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复制链接]
决策参考 发表于 2014-5-20 20: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如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我老秘网市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我老秘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以政府为主体建立的,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一整套组织和制度体系的总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塑造时代精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基础,以文化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形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以均等化体现公平正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坚持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投入6亿多元用于公共文化建设。2013年初,市委、市政府专门研究、部署申报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经过文化部评审,11月我老秘网市成为继厦门之后全省第二个获得创建资格的城市,是第二批东部九省市中唯一一个地处山区又是革命老区的城市;12月召开全市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创建工作。目前,我老秘网市初步形成了“文化工作制度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群文活动常态化、服务品牌特色化、队伍建设社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一)政府主导,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形成规范制度化。市委、市政府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先后印发了《中共三明市委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明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3—2015)》,实行公共文化建设“五纳入”: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责任目标、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县乡党政主要领导任期责任目标考核、纳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做到与经济工作统一规划、部署,统一检查、考核、落实。实行公共文化建设“五共建”:社区共建、结对共建、军地共建、村企共建、民间共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建深入开展。
    (二)完善设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城乡一体化。2011年以来,全市文化支出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一是建设好。将文化项目建设项目列入市委、市政府“五大战役”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实现市、县有“三馆一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沙县、永安市和将乐县、尤溪县分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试点县(市);100%县城有数字影院、乡镇有达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农家书屋,80%行政村(居)有文化活动室,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8.1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12%,基本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二是管理好。严格控制拆建或占用公共文化设施,确因建设需要拆迁的文化设施,严格执行拆一建一、先建后拆的规定。规定乡镇综合文化站不得建在政府办公场所内,要有独立设施,对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设施不准挪用、挤占、出租。三是使用好。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政策,重大文化活动实行专项经费补助。落实乡镇财政对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支出,年投入经费不少于本级财政收入的3%,并逐年增加。落实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功能配套,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基本实现“六个一”(即活动室、广播室、阅报栏、黑板报、室外活动场所、农村文化协管员)。1998年起市委、市政府每3-4年评选表彰一批文化先进乡(镇、街道)和个人。
    (三)全民参与,公共文化系列活动体现民本常态化。一是资讯服务及时。在政府门户网站公布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服务项目和活动资讯等;在宣传媒体发布《三明市公共文化活动指南》等信息。二是上门服务到位。坚持组织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进校园、进乡村活动,开展“周周有戏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展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展览”、“文化艺术扶贫”、“节日送春联”、“我们的节日”等活动。三是流动服务落实。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文艺志愿服务队依托流动文化舞台车,连续8年坚持开展百场“文化下乡”巡回演出,在12个县(市、区)145个乡镇演出600多场,观看的群众超过百万人次,成为“搭在农民家门口的舞台”。
    (四)挖掘资源,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呈现地方特色化。一是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连续19年成功举办“三明广场文化艺术节”,培育形成了“音乐舞蹈节”、“农村(社区)文艺调演”、“客家山歌赛”、“文化艺术扶贫”等社会文化活动品牌。三明歌舞团采取加盟“东南院线联盟”运营模式,为广大市民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全市有全国文化先进县3个、全国文化先进社区3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8个。乡镇农民乐队,梅林戏团、肩膀戏团、大腔傀儡戏团、南音社团、傩舞队等特色业余文化队伍遍布城乡。二是挖掘保护地域特色文化。重点挖掘保护开发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红土地文化、抗战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挖掘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各艺术门类,保护传承泰宁梅林戏、沙县肩膀戏、永安大腔戏、尤溪小腔戏、将乐南词、客家山歌等优秀传统艺术形式。做大龙池砚、西山纸、木活字印刷等民间工艺项目,推进民间、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三是培育优势文化品牌。以繁荣发展地方文化事业为目标,通过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方式,举办富有县域特色的节庆活动,持续扩大中国丹霞·福建泰宁、客家祖地、永安抗战文化名城、朱熹诞生地·福建尤溪等特色文化效应。评选百花文艺奖,推进三明诗歌群、摄影群、书画刻字群等文化艺术门类的普及和繁荣。
    (五)共建共享,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推进专兼社会化。一是骨干队伍得到加强。深入实施“十百千”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在不同领域不同门类造就一批文化人才,逐步完成10名文化领军人物、100名重点文化人才、1000名基层文化骨干的队伍建设任务。完善文化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职称评聘、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二是基层队伍持续提升。加强县级和城乡基层文化干部管理,从大学生村官、支教大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文化单位。建宁县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文化协管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学历教育政府买单机制,永安市成立了全省首个“农村文化协管员之家”。全市每个乡镇现有3名专职或兼职文化工作人员,1735个行政村都至少配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协管员。三是社团队伍更加活跃。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市总工会、老干局、教育局、团市委等单位分别组织成立了职工艺术团、爱乐合唱团、老年艺术团、学生艺术团、少儿艺术团及分支团队,市客家艺术中心依托三歌艺术培训学校组建公益文艺志愿者队伍,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有益补充。
    二、我老秘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国家东部示范区创建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和当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老秘网市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三、我老秘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实施路径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市委、市政府改善和保障社会民生的重要战略部署。我们要把握机遇、先行先试,创出经验、做出成效,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差距,实现均等化,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标准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治理能力,力争形成富有地方特色、对东部同类山区、老区、苏区地市具有推广价值和示范作用的经验成果。
