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三明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复制链接]
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1-10-8 12: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自主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碳密度40%-45%”,“十二五”规划新增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指标等表明我国注重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环境保护日趋受重视的背景下,谁见识早,行动快,谁就能赢得时间,取得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本文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突破口,探索助推三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新途径。
  一、产业结构调整现状与不足
   “十一五”时间,三明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但产业层次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结构调整进展和成效
  1、工业化进程加快。“十一五”时期,三明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GDP年均增长14.7%,比“十五”时期上升了4.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5.2%、19.5%和14.1%。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由2005年的22.9:40.0:37.1调整为2010年的17.0:49.6:33.4。与2005年相比,一产和三产比重分别下降了5.9个和3.7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了9.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提高了8.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三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二阶段,即高速增长的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主要由急速上升的工业支撑。
  2、农业结构出现新变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三明各地为适应市场需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农、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52.3%、19.4%、18.9%和7.1%调整为2010年的55.9%、23.6%、13.5%和4.7%。其中,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进展明显,食用菌、花卉、茶叶、**材等特色作物产值占农业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3.5%、0.8%、3.2%、0.6%调整为2010年的13.8%、1%、6.4%、2.8%。
  3、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明在“突出工业、提升工业”发展战略中,充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带动工业整体水平提升。一是主导和支柱产业进一步凸显。目前三明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冶金、林产加工、机械、采矿及生物医药等“4+1”产业和纺织、化工及建材等三大传统产业,2010年这八大产业实现产值1200.51亿元,比2005年增长2.3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0.3%,比2005年提高2.7个百分点。超百亿元的产业从“十五”末只有冶金产业1个发展到目前6个,其中,五年间,采矿、林产加工、机械、纺织、化工等五大产业产值相继突破百亿元。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幅提升。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为202.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0.8%,比2005年提高17.1个百分点。三是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在全市规模工业中,产值过亿元企业286户,比2005年增加235户;过10亿元企业8户,比2005年增加7户;有1家企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而2005年没有过100亿元的企业。大企业在规模工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2010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共实现产值853.65亿元,产值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64.2%,比重比2005年提高4.2个百分点。
  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趋向协调。随着三明经济增长加快,服务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2009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5.6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18.2%,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产业内部结构趋向协调。在第三产业的13个大行业中,与2005年比,有6个行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提高4.1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1.3个百分点)、金融业(3.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0.9个百分点)、商务服务业(0.6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2个百分点)。这表明,随着三明经济增长加快,一些传统产业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得到不断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如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也得到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趋向协调。
  (二)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欠合理。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根据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料分析判断,提出了一个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标准结构”。尽管这个“标准结构”不是绝对的,但它仍然可以作为衡量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成长质量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对照标准结构,三明的产业结构还存在明显的偏差。2009年三明人均GDP达到30370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8.3:45.6:36.1(%),对照钱纳里的人均GDP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关系表可知,此时三明第三产业比重应在40%以上,与钱纳里的标准有很大差距。
与全国、全省相比,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明显落后。2009年,全国人均GDP达到25575元,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是10.3:46.3:43.4(%),全省人均GDP达到33840元,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9.7:49.1:41.2(%)。从人均收入水平看,三明人均GDP介于全国与全省之间,但第一产业比重分别比全国、全省高8和8.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则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0.7和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7.3和5.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
  2、工业发展层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三明经济增长相对更倚重于资源、原材料工业(采掘、建材、冶金、化工、林产加工),资源型产业一直占主导地位,“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采掘、建材、冶金、化工、林产加工等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分别为33.2%、29.9%、13.7%、21%和33.8%,其中采掘、建材和林产加工等产业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25.5%),这五大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到62.7%。而高新技术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规模较小,2009年三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虽然突破两百亿元大关,但主要是三钢总量的支撑,如扣除三钢,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只有7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7.3%,仅占全省1.4%,居全省第九位。从产业链看,三明的优势产业大都集中在国民经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其效益与资源价格关联度很高。如采矿-冶金-机械产业链中,机械产业产值仅占整个产业链的32.3%,而全省则占到65.5%。从高新技术产品领域看,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09.2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11.2%,如扣除三钢高新技术材料产品71.25亿元,其它行业中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9%。
  3、农业产品加工链条短,产业化水平低。三明农业内部还是以种植业为主,这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2010年全市种植业产值占全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约55%,其中粮食产量居全省第二位。而加工程度低,如农副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6%,比全省低2.7个百分点。由于三明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多数农产品未经过深加工,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业未摆脱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没有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与南平、漳州比,农业发展的成效仍有差距,如南平市的福建圣农集团已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圣农生态型肉鸡饲养加工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获得了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内部结构尚需优化。“十一五”时期,三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年来回落了3.7个百分点,并且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主要由传统行业来推动,2009年以交通运输邮电、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为主体的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7.3%,比2005年提高3.4个百分点,高出现代服务业比重8个百分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传统服务业发展过度,而是许多知识型和科技型的现代服务产业如信息咨询业、科技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滞后。2009年三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39.3%,全省却达到47.4%。其中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增加值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0.3%、4.0%、1.2%和4.8%,四项合计占20.3%,全省却达到24.5%。
