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科技教育] 在全市推进教育统筹发展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复制链接]
化宁秘书 发表于 2009-4-30 23: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推进教育统筹发展工作现场会。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教育统筹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刚才,我们参观了柯城区几所强校名校托管的农村中小学,柯城区、龙游县、江山市分别介绍了他们在推进教育统筹发展中的经验和做法,其他县(区)也作了书面交流,希望大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总结经验,正确认识我市教育统筹发展的现状

十六大以来,我市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建设“教育名市”战略,坚持以农村教育为重点,以“普及与提高”、“均衡与优质”为主题,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加大投入,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了与全省同步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推动四个“集聚”,城乡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我们利用教育创强、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省(市)示范等级学校等有利时机,按照“四个集聚”的思路(高中向城区集聚、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小学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聚),逐步推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重组和高效整合。2003年到2007年,全市小学总数由581所调整到251所,校均规模由279人提高到607人;初中学校总数由132所调整到82所,校均规模由733人提高1095人;高中学校总数由29所调整到25所,校均规模由1290人提高1686人。同时,积极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到目前为至,我市评定通过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共154所,覆盖率达到37%。我们还创造性地实施了名师资源共享工程,投入专项资金210万元,建成名师资源制作及共享中心4个,将中小学全部课程制作成优秀教师教学实况录像,在衢州教育网上开设“名师课堂”,供农村师生上网点播。

二是实施“四改”工程,农村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我们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四改”工程,全市共投入1157万元,改造476口浅水井,让农村师生喝上干净水;共投入1698万元,改造厕所428座,让农村师生用上放心厕。总投资近3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食堂、宿舍面积30余万平方米。该项工作得到省政府及省教育厅的高度肯定,称之为“在全省最快最好”,并在衢州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

三是开展政策助学,农村贫困学生帮扶力度不断加大。我们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基础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入学工作,逐步把助学对象扩展到城乡低收入家庭子女。到目前止,全市共有166903人次享受基础教育免费入学,减免费用4852.68万元。我们建立了“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资金”,即“孔子教育基金会”,共资助1102名大学新生入学,支出费用296.7万元。各县(市、区)也充分整合社会爱心助学资源,充分发挥人民教育基金、慈善总会等机构的作用,大力开展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活动,从2003年至今,已资助近2000名大学生新生。我们的“爱心营养餐工程”惠及学生达59259人,补助金额为592.59万元,实现了“应助尽助”。

四是健全工作机制,教师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建立了农村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共培训了9000多名农村教师;建立了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制度,规定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职务,应该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建立了“名师带徒”机制,组建市级名师讲师团,通过下农村听课、专家会诊、面授指导等形式实现先进教学理念共享、优质资源共享和有效成果共享。我们还定期选派优秀毕业生和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办学薄弱的农村学校支教,组织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开办农村初中“明星校长”高级研修班,现已培训农村初中校长30名,他们把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带回学校,落实到工作中,引领农村学校发展。同时,我们健全了农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全市教职工奖金福利统发标准,落实国家规定的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不断提高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评优评先、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政策不断向农村教师倾斜。

