……面对三个世所罕见、四个深刻变化,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关系到我们在未来发展中能否拥有新引擎,在未来竞争中能否获得新优势,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取得新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曙光在前。在难能可贵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住科学发展观这一根本指针,中国号巨轮一定能在机遇与挑战之中破浪前行,把更辉煌的历史写在未来。

##########NextPage########## 

挑战十年中国精神

——十六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历程述评之三

事非经过不知难。

10年,是中国一路高歌的10年,也是中国迎难而上的10年。

非典暴发,人民生命安全遭遇重大危机。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一次次特大自然灾害,撕裂山河,撕扯人心。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然袭来,经济下滑,企业困难,失业增加,中国经济化危为机,风景这边独好。

承办奥运,兴办世博,百年梦想,当代盛举。组织世界上最大最为复杂的赛事和展会,是喜悦也是挑战。

愈挫愈勇,愈难愈进。中国人就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万众一心,顽强拼搏,我们战胜了一次次自然灾害,我们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办好了奥运世博,办成了一系列难事大事喜事。中国高昂着头,中国人民高昂着头。

历史不仅以它的辉煌时刻让人铭记,更以它的艰难曲折让人难忘。应对挑战更能迸发力量,战胜困难更显意志精神。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充满挑战的10年,我们不仅收获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灾难无情人有情

10年,一次次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让我们面对灾难坚如磐石

难事不断,把过去这10年标注成极不平凡的历史片断。

汶川地震,历史罕见的特大地震;玉树地震,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强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吞没人口密集的繁华城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发生,我们临危不乱:非典疫情猝然袭来,肆虐南北;甲型H1N1等高致病性流感警报几度拉响……

多难兴邦。穿越风霜雨雪,经历灾难磨砺的中国更加从容自信、生机勃发。

由川西龙门山地震带一路北上,沿途的村落掩映在青山绿水间,错落有致。北方建筑的豪迈大气,江南建筑的婉约细腻,粤派建筑的精致实用,这些村落既融合了各援建省市的建筑元素,又符合川西地形地貌和农民生活需要。

如今的巴蜀大地,山清水秀,房屋整齐。如果不是亲历者,很难相信,汶川地震发生之初,这里曾经是一片残垣断壁、瓦砾成堆、满目疮痍的景象。

这是一段高度浓缩的时间。汶川地震发生后仅仅3年,10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就重整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没有发生饥荒,没有暴发疫情,更没有引发社会动荡,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汶川,已不仅是川西崇山峻岭间那一个小城,它成为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信念的缩影,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象征。

灾难无情,人有情。面对一次次严峻挑战,中国人民凭借怎样的精神缔造奇迹?又收获了怎样的启示和经验?

我们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每次灾难袭来时,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第一位是救人,是我们的最高信念。党和政府对百姓安危、人民利益的挂念,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珍爱生命、保护人民的本质。

历史的灾难最终将通过历史的进步得到补偿。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显示出中华民族面对灾难的坚定和智慧。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降临华夏大地。来势汹汹的非典疫情,让那一年的春天充满不安。面对严峻疫情,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及时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向全党发出坚持两手抓、夺取双胜利的号召。国务院先后召开10多次常务会议,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防治措施;制定并公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将防治工作纳入依法、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非典的代价是沉重的,但这个代价并没有白白付出,它大大推动我国应急体制的进步、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社会公共事业的进步,使得我们在后来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受益匪浅。

居安思危,完善体制。2005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汶川地震5个月后,国家立法机关修订防震减灾法,提高学校、医院的抗震设防标准,并对应急救援机制、过渡性安置、灾后恢复重建等作出相应调整。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正是依托这一套应急管理体系,使我们经受了近年来各种灾难的严峻考验。无论是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是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突发事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2-7-12 21:29
  • 4
    粉丝
  • 56902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