  5、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主要能耗指标水平值仍是全省最高。“十一五”末,三明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平值在全省九个设区市中仍最高, 其中三明每创造1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标准煤高出全省1.2倍;每创造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消耗的标准煤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倍。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明环境问题虽较以往得到了改善,但与全省比,环境治理问题还比较严峻。从减排指标角度看:2009年,三明单位GDP化学需氧量、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1.6%和1.6倍。从工业减排指标角度看:三明工业主要减排指标达标率均居全省后位,2009年工业烟尘工业排放达标率96.4%,低全省1.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六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6%,低全省1.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五位;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88.9%,低全省6.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八位;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87.8%,低全省9.3个百分点,居全省末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1.2%,低全省24.2个百分点,居全省末位。
6、科技投入强度不足掣肘产业升级。三明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其一,科技投入的规模与强度偏低。2009年,三明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0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0.76%,虽比2005年提高0.46个百分点,但比全省(1.11%)低0.35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三明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99%,长期在1%以下的低水平徘徊。
  二、低碳经济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发展的共同选择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资源逐渐枯竭,金融危机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的重要选择。我国也加快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这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机遇所在,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缓解外部压力和内部约束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三明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目前三明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服务业比重偏低尤其是高碳的重化工业高,占工业70%左右,而这些“高碳”产业是三明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产业。但从三明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发展阶段看,三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很大的压力,一是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正在一步步升级。二是三明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门槛上,属于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正向互动的阶段,特别是还存在一些工业化程度、城镇化水平低,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县,如2009年“西北翼”和“东南翼”人均生产总值(GDP)分别仅为3280美元和2757美元,全市还有三分之一的县城镇化率低于30%。所以县域加快工业发展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相应地必会带来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三是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量占全市总量五成以上。因此,三明独特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环境状况,决定了三明的产业发展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三)优化产业结构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当前三明市有90%以上的能源是由三次产业消费的,其中工业占总量的70%以上;有60%以上的废水,9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70%以上烟尘排放量是企业排放的。这也说明,三明无论是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是降低地区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在生产领域,产业结构状况是决定GDP二氧化碳强度的关键因素。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三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一) 结构调整与有效需求相结合。从本质看,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应该是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2010年三明人均GDP超过30000元,人均GDP达到了一个新层面,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了一个新层面时,需求结构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随着人均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三次产业的产品有更高的要求。人们在吃方面,追求优质、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在住、行、用方面,对健康、节能、环保、低碳的工业品和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要考虑这些现实或潜在需求,使得产业结构调整与有效需求相适应,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结构调整与培育新型产业相结合。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和三明的市情,三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要重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尽管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的部分领域和一些中间生产环节耗能较多,但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因此发展此类产业将赢得更多政策倾斜,进而获得长足发展。二是要重点培育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减排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等与降低碳排放直接相关产业。三是针对三明山林较多的优势、大力促进已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链跨跃发展。因为生物医药链涵盖了第一、二产业的9个行业;第三产业的7个服务业部门,是一个带动力强的产业。四是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业、旅游业、科技产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可以逐步改变三明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比重中偏重的现象,减轻传统产业的锁定效应。
  (三)结构调整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三明的优势产业基本上是一些传统产业,重化工业特征突出。但是,高耗能行业很多是基础性产业,钢铁、水泥等产业不管什么时候都有市场需求,所以,高耗能行业不可能不发展,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把能耗降到最低、把碳排放压到最少,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三明应围绕节能减排目标,针对耗能大的钢铁、化工行业要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展高端材料、精细化工为突破口;对建材、纺织、采矿行业要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调整产品结构相结合。采取措施促进重化工业(即钢铁、化工、建材、纺织等)向上、下游的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用所引申出来的上、下游产业链的“低碳化”(或降低其创造的单位GDP的碳强度),来中和高碳产业碳强度,增强传统产业的发展活力和动力。
  (四)结构调整与发展生态产业相结合。从循环经济的视角看,我市当前生态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规模较小,导致整个产业结构体系的不完善,产业结构性能耗高,这就需要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发展生态产业。首先,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专注于提“质”。其次,以工业园区为抓手,大力建设生态园区。第三,在第三产业中也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调整服务业内部各企业的布局结构,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和环境污染小的生态餐饮及娱乐产业。
   (五)结构调整与加强技术创新相结合。要提高能源效率,缩小与国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所以,三明应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联合,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低碳技术,鼓励企业加大低碳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注意问题
  (一)对高碳产业,适度先行。对高碳产业推行低碳经济,要紧随政策的变化,紧跟中央推进低碳经济的节奏与力度,适度先行,对高碳产业计划,有目标的分期、分批实行低碳化,获得先发优势。
  (二)对新兴产业,防止跟风。作为调结构的抓手,都把发展新兴产业中的动漫产业、物联网、新能源与节能产业等放在重要位置。现国内一些新兴产业内向性竞争态势明显,产业布局重复现象严重,如多晶硅生产目前产能已过剩。因此三明对于新兴产业发展应防止盲目的跟从,应在产业空白区寻找突破点,采取快速进入,与巨型企业联盟等措施促进发展。
  (三)对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单纯“转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适应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在产业结构调整时应促进产业不断地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在“软三元”中找利润空间,而不是单纯的“转行”。在招商引资时,要注重引进一些降低本地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存度的项目,提升本地产业的层次与竞争力。
  (四)对三次产业升级,防止“欲速不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是今后三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但由于三明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分县看:全市9个县除沙县第一产业的比重低于20%(为16.9%,市区、永安市分别为4.6%和10.7%)外,其余的县第一产业占比均在20%以上,其中尤溪、宁化、明溪等三县第一产业的比重还在30%以上,而且尤溪县第一产业比重比第三产业比重还高0.9个百分点。这说明了三明大部分的县还处于工业化的加快推进时期。因此在实行赶超战略时,各县(市、区)三次产业结构不能一刀切,应符合产业结构发展规律,根据产业特色,适度超前对接知识经济要求。

  (作者单位:三明市统计局刘文英)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wsxmwpscat 发表于 2012-4-12 15: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收藏了!看了很有收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5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