五是着力破题攻坚,各地教育统筹亮点纷呈。各地在推进教育统筹发展中,都有一些鲜活的经验,刚才在典型发言和书面交流中均已总结。如柯城区广泛开展了城区“强校”、“名校”结对托管农村“弱校”的实践。凡结对托管的两所学校均实行“一个法人,一个班子,两个校区”管理模式,统一人、财、物的核算和管理,实现师资、设施同待遇。两个校区在教学管理、教师培训、教学研讨、文体活动等方面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小学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由此直接覆盖到农村最薄弱的完小。衢江区加大投入打造校际信息平台,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龙游县积极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增强教师工资的保障力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保障范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每年的年终增收节支奖由县财政承担;全县所有教师的住房公积金按统发工资的12%比例由县财政缴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同城补贴中考核奖的50%由县财政承担。此举使农村教师年人均预算内收入增加了5000余元。江山市构建学区管理体制。在布局调整基本到位的乡镇(街道),以乡镇初中为核心建立学区,配备管理人员,统筹管理学区内学校的基本建设、师资、教育质量和学校安全。建立学区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改革岗位制度和分配制度,学区内小学教师实行区域轮岗、所有教师基本同绩同酬、福利待遇基本持平,形成教育块状发展新格局。常山县以教育创强为契机,在财政经费紧张的条件下,加大投入,优先发展教育。开化县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俱乐部、辅导中心,广泛开展“爱心家庭与留守儿童结对”、“城乡儿童手拉手”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教育统筹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在区际之间、校际之间、城乡之间还不够均衡,基础教育供给水平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需求,办学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等等。强力推进教育统筹发展,努力缩小并逐步消除这些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让人民分享教育发展的成果,仍然是当前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统一思想,深刻领会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推进教育统筹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石,是社会稳定的平衡器。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社会公平,也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保证人民享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体现社会公平,最主要的就是教育公平。国家“十一五”规划把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把推进教育统筹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做出了重要部署。具体到我市,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为发展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受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的“有书读”到现在要求“读好书”,希望能够接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基础教育资源分配还存在很多不足,基础教育区域间、校际间、城乡间仍然存在差距,这成为我市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成为广大人民和社会各界迫切要求解决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从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衢州的大局出发,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统筹发展。

第二,推进教育统筹发展是《义务教育法》的法定要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一个核心和灵魂,就是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统筹发展。这次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有很多亮点和突破,其中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将教育统筹发展思想作为新《义务教育法》的根本指导思想,把义务教育的统筹发展纳入法制轨道。《义务教育法》对各级政府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包括经费、课程、教学质量、办学条件、教师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提出了法定要求;对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搞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等,都从法律层面提出了强制性要求。这种以法律保障的形式,将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的要求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推进教育统筹发展的决心、信心和理性。我市教育要走在创新的前列,要继续争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排头兵,就必须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推进教育统筹发展的重任。

第三,推进教育统筹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教育事业要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进一步落实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这是党中央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现代化教育必须是教育公平程度较高的教育,没有全民性、平等性、普及性的义务教育,就谈不上现代化教育。因此,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必须大力推进教育统筹发展。

第四,推进教育统筹发展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客观要求。现代政府是责任政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市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广大市民满意程度如何,决定因素有很多方面,但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公平、机会均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人民群众最大的期望。各级政府要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强力推进教育统筹发展,努力实现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均等和区域间、校际间、学生间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三、统筹协调,准确把握教育统筹发展的深刻内涵

推进教育统筹发展,并不是搞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在公平的前提下,追求均衡与优质、特色、活力以及素质发展之间的辨证统一。为此,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统筹发展与优质发展的关系。教育统筹发展是教育优质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教育统筹发展,才能形成“水涨船高”的效应,优质教育才能真正做好。强调教育统筹发展,不是把统筹与优质对立起来,不是单纯追求不统筹的优质,也不是追求低水平的统筹,而是达到统筹与优质的和谐统一,在统筹发展过程中求优质,实现高水平、高层次的统筹优质发展。强调教育统筹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把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拉下来,而是“填谷造峰”,把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提上去,追求共同发展。强调教育统筹发展,不是搞教育发展上“平均主义”,而是加快缩小发展差距,让后进者迎头赶上,让先进者更加充分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发展的更高层次统筹,形成区域协调、布局合理、资源均衡、注重质量的整体发展格局。

二是要处理好统筹发展与教育特色的关系。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高层次统筹发展的重要特征。强调教育统筹发展,不是低水平、低层次上的整齐划一发展,也不是要搞“百校一面”、“千校一色”,而是追求高水平、高层次上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给每一个孩子留下个性和特长的发展空间,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三是要处理好统筹发展与增强教育活力的关系。统筹发展不是静态的平衡,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过程。推进教育统筹发展,不是倡导一种模式、一套办法,也不是区域间、校际间的教育同步发展,而是要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只有每个个体都发展好了,整体教育发展才能持续发展。

