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关于加快三明工业发展的思考

[复制链接]
ericbaggio 发表于 2009-2-27 16: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林文德


一、三明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围绕市委市政府“突出工业、加强工业、突破工业”的战略部署,不断深化“项目年”活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市上下形成了发展工业的浓厚氛围,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一五”开局良好,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479.9亿元,比上年增长24%,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特点。
  一是“3+1”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2006年,“3+1”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256. 65亿元, 比上年增长25.6%,占全市比重53.5%。其中,冶金产业139.85亿元,增长18.9%;林产加工产业74.95亿元,增长34.4%;机械产业36.76亿元,增长35.5%;生物医药产业5.08亿元,增长110%。二是重点工业乡镇地位增强。开展重点乡镇工业竞赛活动,乡镇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市42个重点工业乡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37.2%。三是重点骨干企业作用突出。2006年,60家重点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36%。四是园区平台拓展。全市已创办省级工业园区8个,其中沙县的金沙园是全省5个高新区之一,同时还开发了一批工业集中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共有县级及以下工业园区24个。全市县级及以上工业园区累计已开发面积3.27万亩,累计基础设施投资17.44亿元;累计入园企业436家(建成295家、在建106家、已签合同35家);累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49.08亿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69.39亿元,利润2.87亿元,税收2.22亿元,出口创汇7786万美元;园区就业37798人。
  我市工业自己和自己从纵向比较,取得较快发展,但从全省格局看,与沿海地市横向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与山区兄弟地市比,领先优势也正在逐年缩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大项目策划还不够理想,缺乏大项目、好项目,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二是项目科技含量低,增长方式粗放。新上项目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和资源型产业,产品附加值、科技含量不高,围绕资源优势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的项目少。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低,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产品不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极少,资源和产品的增值率较低。四是产业配套能力差,产业集聚水平低。五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工业用地紧张等问题依然突出。
  二、下一步主要工作思路
  三明作为福建省老工业基地,目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关口”,面对沿海地区领先发展和山区地区差距缩小的“双重”压力,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受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传统产业也面临着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都迫切需要工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新突破。因此在新一轮工业发展中,我们应当寻找新的机遇,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加快发展步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黄小晶省长提出“工业要挑大梁、工业发展要急行军”、李川副省长提出“精心运作,实现工业发展持续、提升和实效”和“打好工业发展八大战役”的要求,落实好海西建设“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早计划、早准备,主动融入、主动跟进,早安排,争取工业经济有新突破、有新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共为合力,营造发展工业氛围。一是上下联动,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工业经济工作领导,推动工业发展。继续发挥好市县两级政府推动工业、行之有效的指导促进作用,市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业经济点评会;继续深化重点乡镇工业发展竞赛活动,进一步突出重点企业的骨干支撑作用,全市选择34家重点企业开展竞赛活动,实行市、县领导挂钩制度,重点跟踪扶持,通过上下联动,在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浓厚的工业发展氛围。二是政策推动,进一步加大工业投入。研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拟从2007年起归并各类扶持企业的专项资金,建立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持重点区域和产业,加快产业集聚,争取在重点产品下游深加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三是部门协调,进一步强化部门合力。加强与金融、财政、税务、国土、林业、交通运输、电力等与工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进一步树立服务观念,完善服务举抽,全力以赴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用地难、征地难、融资难等问题,全力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2、加强运行调度,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一是突出抓好新增产能,特别是对新增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新增长点项目,及时了解掌握企业运行动态,帮助解决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促使新增长点项目早日投产达产。二是抓好要素跟踪调度。加强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统筹解决电力、土地、资金、原材料和运力等生产要素的供需矛盾,保生产、保重点,科学调度,合理安排,确保重点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地就业的技工回乡务工,同时加大资金投入,组织技能培训,有效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三是加强监测分析。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健全完善跟踪分析制度,集中力量对34家大中型重点企业以及106项新增产值千万元以上新增长点进行跟踪监测服务,准确掌握和分析全市工业经济的运行态势。