    (一)实施“一个规划”。按照国家东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结合实际,制定了《三明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3—2015)》(明政文〔2014〕39号),这是指导全市创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验收创建工作的主要标准。要力争通过两年的创建实践,基本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100%覆盖、达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统筹城乡、特色鲜明,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机构健全、支撑有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措施持续巩固落实,公共文化制度设计研究服务农村、成果明显的总体目标,确保软硬件全面达标,努力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落实“两个保障”。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负有首要责任,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以政府政策和公共财政为支撑,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一是组织保障。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书,组建创建工作组,落实创建责任。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创建方案,探索推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和长效政策;要以公共文化机构为建设主体,明确各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具备什么能力,提供哪些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二是资金保障。要建立以均等化为导向的公共文化财政保障制度,以财力均等化推动资源配置均等化,最终实现服务均等化。设立文化发展基金,至2016年,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县财政根据财力安排100-500万元文化发展基金;设立示范区创建专项经费,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总投入不少于3亿元;提高全市人均文化支出,确保高于本省平均水平,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个人等参与共建公益性文化事业。
    (三)完善“三个网络”。要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补齐短板,兜住底线,巩固提升“达标项目”,加快建设“差距项目”,保障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到2015年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均要达二级馆以上标准,所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标,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新建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市图书馆、艺术馆新馆、精神文明展览馆、青少年宫,规划筹建三明大剧院;各县(市、区)突出本地特色建设各类文艺创作示范基地、非遗展示基地、洞穴音乐厅、客属文化交流中心、文化主题公园等,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数字化文化服务网络。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文化产品服务的生产和供给,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持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服务点和“村村通”,提升利用率;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探索实行“分块式”模式,实行各区域内图书馆(室)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享等联合服务,推进数字文化馆和博物馆建设;建立闽台客家文献数字信息库,开设《三明文化讲坛》,编纂《三明历史名人》、《三明客家大观》等市情丛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三是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网络。要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要落实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配备,持续推广农村文化协管员学历教育政府买单机制;积极开展2014年“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活动,推行统一标识及注册服务证,借鉴厦门文化志愿者服务模式,探索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务培训基地,招募有文艺专长的志愿者为群众提供各门类的文化免费培训,有效补充基层文化队伍力量;培养专业队伍,实行“名家名师一带一”工程;对紧缺文艺人才采取直接面试方式聘用,对文化能人、文化传承人等给予适当津贴补助;发挥优秀老艺人“传、帮、带”的作用,发展业余队伍,实现“一乡一队”(特色业余文艺宣传队或业余剧团、农民乐队)。
    (四)建立“四项机制”。要建立健全以效能为导向的管理体系,以管理能力提升,推动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提升,最终实现服务效能提升。一是服务创新机制。创新服务手段。要把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换代,全面推进数字文化服务和远程服务,拓展多方面的延伸服务和培训咨询服务。借鉴张家港划分文化网格供给服务的做法,探索“大馆带小屋”农家书屋管理模式,做到“门常开、书常新、人常来”;完善“文化中心户”管理机制,实现“送文化”与“建文化”有机融合,提高服务效能。创新服务内容。进一步加大三歌艺术培训学校公益艺术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大众艺术文化素质;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文化扶助,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保障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品牌示范机制。要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品牌。实施“一县一品”工程,引导各县(市、区)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创建特色文化工作项目;发挥各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主导作用,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实践三明特色公益文化活动。要重视制度设计,探索运用招标等市场化手段,选定制度设计研究方案,鼓励各研究机构、社会力量参与研究。研究如何有效地使农村基层最大多数农民群众享受新时期文化发展成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对有一定基础和特色的农村文化工作经验,要通过实践和制度设计,形成富有推广价值的创新性制度成果,发挥在同类区域乃至全省、全国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绩效考核机制。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党政领导考评、年终绩效综合评估、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并逐步增加考核分值;建立公共文化建设量化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年度排名;实行公共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根据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的工作差距,有针对性地下达创建任务;实行“一月一报”、“一季度一点评”动态管理,实时掌握创建进度;建立督导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及时督促整改落实,必要时协调启动效能问责制度,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四是社会多元参与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格局,还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多元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政府要鼓励企业参与。规范和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尤其是广大民营企业投资、捐助公益文化设施。加强对民办文化机构和团体的支持力度,打破体制界限,在资金扶持、队伍培训、行业评估等方面同等对待,推动多元互补共建。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群众参与。调动广大民间文艺人才的积极性,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激发全民关注文化、参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热情。要推动文化惠民工程与群众的需求对接,建立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信息反馈和社会评估等机制,把“公共文化服务居民幸福指数”满意度作为参考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共享。●张丽娟
标签:示范区国家
 

精彩评论5

正序浏览
承受之轻 发表于 2014-7-28 09: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正需求呢,学习学习正需求呢,学习学习正需求呢,学习学习
 
jiehao0204 发表于 2015-11-18 12: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正在找这方面的材料,感觉比较全面,学习借鉴一下,
 
秋水逍遥鱼 发表于 2017-5-18 19: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规范和风格和风格和规范化风格和规范化和刚
 
sam6210663 发表于 2017-5-22 21: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我老秘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wrsan0808 发表于 2021-7-5 2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9粉丝

50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