四是要处理好统筹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强调教育统筹发展,目的在于人人都能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人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因此,教育统筹发展与素质教育本质上是统一的。教育统筹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素质教育是推进统筹发展的目的和要求。

处理好了这四个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教育统筹发展的真正内涵,就能在统筹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兼顾优质、特色、活力,确保全面的发展。

四、明确任务,推进教育统筹发展上新台阶

我市推进教育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教育名市为目标,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才干、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为着眼点,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任务,创新公共教育制度和政策,统筹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高质量高水平普及十五年教育,积极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整体发展、公平发展。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要突出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第一,加强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完善的教育设施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条件,也是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第一要素。近年来,我市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和“四改”工程的实施,城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办学需求。因此,在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四改”的基础上,要不遗余力地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要从过去注重单个项目配套建设,转变到推动整个学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上来,力争到201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达85%的目标。一是要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根据当地的人口规模、资源现状、地情条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设置学校布局,在新建、扩建和改建学校时,要逐步调整和撤销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学校。二是要加强校园规划。做好校园规划是一个校长的基本责任。校园规划做好了,可以统筹安排和有序推进学校的各项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校长强化责任意识,认真考虑学校布局、精心编制校园规划,并逐步推进实施。三是要推进薄弱学校改造。要认真研究解决薄弱学校问题,组织力量对当地薄弱学校逐校进行分析,找出薄弱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实行限期改造,尽快使辖区内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都达到合格标准。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素质和管理水平。办好一所学校,从来的因素上讲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一各好校长,二是一批优秀的教师。校长和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和合理配置是推进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选好、管理好校长队伍,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任职制度。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实行校长任期制,逐步完善校长负责制,促进校长依法民主管理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校长培训,进一步提高校长队伍教学实践能力、校园管理能力和依法治校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在认真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快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要完善“强帮弱”的工作机制。一是积极组织农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办学水平高的学校跟岗学习、进修提高,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要进一步组织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建立经常性的渠道和机制,鼓励更多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送课、指导教研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带动农村教育发展。要通过组织“名师讲学团”巡回下乡送教,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带教或“走教”、“联聘”等形式,缓解农村学校紧缺师资不足的矛盾。三是要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各级教育部门要认真做好区域内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规划;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鼓励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定期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

第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加快培育优质教育资源,市政府积极推进“三名”工程建设,已评出两届“名校”50所,今年重新评出了81位“名师”和“25”位名校长。但优质资源比例仍然偏少,加上特级教师在内的“名师”仅占全市教师的5‰,“名校长”仅占全市校长总数的1.5%,“名校”仅占全市学校总数的3%,广大农村的“名师”、“名校”资源更是凤毛麟角。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远程教育手段特别是网络资源共享和教学光盘传递,把优质教育资源送下去,可以加快提高教育质量。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名师资源共享工程的开发力度,增加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的配备。教育部门要经常组织教学交流活动,加强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利用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和光盘播放系统进行备课、教学、评估的能力,有效提升广大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加强对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和教学光盘应用模式的研究,指导农村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扩展教育教学思路。广大农村教师要注意发挥名师资源共享工程网络资源和教学光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

第四,加强政策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障。推进教育统筹发展需要制定配套政策和完善制度,运用政策杠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通过制度约束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地要对照教育统筹发展的新要求,全面回顾、梳理制定出台的各项政策、制度、措施,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该调整的调整,该完善的要完善。要重点研究保障政策,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研究制定有利于推进教育统筹发展涉及的财政投入、工资待遇、人事编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要重点解决推进教育统筹发展的政策制度不配套的问题。如建立教师流动制度,就要相应制定待遇衔接的配套政策,鼓励优秀校长和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就要相应制定统筹生源的配套政策,调动所有学校的积极性;完善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的制度,就要相应制定评价学校的配套政策,有效遏制择校之风蔓延的势头;建立和完善教育统筹发展的督导、评估制度,就要相应制定奖励惩罚的配套政策。