  3、持续推动项目,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一是强化项目策划。组建14个项目工作小组,安排工作经费,专门负责大型特大型项目的策划、开发和服务工作。重点围绕三钢中厚板、金属制品材,明光公司冷轧带钢,青山纸业高强瓦楞纸、牛皮纸,以及永林纤维板、大亚刨花板等大宗地产初级产品,组织策划项目;同时制定奖励政策,鼓励相关企业介入延长产业链领域,进行一道、二道、三道加工环节,最大限度消化初级产品。二是抓好一批大项目的实施。抓好120个千万元以上项目的实施,对计划2007年投产项目建立目标责任制,倒计时推进实施进度,确保当年投产。特别要抓紧三钢80万吨中厚板、厦工三重、双轮化机整体搬迁技改、齿轮箱桥箱分厂、福迪年产5000辆特种汽车、宁化行洛坑钨矿、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青纸20万吨瓦楞纸、福建纺织化纤集团PVA扩建等一批支撑力强、能牵动全局的大项目、好项目的实施进度。三是搞好服务协调。组织筛选符合专题条件的项目申报国家、省计划,争取国债支持和列入省重点项目盘子,争取项目贴息和补助。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好项目,组织重点项目的企业参加银企合作洽谈会,争取银行贷款资金。针对具体项目,集中力量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出关键环节,主动加以突破,确保项目达到序时进度要求。努力促成永安火电厂2×30万千瓦、海西铸锻中心等一批大项目今年动工建设。
  4、加快平台建设,有效推进产业集聚。一是推进园区平台。围绕重点产业特别是“3+1”产业集群,大胆创新园区开发模式,集中力量建设以林产、机械加工为主的金沙高科技园,以金属深加工为主的沙县金古工业集中区、梅列小蕉工业集中区,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永安埔岭汽车工业投资区,以纺织、林产加工为主的永安尼葛园区,以生物医药为主的三元荆东生物医药集中区。重点抓好金沙机械园、金古金属深加工集中区、埔岭汽车工业投资区的形象进度。二是依托招商平台。充分用好5.18和6.18、9.8等投资平台,围绕园区、产业链延伸等进行项目筹划,突出重点区域,采取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狠抓项目跟踪落实。组织若干场小型招商活动,重点抓好3月份在永安举行的汽车及零配件项目招商;组织策划15个机械产业招商项目参加“5.18”海峡两岸装备制造业项目对接洽谈。三是建设创新平台。加强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加大市级科研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市区、永安、沙县等大中专院校及科研机构整合科研资源,并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在“3+1”产业集群及有条件的产业分别成立产业研发中心。四是构筑流通平台。发挥高速公路、向莆铁路、机场交汇点优势,规划建设三明沙县闽西北物流园区。加快建设为产业集群服务的物流中心,拉动相关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海峡西岸金属材料制品市场、永安汽车物流园区等。顺应我市工业企业、专业批发市场、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支持建设一批与其配套的物流中心。
  5、加强企业管理,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一是开展企业管理年活动。重点推进企业管理咨询诊断工作,开展战略管理诊断、运作管理诊断、财务及成本管理诊断,帮助企业找准问题,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组织编写企业管理案例并进行推广试点。二是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扩充工作,全市拟发展18家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达3.5亿元以上。三是积极开展企业成长培训。全年拟培训1100人次,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四是加强营销,开拓市场。积极参与全省营销联盟工作,主动融入地区间产品配套协作,拓展市场空间;引导企业加强营销管理,加快货款回笼,降低“两金”占用;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组织企业参与各种类型的展销会、订货会、博览会,不断提高产销率和经营效益。五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继续加快劣势国企退出竞争领域步伐,重点解决未完成改革企业的扫尾工作和已改革企业遗留问题。
  6、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是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改革企业自主创新计划的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研发任务,引导企业调整优化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二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继续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争取新确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支持企业实施名牌和专利战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加快我市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专利战略研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持续能力。三是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联合。支持企业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使产学研关口前移。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重点在“3+1”产业中选择一批能带动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发项目,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7、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扎实开展循环经济工作。一是继续抓好清洁生产工作。建立完善可行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推动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建立清洁生产专家库,形成一支稳定的审核师队伍,构建咨询服务平台,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二是抓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建立节能激励机制,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重点做好我市6家列入全国、23家列入全省的企业节能行动工作,确保在“十一五”末达到节能行动目标要求。三是着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依靠技术进步,切实做好煤矸石、林业“三剩物”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及废旧物资回收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作者为三明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陈  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3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