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文化建设重“术”不重“道”,终非长久之计

[复制链接]
小破孩 发表于 2013-1-2 18: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众传媒时代,许多外来的时髦概念往往都不可避免被误读,甚至滥用。自从约瑟夫?奈从国际关系角度提出softpower概念之后,国内学界、报纸杂志频频引用,而且翻译多种多样,如“软实力”、“软权力”、“软力量”等等。这些翻译一字之差,但在中文特定语境下旨趣甚远,这就引导专家学者逐渐离开国际关系视野展开不同的理论想象。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各种诠释都力图证明文化是一种力量,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以彰显文化的价值。随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写进党的文件,成为党与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主张之后,“文化软实力”一词普遍流行,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似乎就不言而喻了。
    将文化看成一种软实力,在现代西方的理论语境中似乎不能说不妥。自从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以后,科技是生产力命题的提出也就有了理论依据。随着西方知识社会学的兴起,将知识、文化理解为一种权力也是一种时尚。而在深受霍布斯丛林规则影响的英美国际关系理论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而得到追捧,也是不难理解的。
    但在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中,文化与力量曾代表两种不同的思想传统,前者为儒家的王道思想,后者为法家的霸道思想。儒家历来重视文治教化,强调以文化人,“文化”一词就出自儒家思想。以文化人的核心是“以德服人”,它是与“以力服人”相对立的。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可以说,从儒家的观点看,以力服人,就无文化可言了。当然,从今天的观点看,这种让人心悦诚服的“德”也是一种力量,一种感化人的“软力量”。
    晚清以来,中国人迫于不断挨洋人打的困境,终于醒悟到韩非子“当今争于力”的道理,懂得文化也是富国强兵的“力量”。在挥之不去的百年悲情中,国人对文化寄予太多期望,文化工具论也就很有市场,文化也一度沦为宣传工具,特别是在冷战时代。当然,在后冷战时代,只要丛林规则不变,文化仍然容易成为权力之争的工具。
    然而,在一般的对外文化传播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个悖论。如果外宣部门高谈“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高谈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的理论,传播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人们对我们的文化传播会很警惕,他们就会从冷战思维出发,担心我们利用文化做变相宣传,我们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就会受到严重削弱。实际上,在西方的文化外交中,文化软实力的运用需要非常高超的艺术。从今天披露的资料看,美国中央情报局早就熟练运用过“文化软实力”,将“冷战”变成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战争”。但是他们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够将宣传做得不像宣传,因为他们不去强调背后的意识形态,而是强调文化亲和力与吸引力,强调文化的普遍价值。约瑟夫夜奈本人也承认,如果一国的文化包含普遍价值,就可以增强该国的文化软实力,而美国就受益于其普世文化。这里不排除美国人自我标榜普世文化,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的事实,但是美国人高明之处也在于主动掌握文化制高点,以传播“真理”为己任,而这恰恰是一种成熟文化应有的终极关怀。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化软实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它是怎样起作用的。实际上,文化的本质力量就在于这种终极关怀,在于对高远之道的追求,在于人性之光的照耀。儒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性命关怀。有了这样终极的关怀,我们的文化才有天下意识,恪守“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信念,才能几千年来不断召唤我们,感化我们,让我们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今天,如果我们失去了对人类普遍命运的终极关怀,一切文化的创造,如哲学、科学、宗教、艺术等文化创造还有高度与深度吗?没有这样的高度与深度,文化还能发挥其软实力吗?
    因此,如果说要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首先就要深刻认识文化的本质力量,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让文化回归终极关怀,回归“化成天下”的人文信念。只有这样,我们传承与创造的文化才能发挥其本质力量,散发出普遍魅力。没有对文化本质力量的深刻认识,就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就会矮化中国文化对人类普遍价值的诠释。没有对文化本质力量的深刻认识,就没有高远的文化关怀,就没有大国的文化气象,我们的文化就会甘于平庸,就没有伟大的创造,我们的文化建设就会止于“术”而失于“道”。
    全球化时代,也是媒介扩张时代,谁掌握了媒介,谁就掌握了权力。在这样一个时代,很容易造成一个假象,似乎媒介生产就是文化生产,传播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这种假象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路,似乎提高文化软实力就是提高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为了提高这种传播力、影响力,我们就扩大传播力度、传播规模、传播效应。于是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的建立,媒体的扩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就成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有的甚至将用文化GDP来衡量文化软实力的强弱。这就形成了当前文化软实力建设重“术”不重“道”、重形式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局面,似乎文化传播手段的增强、文化传播载体的增加、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就等于提高了文化软实力。
    不能否认,增加文化投入,抓紧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不关心文化的内涵,不关心文化的价值,如果没有伟大的文化创造,学术、文艺都流于低水平的重复,那么即使文化产量上去了,文化 GDP上去了,这样的文化生产就如同物质生产、符号生产,这样的文化软实力最多就变成了文化“硬实力”。实际上,美国的文化软实力之所以强大,不仅在于它是一个传媒帝国,更在于其传播能力背后有一套文化价值观与旺盛的文化创造力。
    因此,文化建设重“术”不重“道”,终非长久之计。没有文化之道的高远关怀,没有文化的伟大创造,那么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不过是文化之权、术、势的提高,而不可能是文化本质力量的提高。这种文化发展的思路不仅是危险的,也是无效的,因为没有心悦诚服的受众,文化也就不能落地。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的文化何以谈得上“以文化人”,又何以“化成天下”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2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