第五,要加强政府督导,构建保障教育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教育督导是现代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加强教育宏观管理,推进依法治教的重要手段。教育督导机构要切实加强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教育统筹发展工作的督导,构建保障教育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加强督政,把督促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统筹发展职责的落实情况作为对政府教育督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制度上保证教育统筹发展的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强督学,要从原来的扶优、扶强、培育优质教育资源上,逐渐转移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统筹、均衡发展上来,确保《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各项保障落到实处,提高区域教育总体发展水平。

总之,教育统筹发展不仅是事关衢州教育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各级各部门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教育统筹发展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密切合作,狠抓落实,强力推进,为建设和谐衢州奠定坚实基础!

 

 

 

 

高启华副市长在全市

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二○○八年一月二十三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推进全市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开好这个会议,市政府自去年12月中旬开始,到各县(市、区)和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专题调研,并与各地政府以及教育局的同志进行了广泛的座谈,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增强了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的信心。刚才,市聋哑学校和江山长台培智学校的校长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办学理念、具体措施和办学成效,下午大家还要到长台培智学校实地考察,他们的办学精神难能可贵、令人感动,办学经验值得各地在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时学习和借鉴;江山市政府领导介绍了江山市发展特殊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其他县(区)也都作了书面交流,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共同促进我市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总结经验,正确认识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是我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我市教育事业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重要阶段。全市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积极实施“教育名市”战略,大力推进中小学校园布局调整,认真实施农村教育“五项工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了与全省同步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目标,特别是教育创新方面走在全省的前列。在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加快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始终没有忘记残障儿童群体,带着特殊的感情,制订特殊的政策,采取特殊的措施,努力兴办特殊的教育,促进了特殊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主要成效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残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有力保障。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切实保障残障儿童的受教育的权利。全市920名7-15周岁“三残”少儿中,入学人数达到907人,入学率达98.58%。与2002年相比,“三残”少儿入学率增加了6.87个百分点,实现了与正常儿童少年基本同步接受义务教育,达到了教育部提出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的“十五”特殊教育发展目标。

二是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各级政府逐年增加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有效地改善了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市本级重点扶持聋哑学校的建设,从1999年迁建至今,已投入学校建设资金1018.4万元,设备购置资金936万元,人员及公用经费2147.3万元,助学资金83万元,使学校的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一年一个新面貌。江山市加强对长台培智学校的扶持,使学校规模从1992年刚创办时的13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10名学生,专任教师从2名发展到现在的8名,还有代课教师5人、生活指导教师4人,学校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48平方米,办学条件同样有了明显提高。龙游县也加强对志棠培智辅读班的投入,使学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三是特殊教育的办学模式正逐步完善。我们通过组织残障儿童随班就读、在本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和到市外相关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等不同方式,解决了大部分三残儿童的入学问题。目前全市907名入学的“三残”少儿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达648人,占71.4%;在本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249人,占27.5%,两项合计达98.9%;在省盲校就读的10人,占1.1%。各个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了许多残障儿童力所能及的专业课,如缝纫、美术等,并建立了多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残障孩子掌握一技之长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各普通教育学校依法接收残障儿童随班就读,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特别的关爱,帮助他们圆满完成学业。从全市范围看,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已经形成。

四是十五年特殊教育体系得到初步建立。在普及“三残”少儿义务教育的同时,各级积极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大力发展残障儿童少年的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从学前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体系。市聋哑学校于2003年设立了学前语言康复训练班,目前在校接受学前语言康复的幼儿有7人;同年挂牌成立了市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目前已接收学生33人。从现在情况来看,以市聋哑学校为依托,聋童康复教育中心、听觉技术服务中心、特教资源中心和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四中心一体化”的雏形已经出现。

五是特教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各级特别重视特教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内培、转岗等多种渠道,大力建设一支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目前,全市特殊教育学校有在编专任教师59人,其中在读研究生2人,专科以上学历53人,占比达89.8%。市聋哑学校的50名专任教师中本科毕业有21人,专科毕业27人,占比分别达到42%和54%。从职称看,该校有中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高级教师有27人,两项合计占比达64%。江山长台培智学校8名在编专任教师中,专科毕业的占50%,小学高级和一级教师职称的占75%。即使是只有1名在编专任教师的龙游志棠培智辅读班,教师也有专科学历并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广大特教教师在帮助残障孩子塑造健全的心灵和人格、传授谋生本领的过程中,以不平凡的业绩和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是特殊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各类学校根据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加强残障学生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教育,实施劳动技能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残障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努力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体育、美育工作,全面提高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推动特殊教育教科研工作,仅市聋哑学校一家,近三年就承担了国家级课题子课题3项,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20项。通过各级的共同努力,使大部分残障毕业生都像正常人一样走上社会,走向自立。比如市聋哑学校第一届毕业生李春,电大毕业后回到母校当了一名美术教师,并荣获省政府颁发的“技术能手”称号。江山长台培智学校建校15年来,共计有170名智残少儿毕业,其中55人转入了普通学校,26人完成义务教育,学会了基本的谋生本领。龙游志棠培智辅读班通过培智教育,毕业生中有7人升入高一级学校,2人被当地企业录用,4人外出打工,其余在家务农的学生也都过上正常生活。大量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也都在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义务教育,有的还升入高一级学校,成为能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

我市特殊教育工作尽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广大残障儿童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比,与教育统筹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特殊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残障儿童普遍仅接受义务教育,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学校偏少、比例偏低,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随班就读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接受随班就读残障少儿的学校没有专用资源教室、设备设施的支持;教师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存在,既影响了我市残障儿童特别是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使一些随班就读的弱智学生成为“随班就坐”或“随班不读”,又使弱智学生所在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干扰。

二是培智教育薄弱的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变。在全市920名适龄“三残”少儿中,智力残疾的有407名,占总数的44.2%,是视力残疾少儿人数的4.5倍,听力残疾少儿人数的3.5倍。教育部规定:“在人口30万以上、残障儿童少年相对较多、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县,要独立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浙政发〔2004〕47号)中也指出:“按照盲教育以省办为主、聋教育以市办为主、弱智教育以县办为主的原则,合理调整特殊教育布局”,我市所有的县(市、区)都在这一范围之内,但目前只有江山、龙游两地建立了培智学校或开设了培智辅读班,两所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普通中小学相比仍然薄弱。其他接受智残少儿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更加缺少专业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奇缺,因待遇不统一而造成队伍的不稳定,因材施教原则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影响着培智教育的整体发展。

三是经费投入渠道亟需进一步拓宽。财政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多参照普通教育,没有照顾到特殊教育的特殊性,使特殊教育在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上与普通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三残”少儿大多来自贫困家庭,家庭本身承担教育和生活费用的能力有限,还要承担康复和治疗费用,他们比普通家庭更需要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步伐。

四是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特殊教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和扶持的事业。我市残障儿童的总体数量不多,但是类型多样,居地分散,有效地组织残障学生开展教育、接受培训、推介就业、享受保障,需要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在政府层面建立协调有效的组织工作机制,为发展特殊教育提供更加有力、长效的行政支持和机制保障。

二、着眼大局,深刻认识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逐步扭转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不同群体差别,追求全面均衡协调发展,使改革成果惠及全民。我市残疾儿童少年虽然数量不多,但也是社会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身残志坚,对生活同样热爱,甚至比健全儿童更能感知生命的可贵,更需要给予特殊的关爱和帮助。切实尊重和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从政治角度讲,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是保证社会公平公正的时代需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从感情角度讲,教育好一个残障学生,让其自食其力,成就其一生,温暖了一个家庭,是我们各级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使然;从民心角度讲,谁尊重、关心、关爱、关护残障学生,谁就赢得民心,是行善积德之举。因此,这是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第二,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和质量的公平,没有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教育公平。现实生活中,残疾人在社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一方面是由于自身残疾、存在缺陷,同样的收获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更主要是因为他们受教育程度低、缺少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我们应该看到,接受过正规教育并掌握一技之长的残疾人,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就比较强,就能胜任工作岗位需要,使他们不仅自食其力,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因此,组织广大残障儿童接受教育,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对他们终身发展所起的作用,比其他任何社会群体都来得重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儿童少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要“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施全民教育。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我们更有责任、更有条件把社会所有人群纳入教育的视野,给予残障儿童特殊的关爱。因此,要落实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就必须在多方面、多角度重视并加强特殊教育,为营造各社会群体间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是高水平高质量推进衢州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特殊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是关注特殊儿童少年弱势群体、确保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普及基础教育、推进教育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市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幼儿教育经2004、2005连续两年的强力推动,乡镇中心幼儿园建成率已达98.9%,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了90.45%;义务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初升高比例已达94.07%;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高考录取率达到73.36%;职业教育以四省边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设为着力点,品牌进一步打响,质量不断提高,普职比连续七年保持在1:1左右;高等教育也有一个好的开端,以衢州学院为龙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电大远程教育为两翼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7%。但特殊教育由于其人数少、规模小、基础弱,仍然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要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推进均衡优质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办好特殊教育。

三、突出重点,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特殊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对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残而有为的劳动者为根本,切实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满足残疾人的教育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具体要突出四个重点:

(一)以不断满足残疾人的教育需求为重点,加强特殊教育的统筹规划。

制订规划是政府配置资源要素、加强统筹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市教育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残障儿童数量变化情况和区域特殊教育发展需要,加强研究和统筹安排,制订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并大力推进实施。特别要注重优化两个方面的规划:

一是优化特殊教育学校空间布局。按照“盲教育以省为主、聋教育以市为主、智障教育以县为主”和“30万以上人口县域范围内必须设立至少1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要求,对重度和极重度的弱智儿童少年,各地要因地制宜采取独立建校、挂靠成立“校中校”、设立附属班等多种形式,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造提升步伐,走集中办学、规模发展之路。2008年9月1日前,柯城、衢江、常山、开化等县(区)要设立特殊教育学校;2010年前,江山市和龙游县要完成对现有培智学校的提升改造,争取达到省特殊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标准;市聋哑学校力争达到国家级示范性特教学校的标准。

二是优化事业发展规划。在坚持将发展残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的基础上,要加大工作力度,促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头延伸。要高度重视残障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各类幼儿园应当依法接收残障幼儿,有条件的要逐步开展0—3岁残障儿童的早期干预和早教训练。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等不能拒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障学生入学,市聋哑学校要努力办好职业高中班,扩大招生规模。2010前,各县(市、区)范围内轻度和中度智力残疾少儿随班就读入学率达99%,重度和极重度智力残疾少儿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受集中教育的比例达98%以上。同时,要给残疾人提供再学习、再培训的机会,积极创造条件使更多的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二)以规范标准为要求,加强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建设。

县级特殊教育学校要尽可能选在县城或城乡结合部,原则上实行寄宿制,以方便残障儿童入学和集中管理。校园、校舍建设应执行国家颁布《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要按照国家《特殊教育学校仪器设备标准》,配备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仪器设备、专用检测设备、康复设备、文体器材、图书资料等。要加强校园规划,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各县(市、区)要在本地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普通学校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服务。接受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也要逐步设立辅导室、资源教室,配备必要的教具、学具、康复训练设备和图书资料,不断满足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需要,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在建设资金筹措上,除了依靠当地政府加大投入以外,还要善于举债建设,充分利用省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有利时机,包装项目积极争取省财政转移支付。

(三)以提高专业水平为突破口,加快特教师资队伍建设。

特殊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工作,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医学知识;不仅要有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还必须具有个别化教学、康复训练的技能,因此对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有特殊的要求。

首先,要制订师资建设计划。教育部门要摸清全市残障儿童的数量、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根据全市区域特殊教育学校设置情况和事业发展需要,制订师资建设规划和分年度配备安排,有计划地采取引进、内培、转岗培训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其次,要落实特殊教育学校编制。由于残障学生特殊的情况,其教职人员编制不能与普通学校同标准配备。人事编制部门要按照《浙江省贯彻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04〕22号)等规定,尽可能按高标准核定特殊教育学校编制,保障特殊教育4学校有序开展教学、康复训练、生活管理等工作。

第三,大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建设。要大力引进特殊教育高校毕业生到我市特殊教育学校或接受随班就读残障学生的普通学校任教。衢州学院要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创造条件设立特殊教育专业,并有计划地设置残疾人特殊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展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以适应对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的教育需要。

第四,努力提高特殊教育教职工的待遇。特殊教育学校及其校长、教师要列入我市名校、名校长和名师评选范围,指标要给予倾斜。教育部门对于特殊教育教师在评优、评先等活动中要优先考虑,并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在进修培训、职称评定、工资、社保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妥善落实教师的特教津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承担特殊教育任务的教师可以享受工资总额30%的特殊教育津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满10年,并在特殊教育岗位上退休的教师,退休时可将特教津贴计入退休费基数。

(四)以加大经费投入为保障,不断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要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将特殊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实行预算单列,及时足额拨付并做到逐年增长。要下决心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原则上要按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5倍以上安排,随班就读的参照特殊教育学校标准执行。此外,要多渠道筹措特殊教育经费,鼓励社会捐资办学,增加特殊教育投入。

(五)以质量提高为目标,全面提高我市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要遵循特殊教育规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要根据残障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提高残障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残障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充分关注残障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障学生都能够接受教育并得到发展。

二是要加快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步伐。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把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作为学习、领会素质教育思想的过程。通过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促使我市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三是要加强特殊教育教科研工作。各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力量,健全工作网络。要关注特殊教育的教学改革,以基础教育阶段为重心,紧密围绕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加强特殊教育研究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应用性。针对特殊教育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为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四、加强领导,为特殊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特殊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确保特殊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县(市、区)政府要负起总责,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并抓好落实。要建立特殊教育政府督导制度,落实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将特殊教育列入政府目标政绩考核。为加强特殊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市政府建立特殊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我任召集人,教育、发改、残联、财政、民政、卫生、人劳、编办和衢州学院等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解决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今天的会议就是我们的第一次联席会议。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加强对本地区特殊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促进特殊教育与各项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市发改委、残联、财政、民政、卫生、人劳、编办、学院等相关部门,要在市特殊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这一协调机制的框架内,着眼全局,各司其职,献策出力,共谋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对特殊教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具体管理。发改部门要优先安排特殊教育项目,并在事业规划、向上争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财政部门要在经费安排方面对特殊教育事业给予支持。残联组织要会同卫生部门做好残障少年儿童的残疾分类分级和检查诊断,并配合做好招生鉴定工作,对特教学校(班)的残障少年儿童的康复医疗进行指导,宣传、普及康复医学知识。劳动部门要协助有关部门,组织推动残疾青年的就业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人事编制部门要会同教育、财政部门制定特殊教育学校的编制标准,负责配足特殊教师编制。衢州学院要积极开展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为我市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师资支持。

总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来加大力度扶持特殊教育发展;我市教育发展到今天,也到了必须加快发展特殊教育、促进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的时候了。各级各部门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特殊教育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密切合作,狠抓落实,强力推进,为建设和谐衢州作出新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57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